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市首个硕博联合培养基地 破解“人才难”跨越“动力关”
今年的“3·28”交流活动,中山签约了多个院所、学院类项目,在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了新突破。图为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在调试智能机器人。
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编者按
十四五”开局,从春天出发。在刚刚过去的3月,中山迎来一年一度招商引智盛事——“3·28”交流活动以72个签约项目和450亿元总投资额,为全市“十四五”招商工作打开局面。梳理今年的项目可以发现,中山将重点放在了科创性平台类、健康医药类、新一代信息技术类、现代服务业类、高端装备制造类、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等六大类产业。这六大产业方向,既指明了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又代表了该市建设“3+4”重大产业平台、重塑产业体系和城市能级的决心:科创研发要素加快集聚、战略性产业平台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释放、现代服务业品质加快升级。本期《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将聚焦本届“3·28”项目特点,梳理中山围绕“3+4”平台布下的产业版图。
一年一度的“3·28”交流活动落下帷幕。梳理今年的签约项目可以发现,该活动有了更多内涵。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除了收获众多高端产业项目,中山还拿下诸多院所、学院类项目,在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了新突破。
比如,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将打造为1000人规模的硕士、博士联合教育培养基地;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中山学院在翠亨新区揭牌,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未来将与多所高校加强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
当下的中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期盼高等院校、大院大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哪里?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建院办校,中山渴求的是什么?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罗丽娟
多方位培育创新原生力量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的签约,成为今年中山“3·28”的一个“爆点”。
这是一次“补课”,补上缺乏大院大所的“课”。
按照协议,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和长春理工大学共建,计划打造千人规模的硕士、博士联合教育培养基地。今年9月,首批200名研究生入驻,培养方向为光学物理、人工智能、光学材料等光机电算材领域。
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拥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目前,长春理工大学的光学工程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按照协议,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和长春理工大学共建,计划打造1000人规模的硕士、博士联合教育培养基地。研究院将以“中山所需高校所长”为基本原则,聚焦光电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通过发挥校本部光学学科优势,高度契合火炬区产业结构,打造一支由国家级人才和省级人才构成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同时,完成一批重大项目,产出一批重大成果,孵化一批高科技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山市打造规模较大和影响力较强的光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高级别人才、高水平科研、高科技企业聚集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将“打造人才队伍”摆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前面,这一项目协议的内容,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山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打造创新型院所机构,不再像过去仅仅聚焦于引进项目,而是更加注重立足本地培育人才。
通过培育创新的原生力量,进一步延展创新链条,深入优化创新系统,已经成为中山引育创新动能理念的演进逻辑。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这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对中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的签约,标志着中山首个聚焦高精尖领域打造的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即将落户火炬区,刷新了中山高端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建院办校齐抓,引进创新项目、培育创新人才并重,依托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中山正针对高端人才培养难、集聚难问题,探索实用且有效的办法,进一步拓展提升创新动能的路径。
发展“科教融合产教一体”模式
除了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这个项目,这次“3·28”交流活动,中山还实现了另外一个重磅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中山学院揭牌。这是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山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新突破。
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上海药物研究所为主体成立药学院,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的第一批专业学院之一。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培养工作开始于1955年,是中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开展最早的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中山学院院长李佳介绍,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中山学院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及药物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充分发挥“政产学研资”各方优势,创建“科教融合,产教一体”的协同办学模式,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平台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药研究专门人才。同时期待与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域内外高校,共同建立粤港澳高校合作联盟,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会上,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与南方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味着中山在高层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当前,中山健康医药产业“连片发展、三足鼎立”的格局悄然成长。在火炬开发区的老牌子——国家健康基地,以及南朗镇的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之外,翠亨新区成为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又一高地,中山东部沿海片区的生物医药协同发展正加速推进。而随着上海药物所等顶尖力量的加持,可以预见的是,翠亨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将以乘数效应快速增长,成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的有力支撑。
从产业培育情况来看,中山已经培育和吸引了以山德士、联邦、安士、曼秀雷敦、完美、诺斯贝尔、乐心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迄今已有超过120家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批发企业进驻。截至2020年,中山医药产业已拥有“四上”企业761家,营收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上市上板企业有5家。
面向未来,中山健康医药产业必须“走出去”,寻求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才能打开新的天地。
3月28日下午,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团有限公司、大湾区香港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山·香港健康医药产业论坛在中山举行,旨在加强中山与香港健康医药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对接。李佳说,香港是全国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拥有良好的生物医药融资优势。中山具有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但医药研发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中山市携手上海药物研究所成立中山研究院,为新药创制创造了条件。
李佳倡议,中山及香港可以依托中山研究院科研优势、中山的产业优势、香港的融资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新药创制发展开创新局面,两地联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药创制“新硬核”。
显然,类似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这类通过嫁接高端科研院资源落地中山的创新型院所机构,已然在中山产业水土中扎根,快速成长,成为一方产业生态中的创新“主干”,并延展产业“枝条”,成为沟通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链接。
这样的例子,未来会更多地出现在中山。建院办校,中山绝不是奉行获取科技创新成果的“拿来主义”,而是追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提升,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持久动能。
■声音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俊强:
将对全市乃至大湾区光电产业产生战略性影响
“感到非常振奋,也非常期待!”对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这个项目,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俊强表示极大关注。“最为解渴的是,它极大地解决了高端人才的问题,增加了高端人才对城市的黏性和认同感。这对中山乃至大湾区的光电产业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龚俊强说,“长春理工的光电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头地位,其硕博联合教育培养研究院落户火炬区,不仅给中山、给大湾区带来了光电产业的人才,还带来了科研转化的平台,带动了高精尖的项目。”
联合光电是一家老牌光学镜头制造企业,也是中山光电领域的龙头企业,2005年成立于火炬开发区。经过持续多年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联合光电形成了集光电产品设计开发、超精密加工及智能制造为一体的完整业务体系,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该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光学镜头制造行业的“领头羊”。
该公司是海康威视、华为、比亚迪、Logitech、DxO、AXIS、Cognex、松下、日立、爱普生、索尼等国内国际知名品牌的重要合作伙伴。早在2017年,联合光电的大倍率高清镜头,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就超过46%,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隐形冠军。在光学防抖、超高倍率变焦镜头、4K高清开发领域,联合光电是国内唯一独立开发并规模量产的企业;在高端光学变焦镜头、单反相机镜头、手机摄像镜头的研发和制造方面,联合光电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当前,以联合光电为中心,火炬区光电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完善,光电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龚俊强认为,未来无论是在人工智能还是在高端制造领域,光电产业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春理工硕博联合教育培养研究院落户中山火炬区,将对未来全市乃至大湾区的光电产业产生战略性影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倩通讯员王蓉)两小时内11岁男童小伟(化名)的心跳出现五六次长时间停跳,中山市博爱医院多学科医护团队携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