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重走大革命时期中山农民运动之路

中山日报 2021-02-01 07:00

500多米长的仁厚里走势蜿蜒,中山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曾在这里召开,燃起冲破旧制的革命之火。修缮中的梁季安祠堂(下图为旧址,来源中山党史官网)。记者采访坚守在拱辰路的灯饰商家。一座乡村祠堂,一座老街上的闸门楼,连接这两处的,是大革命时期中山一段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历史。

2021年,当我们再去叩访这两处中山农民运动的旧址时发现,乡间祠堂已焕然一新,闸门楼外人来人往成了流光溢彩的灯饰街,只有门楣上字迹斑驳的“仁厚里”三个字,依稀还能讲出一些当年故事。此时,历史的硝烟早已走远,阳光照进的现实世俗而温暖。祠堂周边不少村民在大兴土木,改建着自己的老屋;老街小巷中往来穿梭的人们,在为自己细琐的生活忙碌着,他们都步履不停,心怀梦想。

2021年,隔着时光的长河回望,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所点燃的火种早已让这日月换了新天,那一群“以家国为念,为民族燃灯”的人们,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成就了当世千千万万人的幸福生活。

统筹/本报记者 吴森林

文/本报记者 闫莹莹图/本报记者 文波

烛照

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

2021年1月27日,是极为寻常的一天。

上午,华照村麻东村民小组副组长梁华文像往常一样,开着他那辆旧得已掉了漆的踏板摩托车在村内巡视工作。梁华文介绍说,麻东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村小组年收入不超过100万,勉强能维持村民小组的日常运转。2020年,村小组收到了一笔近4个亿的征地补偿款,村民分红后,村委能提留三成左右。村民在拿到补偿款后,就在村里兴起了一阵建房热,纷纷把旧宅进行了翻新。他说,“我们拿到这笔款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把这个祠堂修好。为了保留原貌,这里的墙体没有动,只是新刷了外墙,重新修了屋顶。”

他把车停在离麻东牌坊不远处的一间祠堂前,门前还堆着建筑垃圾,看起来还没有完工。祠堂簇新的墙面和屋檐与周边灰扑扑的旧房对比,显得很是醒眼。这其实是两间相连的祠堂,隔着一道墙,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写着几个大字——季安祖祠和晚保祖祠。

梁华文在祠堂里里外外检视着,随口向记者说起了修这间祠堂前前后后的故事。

1924年,在这间祠堂里村民们成立了中山县的第一个农民协会——麻子乡农民协会。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后,麻子乡改名成了麻东村,这间砖木结构的祠堂也用作了生产队谷仓,后来因为日久失修,祠堂渐渐成了危房。近几年来经常有市里的单位组织来参观,“由于是危房,我们只能让他们在外面参观,现在村民小组想把这里修好后重新对外开放。”走进祠堂,两进三开间的格局一目了然,由于还没有摆进物件,500多平方米的空间显得有些空荡。

麻东村民小组花费如此心力翻修这间祠堂,在中山党史上,有另外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梁季安祠堂。“这间祠堂的历史我们只从村里的老人那里听说过。不过,现在好多老人都走了。”梁华文说。但有不少人为了重现这段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在付出努力,华照村原党支部(2001年麻东、麻西、十顷、林溪、歧山五个村民小组合并)副书记吴振添便是其中一个。

1月27日下午,在华照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吴振添说起了他曾对这间祠堂有过的构想。“本来我们想着还原一些当年农民协会成立时的场景,比如在哪里挂上横幅,写些当时的标语,或者是还原一下当时的摆设。”不过据他说,村里知道这间祠堂当时情形的老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最后一个是前两年走的。“后来打听到有一位在香港的老人家,已经80多岁了,可能还记得当时的情形,我们打算请他回来帮我们参谋一下。”

2018年9月,麻子乡农会成立旧址(梁季安祠堂)纳入中山市推出的7条中山市青少年红色教育路线中,与南朗镇内其它11村的红色革命遗址一起,串起了一条“南朗镇红色线路”,向世人讲述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国共合作时期投身农民运动的仁人志士的故事,这条红色线路中还可追寻到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英雄们留下的足迹。

