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再现中山民俗 《中国风俗图志·中山卷》编写手记
三年前,泰山出版社的编辑主任李北山从山东济南跑来中山找邓振铃和我,他们出版社已领下国家项目,正着手编纂《中国风俗图志》,希望我们参与“中山卷”的编写。
《中国风俗图志》的立项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从丛书的书目就可体会它的分量。该系列的第一辑共11卷,分别为:“北京卷”“武汉卷”“关中卷”“杭州卷”“苏州卷”“常州卷”“石家庄卷”“吉林卷”“中山卷”“川西卷”及“鲁西南卷”。“中山卷”是其中的一卷。
看着手上的出版计划,我和邓振铃不禁面面相觑。那时,丛书的书目与其后的定名不一样。例如,川西卷叫做巴蜀文化,鲁西南卷叫做齐鲁文化……哗塞,全是足以囊括整个历史文化区域的大家伙。中山理应从属岭南文化,怎么不找广州,却找上中山这个小地方?
事后才知道,理由其实是两个。从大处看,中山是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作为从封建社会走向民主时代的精神代表,他当之无愧;从小处看,中山有位已经崭露头角的民俗画家邓振铃,他大量的民俗画,已经足以支撑“画志”所需插图的需要,即使还缺一些,补一补也就是了。
把以上的“大”“小”两个理由并列似乎很可笑,然而,那却是实际上的真正理由。
基本谈妥后,邓振铃给出版社送了一套他已刊印的画集和单幅,我则开始着手编写提纲。
我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主编《中山文化志》,对“志”的体例和编写要求是了解的。但是,“图志”的具体要求与一般的“志”有所区别。“志”的编写首重客观性和严谨性,不仅不允许在行文中加以评述,连稍作修饰的文学语言也不允许。至于插图,则必须原版原图且注明出处。然而,丛书对图文却另有要求,它的出版说明是这样写的:过去,人们多以文本、影像等形式对民俗加以记录保存,这些记录固然十分珍贵,但毕竟有所局限。泰山出版社另辟蹊径,以“图绘+文献”的形式整理、记录、保存中国各地的乡风民俗,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
这也就是说,在力求客观、严谨的同时,并不排斥图文作者的主观意识,认为那才是从当地人的视角出发,因而最具地域色彩。为此,出版社要求所有插图必须手绘,文字则要求生动有趣,雅俗共赏,而不是枯燥无味,只供学者查阅。
这样的要求说难不难,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已写过大量的民俗类文章,资料是不缺的;但说易也不易,资料充足是一回事,怎么整理、安排、撰写又是另一回事。大约经过半年努力,初稿总算写了出来,其后,就是等待编辑部的修改与领导的审批了。
丛书是2020年8月1日正式出版的,其后,又与出版社补签一份合同,同意泰山出版社与中青(英国)国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独家英文简体字版。
“中山卷”的样书是在2020年12月收到的。那是大16开的彩印精装本。老友郑集思见到样书后,在微信中写道:“书的排版对得住你和邓振铃的努力。”
确实如此。作为图文作者,我俩心存感激。
新闻推荐
“全民阅读马拉松”让更多群众爱上阅读 一起品读“生命的阳光”
本报民众讯12月12日下午,中山市阅读促进会在民众镇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马拉松”阅读推广活动,让更多市民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