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纪录片《武汉日夜》在中山举办医护人员点映专场 共情不煽情 含泪看完片

中山日报 2021-01-18 07:03

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统筹指导、央视电影频道与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国内首部抗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1月16日下午3点在中山市博纳影院(cococity店)举办医护人员专场点映,300多人观影,不少观众流下了泪水,甚至放映完走出片场时,泪水仍没有止住。

本报记者 李玮玮

■聚焦普通人

没有一句画外音,满满都是人情味

关闭离汉通道后的武汉的真实的情况怎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部影片,通过原原本本的记录,甚至没有一句采访,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武汉。

电影时长95分钟,聚焦的都是普通人,片尾字幕里可以看到他们是上海援鄂护士、抗战老兵76岁重症患者、产妇、住在停车场的医生、救援队队员、新冠感染者……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没有使用一句画外音,没有编写一句台词,一切都是无比的真实。

特殊时期的特殊陪伴,是影片想表达的主题之一。七旬爷爷石长江枕边粉色的小收音机多次出镜,里面每次都传来稚嫩的童声,那是石长江的两个孙子录的儿歌,有时是聊天,有时是唱歌。“寒冬腊月哦,盼爷爷……爷爷,现在就是寒冬腊月,我们想你。”“爷爷,我现在学会扯皮新技巧,等你回来我跟你PK哦。”“我养了一个新宠物,是一只蜗牛。”镜头里的爷爷上了呼吸机,起初是昏迷的,后来渐渐有了意识,眼角留下泪水。“我陪你”,两个孙子用声音陪伴,爷爷经过95天治疗后,最终好转成功出院。

还有面对镜头泣不成声的丈夫,说感染的妻子希望活下去,他做了好吃的,亲自送去医院,却只能站在楼下,遥望着妻子病房的窗户,再次难以控制地抹起眼泪。还有面临生产的孕妇,无法得到丈夫的陪护,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产下了宝宝。金银潭医院的医护夫妻为避免感染家人,在医院外的车里过夜,长达一个多月未见家人。还有年迈的婆婆,呼吸困难、无法说话,只是抓着护士的手,说啥也不肯松手。

镜头还对准了医院外的患者家属和志愿者,他们同样投入了战斗,为病患康复、孕妇顺利生产赢得时间。

■记录生死

30多位摄影师1000个小时的一线记录

许多镜头深入到了重症病房,观众可以看到平时没法看到的场景:医护人员为病人喂食、换药、翻身、擦洗身体,包括手术、抢救的镜头。

而片中的不少病人并没能看见新的一天,片尾致敬了多位逝者。全身防护的护士苏洁,无法见自己父亲最后一面,只能在门口,鞠躬、再鞠躬。更多的家属只能通过领取遗物的方式,和亲人告别。

这是一部毫不煽情却让人泪流满面的影片,但在镜头扫过一众哀伤之外,也让更多人看到了生命顽强延续的美好。新的宝宝的降临,志愿者车队的两位男女并肩作战了15天去领结婚证,武汉春天粉嫩的樱花,解封后重回人间的烟火气、早餐摊,给电影带来了暖色调。

影片中的这些死死生生、悲欢离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同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武汉人民的不易和坚持,牺牲和伟大。

没有一位当红演员,没有设计的演技,《武汉日夜》中每个人物和故事都来自去年武汉疫情高峰时的真实记录。这部影片是由30多名摄影师在多家医院拍摄所得,共计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有来自于湖北广播电视台的、有武汉电视台的,还有武汉《长江日报》的,还有包括湖北省文艺学术界联合会的电影家协会的人员。

导演曹金玲在电影频道的采访中,如是说道:“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都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但在那个情境下,他们依然选择扛起摄像机,哪怕用手机去拍摄。这是用命换来的。”

■五星推荐

不少医护人员全程含泪看下来

“全程是含着眼泪看下来的。我也是一名护士,虽然没有在一线,但当时医院的工作氛围也十分紧张。与我们相比,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强度要大得多。”来自火炬开发区医院的冯君霞在电影结束后告诉记者,她给这部纪录片五星推荐,“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群众,都应该来看看这部片子,既能让人振奋,也更能理解在这场疫情中,医护人员、志愿者、患者及其家属们所经历的一切。”

来自华附中学的学生相约来观影,作为初中生,他们发现纪录片和普通的影片最大的不同是在于真实。“让我们看到了武汉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更加体悟到生命的美好,生命的价值比金钱、权势更重要。”林睿童说。“要珍惜生活、珍惜亲情,遇到困难要坦然面对。”绕李乐说。“新冠疫情给很多人的家庭带来了生离死别的灾难,也让很多人和家人无法团聚,但看到最后,经过努力、付出,生活回归正常,真的很能触动心灵,看到了日常生活的可贵和生命的顽强,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王妙菡说。

《武汉日夜》将于1月22日在中山市各大影院播出

新闻推荐

南中高速中山段正式动工国内最大跨径独塔斜拉桥开建

羊城晚报讯记者王丹阳报道:16日上午10时许,广东中山,在目前国内跨径最大的独塔斜拉桥——横门西特大桥主墩现场,南沙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