在1月28日的新一届村民选举后,吴振添调到了镇里工作,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和任务。但令他欣慰的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很重视”,并且写进了新班子的任期工作计划里。在新规划中,记者看到他们将对村内的李华照烈士纪念亭、横门保卫战的暗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香山县第一届农会成立遗址、欧阳强墓地、李禄超故居等多处革命遗址进行重新的开发,“让红色文化重新绽放在人民面前”。

历史旧照

时间回溯至1924年7月3日至1926年9月,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举办了前后6届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农讲所”),这里成了培养农运骨干的摇篮。前五届的454名毕业学员中,有32名中山籍学员。萧一平、梁功炽(又名梁纯义,粤汉铁路工人、共产党员)和郑千里3名中山籍青年是首届农讲所学员。

1924年8月,萧一平、梁九(共产党员)以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留在香山九区继续做农民运动工作。随后,由杨殷介绍入党的两位中共党员,第一届农讲所毕业生梁桂华、梁功炽,也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回到了香山。

经过一段时间充分的筹备,9月中山县第一个农民协会——麻子乡农民协会宣告诞生。据党史资料描述,在梁季安祠堂召开的麻子乡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上,共聚集了100 多名会员。麻子乡有一半的成年人参加了这次成立大会,前来看热闹的妇女、小孩以及老人更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将小小的祠堂挤得满满当当。当陈帝灿宣布开会并在门口挂起了麻子乡农民协会的招牌时,村民们自发在外放起了鞭炮,庆祝大会的召开。

成立大会上,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了执行委员和会长。大会还给每人发了一枚会员证章,证章是从省农会领回来的,白铁打制,圆形,红色,上面刻有农会标志——犁头。

麻子乡农民协会不仅是中山县第一个农民协会,也是珠江三角洲最先成立的农民协会。

燎原

冲破旧制的革命之火在此燃烧

至今,在石岐老城区拱辰路西侧一个不起眼的闸门楼门楣上,还若隐若现留有三个红字——仁厚里。在闸门门框的上沿,依然保留着5个有序间隔、拳头大小的圆形桩孔,据说这是旧时保安防贼上落木桩之用。

老街老巷,这里的城墙早已斑驳,闸门口镶嵌着的一块黑色标志牌醒目而庄重。2006年中山对十三个革命遗址授牌,“中山县农民协会旧址”便是其中之一。据标志牌所述,1925年4月,中山县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在仁厚里召开,出席大会的各级农会代表100多人。大会庄严宣布成立中山县农民协会,号召农民团结起来,反对苛捐杂税,推翻黑暗统治。

从闸门往里走,是518米长的仁厚里,西接龙母庙街南段。巷子走势蜿蜒,有庭院深深的大户人家,也有浅矮逼仄的连体旧屋。巷子里最为打眼的要数12号的一幢中西合璧二层小洋楼了,线条流畅的弧形线条勾勒出二楼的阳台,顶部刻着“1930”的字样,两旁的窗户镶着彩色的西洋玻璃,墙上则刻着传统的花鸟鱼虫。2006年,这里被纳入《中山市近现代建筑调查、评定》项目名单,并受到了有效的保护。

历史旧照

沿着中山县农民运动的时间线再向前走。

麻子乡农民协会成立后,即提出“平均土地,耕者有其田”和“二五”减租的口号,免除了一些苛捐杂税,并组织了农民自卫军。麻子乡农会成立后,香山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四区濠涌乡,九区浪网乡、小黄圃乡等一批农民协会相继成立。农民运动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并且已成燎原之势。

1925年4月,在时势推动下,中山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石岐仁厚里召开,各级农民代表近百人出席大会,中山县农民协会也在此宣告成立,大会还通过了农会章程和行动纲领。

中山县农民协会成立后,各区、乡农民自卫军也相继成立,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全县先后成立了12支农军,共3336人,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武器。

农民运动不仅对那些破坏减租、对抗农会的恶霸地主、反动分子予以严办。以前名目繁多的大斗捐、牛斗捐、祠堂捐、屠牛捐、过路捐等等,也在农民运动的暴风雨中全部一扫而光,农民无不拍手称快,农会组织在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发展

一座老城的涅槃与重生

淡出,是一种处理电影镜头的技巧,指画面由亮转暗,以至完全隐没。这样场景的转换,用于一段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更迭再合适不过。

