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造未来文化遗产 的愿景来建设中山”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邓雪琳谈如何推进“两个建设”

中山日报 2021-03-24 16:08

邓雪琳“要建设人文地标城市和文化引领型城市,中山要有超常规发展的思路,要用世界级的眼光来建设。一个城市不能仅仅有千城一面式的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有文化个性内涵,那才是一个城市成为人文地标城市的根基所在。”

2月23日下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邓雪琳接受记者专访时称,“两个建设”内涵丰富、课题宏大,在她看来,“中山不能再星星点点式发展,而是需要集中力量烧一把大火,打造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的城市名片,要打好底色,突出亮色,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胸怀、有眼界、有定力。

运用丰富文化想象力为城市赋能

如何推进“两个建设”,“接到你们采访的要求后,我感觉课题重大,也很欣慰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大讨论。我还专门与我一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文旅行业的专家朋友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

邓雪琳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副院长,从事中山市多个公共文化服务课题的研究,她指出,中山要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建成独具特色的人文地标城市,要抓住几个点:首先城市必须要有特点,这是关键所在;其次要有“城市记忆点”,“比如广州有小蛮腰,上海有东方明珠,珠海有日月贝,这些成为了城市文化名片,在城市对外传播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山也需要这样的记忆点。”第三是要有消费点、体验感,“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增加了休闲消费场所,就能让人们流连、驻足,在消费中体验文化,这对中山有借鉴意义。”

“在城市规划建设上,我们要以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愿景来建设中山,我们要以审视的目光思考中山目前做的一切,50年、100年后能否留得住,能否成为后代的文化遗产,这就需要以“绣花针”的功夫、世界性的前瞻眼界来建设中山,打造一批真正有文化灵魂的建筑,而不仅仅是留下一栋栋高高屹立的水泥建筑。”

她提到,要让城市留下更多“记忆点”,要有足够强的文化想象力,很多空间、场馆、建筑,都能因为文化的嵌入,成为市民心中的网红打卡点。”她提到,中山纪念图书馆就是一个好的公共空间,让市民拥有了更好的文化体验,不过其他公共场所的“文化味”还有提升空间。

在她看来,城市中的文化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各种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体育中心,甚至是公交站、轻轨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都要融入文化,运用更丰富的想象力,提升设计感和艺术品位,成为兼具功能性和人文性的城市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对外宣传窗口。

打响城市品牌要做一个“善于表达”的“好学生”

“中山这座城市,其实我们不缺文化资源,有传统、有历史、有名人、有环境,但缺的是城市对外整体营销能力。”在她看来,中山就像一个当了很多年的“好学生”,但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学生,“中山的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不足是其短板,城市营销能力弱,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专业的团队,整体策划包装。”

她谈到,近年来,一些城市成为“网红城市”,比如成都、重庆、长沙、西安等,一方面是这些城市具备了文化、美食、休闲文化等“网红潜质”,同时在城市特色建设、整体传播、吸引年轻消费者群体上,更具借鉴意义。中山的文化建设目前缺乏场景设计、体验设计、故事讲述等,不能产生大的文化影响力。“相关部门一方面要注重资源整合和建设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有整体营销方案。”

邓雪琳认为,文化创新是目前“两个建设”的突破口。比如要擦亮孙中山文化这张名片,可否在故居中举办演出、交互设计,提升场景的体验感,故居能否与周边景点联动打通,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民国风情小镇,让游客流连其中。

此外还要从自身资源禀赋入手,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她曾经做过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如产业文化资源类型的日本熊本县黑川温泉小镇、历史民俗文化类型的深圳华侨城甘坑客家文化小镇、生态文化资源类型的台湾南投县埔里生态小镇等,中山也可从美食、名人、古村等为切入点挖掘人文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引领

既要夯实“底色”也要找准“亮色”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要以超前的文化想象力去推动城市建设,才能配得起这个定位。”邓雪琳认为,大桥时代的来临,给中山带来机遇也有挑战,“交通建设是道路,文化引领是思路,在建设投入上,不能厚此薄彼,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将为城市发展引入更长久的源头活水。”

中山要建文化引领型城市,在邓雪琳看来,具体有两个方向要把握,首先要打好国民教育体系的“底色”,一个城市发展得好不好,要看对国民教育体系是否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0到3岁早期教育的公益性介入、幼儿园普惠性的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学位的供给,普通高中入学率的提升,本土高职院校特别是本土公办本科院校高质量的发展,都能让中山人民更有获得感,同时也给中山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夯实人口质量。一个城市高等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缩影。

其次,要找准文化建设的“亮色”,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打造美食文化、影视文化、名人文化等品牌项目,让中山成为“时尚精品之城”,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根据新消费人群、新消费需求,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文化服务的供给,从而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成为人文地标城市,以及在城市建设中以文化为引领,需要有大格局,从文化资源、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营销、文化政策等方面系统推进,要有超常规发展的思路和敢于创新的魄力。”

文/本报记者 李玮玮 实习生 苏晓莹图/本报记者 王云

新闻推荐

中山海关启动为期4个月“春晖”行动 “惠企政策礼包”送到各镇街

本报讯(记者黄凡通讯员何雪雁)近日,拱北海关所属中山海关、中山港海关与市商务局在火炬开发区举办政策宣讲会,拉开了“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