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笪地 重聚烟火气 通过微改造或变成中山的“宽窄巷子”
在孙文西路大庙下附近的这处商业旺地,正续写着它的传奇,通过中山特色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结合,形成文旅融合的休闲风景。随之而来的,是区域内老建筑的涅槃重生。
●老石岐记忆中的 大笪地
在孙文西路步行街上往岐江桥方向,行走到中山市商业博物馆,其对面便是大庙下牌坊。从牌坊走进,便是“大笪地”所在。这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名。据《中山市地名志》记载,大笪地始建于清末,原是摆放竹篾编织物、晒咸鱼的大片空地。“粤语惯称“一大块”为“大笪”,故此得名。
中山著名风俗画家邓振铃先生曾用画笔再现了它旧日的繁华。但见人流如鲫,周围茶楼食肆林立,各色叫卖小贩散布,一派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李国瑞先生在《中山商贸演变概述》一文中也谈到: “大笪地摊档林立,摆卖各种日用品、小农具、小食档、甚至江湖卖艺卖药、医卜星相,高声呼喊,熙熙攘攘。”大笪地又称“为食街”,到了晚间,土洋兼备的各种灯具,电灯、大光灯、煤气灯、火水灯、油灯等等互照争辉,一直到深夜,把许多店铺照亮,成了当日小城一角的不夜天。
大笪地的深处,是红旗电影院,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据《中山市文化志》记载,红旗电影院的前身为泰东戏院,1914年开始营业,为香山县最早开设的剧院,1930年起兼放映电影。这里的热闹景象可以媲美今天的商圈影城。而在笔者这个80后的童年记忆中,大笪地的晚上仍是灯火明亮的。钻石茶楼变成了钻石商场,浩辉肉丸粥、红旗电影院仍在营业。
只是,不知何时开始,我们渐渐淡忘了大笪地,最后,只是偶然会在老人的口中听见它的名字。红旗电影院已经偃旗息鼓。就在我们以为当下的生活已与它失去关联时,大笪地却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文旅融合的
大笪新地
顺着中山市中华诗词楹联学会主席高松的指引,笔者来到大笪新地,眼前所见,尽是各式餐饮。奶茶、咖啡,烤肉、川菜、拉面……餐馆装修时尚,露天茶座情调悠闲,街面花砖波纹律动,头顶彩灯团团璀璨,建筑的外立面一扫过去的残破杂乱,洋溢着与步行街骑楼群相似的南洋风情,建筑错落有致。在左侧一排较矮的商铺中,有一处小小的“绿洲“——中山书房。
推开书房的小门,高松为我们打开灯光,地板投影迷离,如海浪沙滩。“经过这里,我们仿佛跨越了一个知识的海洋。” 他一边解说,一边带笔者走上狭长的楼梯。为实现文旅融合,这间中山书房不仅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还是旅游信息集散地,并有着鲜明的文化主题。楼梯一侧的墙画就以活泼的图像为来宾介绍中山装的历史演变。上到二楼,可见一尊孙中山雕塑。书房豁然开朗,长方形的阅读空间占据整座二楼。自动借阅机旁挂满中山历史名人的照片和简介。白色书架间挂着读书名言,一面墙报记载着孙中山读书好学的小故事。这一间中山书房,正是于2020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诞辰日正式对外开放,别有一番深意。
高松说:“中山装等,都可看作是孙中山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中山装由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寓意深刻。关于中山装的手绘壁画,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中山装曾是参加工作、结婚、生日、领奖时的庄重着装。我参加工作首日也是穿中山装的。”当今人们喜欢穿中山装不仅体现时尚,还反映了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孙中山先生喜欢荷花,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山本土荷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孙中山先生当年一句“中国当如此花”名言,承载着他的荷花情缘。关于读书,孙中山更有句名言“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对于今天仍有时代意义。在孙文西路步行街的这间中山书房,毗邻中山旅游地标,自然也当肩负着讲述中山故事,传播中山文化的角色。
其实,和新时代的商圈相比,大笪地不算大。大笪新地的改造将不止中山书房门前的一片旧建筑。高松透露,整个项目正在将触角延伸到周围的多个横街:石岐大街、瓮菜塘、仁里街,这些都是有故事的老街,其中还隐藏着不少文艺工作室。所在区域业主们希望通过微改造,将此地变成中山的“宽窄巷子”,与孙文西路步行街升级改造相呼应,从而丰富和拓展步行街的现有商业业态。
商业氛围提升需要文化注入,正因此,中山书房这处文化公益场所显得格外重要。尽管此地寸金寸土,大笪新地管理方还是坚持将两百多平方米办公益性的“二楼书房”,用心经营这处阅读休闲、叹茶雅集的空间,让路过者放慢匆匆的脚步。“只有文化引领,才能带来商业兴旺。”今天的中山书房,同时也是全省连锁的“粤书吧”,又是石岐区的“青年中心”,已成了年轻人文旅休闲的好去处。
高松反映,大笪新地的改造,业权方非常重视保护意识。对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老建筑,业权方最后决定采取加固补强的方式延续老建筑的寿命。这远比简单的拆除重建更耗时耗力和高成本,但意义在于,它让大笪地的历史痕迹得以保存。
与中山书房等矮商铺相对的高楼建筑,虽然几经风雨,但骨架大都健全。走进其中,仍可见当年的“剪式楼梯”。大楼基本保留其原来的结构和装饰风格,外立面缺损部分则参考步行街骑楼的民国风和外墙装饰,务求在色彩和细节上都与其协调。因此,哪怕是后期添加的雕花,也仿佛是原生的一般精致。
在中山书房对面的“来点烤肉店”楼上,还能看到室内修复前的原貌。原来的柱体,四边带有微妙的线条变化,可见往昔建筑审美的精致和做工的细腻。从烤肉店的白色天花中,我们可对该修复工艺作管中窥豹,通过铁板网格和某种特殊材料,给原天花打上“绷带”“石膏”。
改造后的老建筑,符合了现代消防和餐饮经营的需求。
大笪新地改造现已完成六千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但要连片改造,高松自己也数不清它到底涉及多少个业权人。2016年启动改造,现已初具规模及特色,并能熬过疫情的考验,坚持至今,少不了情怀的支持。项目的背后,是一群老中山人对家乡的深情。
●共同富裕法
破解业权复杂掣肘
高松认为,许多建筑墙体是共用的,这种建构方式在步行街其他老街老建筑中也十分常见,它一来节省了建筑成本,二来当初建楼的主人多有亲戚或同乡关系,但也给现在的建筑维护带来挑战,因为它们是相互联系使业权显得更为复杂。
长期以来,业权复杂是制约老建筑改造的一项掣肘。大笪新地改造成功的启示:要顺利推进旧城老街的改造,关键要获得业权方的支持;要获得众多业权方支持,就必须鼓励业主参与改造,保障其可获得改造后的红利。这样,也许给业主的不是一笔有限的补偿款,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业主不仅是改造者,也是经营者、受益人,投入越大,收益越多。业主也可让渡经营权,获得资产的租金分红。使业权方、管理方(营运发展方)的高度统一,那么旧城老街的改造有效得多了。文/本报记者 廖薇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小资料
已改造面积:6000平方米
改造时间:2016年
保育措施:建筑修葺维护,加固补强
保育用途:复活旧街区,文旅融合
新闻推荐
两条祭祖扫墓公交接驳专线获市民点赞 ?清明节当天运送乘客近5000人次
本报讯(记者何淼通讯员崔雪艳)记者从公交集团了解到,为缓解福荫园周边路段交通拥堵,方便市民群众祭祖出行,清明假期以及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