大湾区大未来·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推出中山篇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中山日报 2021-04-19 17:42

4月17日上午,“大湾区 大未来”主题采访团走访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图为记者聚焦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潘洪辉。本报记者 王云 摄程远州

登上伶仃洋畔的马鞍岛,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中山——触目可及,工地密布、塔吊林立,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里是翠亨新区起步区,是中山倾力打造的“城市新封面”,也是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阵地,是中山的未来、未来的中山。

在中山市采访,常常感受到两种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一种是在历史机遇面前摩拳擦掌的振奋,另一种则是负重前行的顾虑和谨慎。中山市领导说得直白:“前些年我们走了弯路吃了大亏,现在正在抓住机会奋力过关”。

的确,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市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闯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赫赫威名,全市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灯饰、家电、五金、游戏游艺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然而近些年却深陷“成长的烦恼”,土地管理粗放、产业升级乏力、投资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强等困局之下,“虎威”难续。

何以重振虎威?答案是,紧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机遇期,在“双区驱动”之下走出一条新路。

这条新路,在与深圳前海隔水相望的翠亨新区可见雏形。

不同于旧日之“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翠亨新区内,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汇聚,保利长大、中电建、北塔超高层综合体、名创优品亚太国际等总部企业相继落地,一个现代化的滨海产业新城正在形成。

而拨动翠亨新区发展琴弦的,则是伶仃洋上的世界级工程深中通道。这个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将于3年后建成通车。届时,中山和深圳的距离将缩短为24公里、车程20分钟。

从深中通道中山登陆点的平台上极目远眺,一队队巨大的桥墩延伸向水天交界处,宛如向海洋进军的战士。在此奋战了11年的总工程师宋神友感叹,超级工程的核心技术无处可学,只能一步步创新推进,这个过程“急不得也慢不得”。

深中通道建设有条不紊,但中山和深圳即将迎来的“握手”,早已让翠亨新区成为大湾区新的发展热土。且不止深中通道,被称为大湾区超级“竖轴”的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也将经此直抵珠海,串联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深江高铁经此通达江门。面朝珠江口,它的对话对象,已变成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佛山三龙湾、东莞滨海湾新区,真正站在了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融合发展的“C位”。

》》》下转05版

新闻推荐

中山市采取三项措施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累计制办第三代社保卡超244万张

本报讯(记者卢兴江)4月16日,市人社局副局长张立波、市社保基金管理局副局长郭燕芬、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刘德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