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加速度”背后的“正结构” 一论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中山日报 2021-02-01 06:56

本报评论员

“十四五”开局首个月度刚刚过去,这个月,中山又多了几件喜事:南中高速中山段动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突破“千米大关”,欧普照明华南工业园奠基,华润燃气大湾区总部落户……隆冬时节的中山,未见“冬藏”的冷寂,但见“春发”的气息。

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上周五召开,中山交出的成绩单可圈可点。2020年,全市GDP同比增长1.5%,增速转负为正,排名跃居全省中游;增速比一季度提升14.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较全国、全省分别高出5.5、5.6个百分点。这个罕见的“加速度”说明,中山跑赢了自己。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年来,中山所面对的,既有疫情防控的“大考”,也有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加试”,还有自身经济下行压力的“附加题”。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瓶颈、转型困境、结构失衡等问题,如一座座大山横亘于我们面前,绕不开,更躲不掉。背负重重压力的中山,牢牢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以超常规的力度治乱象、去泡沫、厘思路、调结构、提质量,打响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突围战、歼灭战,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若问去年收获中,哪方面最有成色,那一定是:经济“正结构”。中山经济增速,从绝对数来看,不算特别出彩;但细看数据背后的结构、趋势,就会发现“含金量”十足。全市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占固投比重,由前年的15.9:23.8:57.2,优化为去年的19.6:34.6:40.6。显而易见,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相加,超过了房地产,占投资总量逾“半壁江山”。换言之,中山的“加速度”,不是靠“涂脂抹粉”堆砌,也不是用“一锤子买卖”换来的,而是一个趋于合理、健康、可持续的“正结构”。

此番情景,阔别久矣。2010年起,中山市房地产投资开始超过工业,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主力,到2019年一季度达到70.8%的历史峰值。同期,工业投资比重从35%下降到15.9%,2017年开始连续3年负增长。十年间,全市甚至没有一个10亿元级以上的工业项目落地。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投资质量,就是明天的发展质量。实体不立,根基难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山惟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以刀刃向内、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勇气,打破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惯性,跳出越“发展”包袱越重的死循环。

去年3月31日,市委、市政府选择与21年前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同一天,召开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坚定不移扛起制造强市的大旗、打造湾区西翼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的作战令。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重申这一要求,并首次提出“奋力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

这个目标,可谓远大,绝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也不可能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去实现。唯一路径,是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跑赢别人”。而大的前提是,锚准一个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做对的事、做难的事、做需要时间积累的事。目标不偏,靶向不移,经年累月,方可能达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境。

最后要说的是,发展实体经济,并不是说不要服务业。恰恰相反,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比重提高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必然要求。比如,德国的产业结构是工业30%、服务业70%,但在服务业里面,工业服务业占80%,这是一个理想、稳固的产业结构。中山尤其要注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动现代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而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

新闻推荐

翠亨新区拟发放“稳岗留工”补贴 符合条件的员工一次性补贴300元

本报讯(记者谭华健)翠亨新区发布了拟于近期发放“稳岗留工”补贴的通知,符合条件的一次性补贴300元/人,新区将补贴资金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