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鱼”带活中山生鱼产业链 海大集团旗下容海公司整合当地半数生鱼养殖面积,建成5500亩生鱼养殖基地,产品占据上海市场一成份额
文/本报记者 黄启艳 程明盛 黄廉捷
图/本报记者 明剑 实习生 神韵
一条生鱼产业链被带活了
春节前正是生鱼出塘旺季,1月30日是个周末,记者深入生鱼养殖基地,探究产业链上的生鱼养殖业。
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三角镇沙栏村、光明村相连处,连片的冬棚反射着阳光,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一眼望不到头。记者顺着鱼塘之间的道路走进一处冬棚,寻到刮鱼现场。
两辆大货车停在路边,鱼塘与道路之间隔着一个河涌,一座临时搭建的活动桥架在河涌上。
穿着水裤的刮鱼工站在水里,将网中跳跃的生鱼送上岸,工人快速分拣,将满载的鱼筐推送到桥对岸,过秤、装车。记者数了数,刮鱼队有18人。
刮鱼队队长陈启基穿着紫红色短袖衫,脸色黝黑,正低头忙碌。他当天5点起床,6点就到了鱼塘。现年40岁的陈启基,做这行10年了,组建刮鱼队也有四五年了,刮鱼队增加到40多人,各种设备算上来投资了5万多元。当天,他和弟弟分别在公司两处鱼塘刮鱼。海大养殖项目进驻中山后,他的刮鱼队服务容海后,几乎每天都要刮鱼。
当天刮鱼的鱼塘有8.2亩,预计产量有4万公斤,当天刮鱼工一直忙到下午3点。按照计薪标准,中午12时前一人170元,超过12时则每人每小时加30元。陈启基说,刮鱼工多是同村村民,普工一个月有5000多块钱收入。
硕士出身的技术员陈智站在忙碌的人群里,检测鱼的体型品相。他是海大技术部一员,办公室就在鱼塘不远处。由博士和硕士组成的技术团队,针对生鱼养殖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为健康养殖提供技术保障。每次看着生鱼从鱼苗逐渐长大,被送上货车,陈智心里都有一种欣慰。
这批生鱼运往上海、南京等地。站在人群里的李金义是这一片区养殖场场长,以前负责跟进海大在上海的渠道。近两年,海大调整发展战略,养殖板块快速扩张,需要大量人员,李金义被派到中山。如今,李金义在中山负责250多亩土地面积的鱼塘,净水面积约156亩,手下有6位工人。他说,上海市场一天的生鱼消费量平均15万公斤,中山容海每天平均供应1.5万公斤,节假日消费量更大,达到3-4万公斤。从2月6日开始将迎来春节前消费高峰期,每天需求量达到3万公斤,连日来正在抓紧供货。上海对生鱼品质要求高,公司集团化养殖形成的品牌优势,让中山生鱼成为上海餐桌宠儿,目前公司在中山养殖的生鱼占上海市场10%,加上中山生鱼养殖散户的供应量,中山生鱼供应量占上海市场15%。
海大的到来扩大了中山生鱼养殖面积,也带旺了生鱼种苗销售。生鱼种苗重镇三角镇一带,现有40户专门从事生鱼鱼苗孵化和销售的农户,一年供应50亿尾生鱼苗。从鱼苗孵化到成鱼销售,一条生鱼产业链就这样被带活了。
一群生鱼住进养殖车间
当天,记者寻到三角镇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塘头,这个拥有近千亩生鱼养殖面积的合作社,正在摸索工厂化养殖,杜绝药物滥用,养殖尾水循环净化再利用。
负责人黄锦来既是合作社负责人,也是渔歌子公司总经理。海大以集团化养殖模式建设生鱼养殖基地,去年入股渔歌子成为大股东,成为中山生鱼养殖业一条鲶鱼,带动普通养殖户转变养殖方式。
黄锦来2018年放弃公务员身份辞职下海,推动生鱼养殖组织化和规模化,牵头成立了中山第一家生鱼养殖合作社——三角镇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致力于推动生鱼深加工水平。公司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发出了生鱼片、鱼肉肠、鱼骨汤膏、鱼骨豆腐等产品,提高生鱼产业的附加值。
带着情怀一路走来,问题也跟着来了,用黄锦来的话说,“光靠情怀走不通”。如养殖户技术水平不一,生鱼品质不可控,存在着食品安全风险;场地条件受限导致精深加工产品不能实现量产;正在探索的工厂化养殖和精深加工都需要资金和专业技术做保障。
海大集团2018年七八月份便与黄锦来接触,谋求入股,当时让黄锦来很纠结:自己培养的“孩子”要送人,心中难免有不甘和不舍。但是黄锦来明白,仅靠自己的力量 ,“孩子”注定长不大、走不远,也就无法更好地带动农户增收。2019年底,渔歌子公司与海大集团最终达成协议,海大以入股的形式,获得渔歌子公司60%股份,成为渔歌子大股东,剩下40%股份,一半由黄锦来为合作社农户代持。
在合作社生鱼工厂化养殖车间,一间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大棚里,20个圆形鱼池沿着过道两边排开。每个水池直径12米,深1.8米,中心深度2米, 池子外壁牌子上注明了养殖品种、入池苗种情况。记者在一个鱼池看到记录,这些鱼苗去年10月底入池,当时约为0.14公斤/尾。这20个池子一共放了30万尾生鱼苗,养殖5个月后便可出池销售。养殖车间的建设使用与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分不开。仅这处工厂化养殖车间,就投入了500多万元。