历史的硝烟散去,和平年代的人们为创造新的历史,正在努力着。

2011年,时任岐海九曲文化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高松带领团队着手对拱辰路的旧城改造,“依托当时拱辰路已有的商业氛围,我们打造了这条灯饰工艺一条街,希望产生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在原拱辰路小学的旧址上,又打造出了石岐灯饰文化广场,引进了“有品牌、大门店”的商铺。事实证明,当时的发展思路走对了,“发展得最好的时候,这里带旺了旁边的太平路,有200多户的商家进驻。这里成了石岐人买灯饰最先想到的地方。”高松说。

2012年,设立于孙中山纪念堂的“中山原点”标志面世,这里与仁厚里不过百米之遥。当我们将看仁厚里光圈再放大一些,便会看到一个熠熠生辉、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的石岐。

与拱辰路邻近的几条街区先后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如民权路电信街、莲员路装饰街等,它们成了石岐有名的七大特色商业街。在周边也分散着兴中广场、大信新都汇、假日广场、孙文西步行街、逢源商业街等层次分明的商圈。

2020年7月,在石岐街道“夏日乐缤纷石岐有好玩”的文旅活动中,首推了街道内五条特色主题线路,百年老街——孙文西路步行街,走沙岗墟发源地——太平路;中山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万元户诞生地——民族路;昔日中山国营工厂聚集地——青溪路;灯饰街——拱辰路;时尚集散地——逢源商业街,一起组成了一条商业街主题线路。它们共同演绎了老城中沧桑与繁华交相辉映的精彩画卷。

利诚灯饰的门店与石岐灯饰文化广场的大门隔街相望,老板黄德诚是茂名人,很早便到中山闯荡,2008年他进驻拱辰路时,当时的本钱只够开一间40多平方米的小店铺。现在,他的门店开到了200多平方米。

在做同行的朋友中,他是为数不多愿意守着店铺没有往线上发展的人,在这条街上做了十几年,经营出了许多的老客户和老朋友,店铺的经营状况已经让他满足了,“实体店做的就是品质和服务,这点是那些线上商家比不了的。”本着这个理念,他决定在2021年把这个店再守久一点。

同样与他心怀期待的,是与利诚隔着四五个铺面的张惠凤,身为古镇人的她在拱辰路开店已有16年了,做着欧普照明的专卖店生意。采访当天,她正里里外外地张罗着,按当地的习俗拜会神灵。据说,本地商家会在做成一单较大的生意后,做一些类似还愿祭拜活动,“要谢谢神恩,让我们这一年生意顺风顺水,生意兴隆。”她笑着说,新年过后,她打算再招几个人,“一个帮着做做销售,两个帮忙送货。”近年关了,她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高松现在已告别旧职,出任逢源商业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和中山市石岐区个体私营协会秘书长,办公地点与拱辰路只隔着两条街,他说,“我是老石岐人,又做着与文化相关的事情,我希望未来这些老街的发展能跟上时代。”时代在发展,“老城新生”是许多人的共同的心愿。

在中山最新发布的《中山市商业发展规划(2019-2035年)》中,石岐街道的主题旅游区商业中心成为6个市级商业中心之一,消费主题特色明显的岐江特色街区,也成功纳入全市的三个特色商业街区规划中。新规划下,岐江特色街区将通过“文化+商业”、“历史+商业”的发展模式,将城市符号、历史文化巧妙地与商业融合起来,打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格。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再走进仁厚里时,闸门内外一定又是另一番精彩景象。

传承

采访时,我一直在想,麻东村与仁厚里,大革命时期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有着这么大的不一样,那又什么会是一样的呢?

通过采访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是“坚持”二字。无论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中,还是在时代风云变幻的当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做的坚持,是一脉相承的。

革命时期,这里的人们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满腔的革命热血,反封建、反压迫,坚持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在和平年代的当下,他们以专注和踏实的精神,通过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让自己的生活变好,让我们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

历史早已走远,每一个在当下不断努力着、奋斗着、坚持着的人们,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历史的传承。

新闻推荐

中山市场之问? 如何让中山货走得更远铺得更开 市委全会提出,做强内外“两个市场”,深度参与“双循环”,加快拓展市场优势

疫情影响之下,中山企业积极通过直播带货等途径拓展市场。图为广东巧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直播间。(资料图)本报记者黎旭升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