在渔歌子公司生产车间,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快速地将一条条新鲜的生鱼处理成生鱼片,包装后放进冷库。这些鱼片将进入海底捞、盒马鲜生等知名企业的食材供应链。
树大好乘凉。黄锦来说,海大入股后,自己心里的石头落地了。海大利用资源、技术、渠道优势和精细化管理,保证了生鱼品质,黄锦来担心的食品安全风险降低了;同时,依靠海大的渠道,帮助中山生鱼顺利进入国内大公司的食材供应链,市场渠道拓宽了;有了技术团队做支撑,生鱼精深加工之路也走得更有底气。黄锦来说,现在就想着安安心心做好生鱼产业。
有意建全省首个生鱼产业园
带着我们走在生鱼养殖基地,中山市容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罗添说:“我们认为水产养殖是未来的朝阳产业。”
近日,海大集团发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快报显示:2020年海大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达604.84亿元,同比增长27%;净利润24.9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2020年,海大集团总市值超过千亿,在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排名再创新高,跃居180位。
近几年,海大从饲料供应逐渐延伸到种苗、养殖和食品流通。在广东区域选择在中山、清远、江门布局,在中山主要发展生鱼养殖,目标是达到1万亩生鱼养殖面积。中山容海将通过“鲜活鱼”和“加工鱼”两条腿走路,预计两者的比例各占一半,做大中山生鱼产业。
借助中山容海和渔歌子公司,海大集团正在中山探索一条“公司+养殖园区”的现代化水产养殖之路。罗添说,海大集团已在清远建有桂花鱼产业园,有意向在中山建设全省首个生鱼产业园,在生鱼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养殖成本控制、水产品质量、企业品牌创建等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角镇党委书记李宗2月5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鱼是三角镇的传统特色养殖品种,今后将延伸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将生鱼做成“熟鱼”。他说,政府要加力扶持和引导,推动生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三角生鱼”成为耳熟能详的品牌,走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新闻延伸
建淡水鱼
产业化样板
中山水产养殖面积占全部种养面积一半以上,淡水鱼养殖是中山农业重头戏,在乡村振兴中担负着关键角色。但中山淡水鱼养殖有余,加工转换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业化程度存在短板,抗市场波动风险能力偏弱,食品安全风险一定程度存在,急需探寻一条产业化道路。
目前,中山生鱼产业利用海大集团优势,正打通上下游生鱼产业链,对其他淡水鱼养殖项目具有借鉴意义。但生鱼产业化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精深加工及冷库储藏能力遭遇瓶颈,规模化产业化受阻;规模养殖场建设中包括整改道路、供电、供水、网络等基础建设成本高,面临不确定性风险;淡水鱼养殖存在技术和研发短板,不利于提升产业质量。
在市十五届人大八次会议期间,有市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扶持中山淡水鱼产业化样板的建议,提出政府部门要有产业化思维,可以中山生鱼产业为试点,建设中山淡水鱼产业化样板,为中山淡水鱼产业化蹚出一条成功路。
建议提出:政府牵头摸底企业需求,解决初始发展阶段产业园区用地问题;村级或镇级主导,联合、统一整改养殖鱼塘,连片改造成为规范鱼塘,配套搭建必要合理的饲料仓库、看护用房等,即变养殖场为养殖小区或养殖园区;引进相关高校、科研单位或企业进行水产养殖机械和苗种繁育项目研发、推广;推动建立和实施相应的行业标准,推动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加快中山淡水鱼养殖实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以龙头企业带动和整合生鱼产业链为契机,政府用产业化思维谋划生鱼产业发展,或许能探索一条现代化农业高效发展的路子,破解中山水产养殖长期存在的小、散、弱困境。
本报记者 黄启艳
新闻推荐
留在中山过大年有何好节目? 2021年春节期间安排公共文化活动338项
扫码看详情留中山过年,有哪些文旅体活动?春节期间,各类公共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开不开放?记者昨日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