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接”加码 谋划珠西地铁网重塑枢纽角色 从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线到珠中江地铁网,中山谋划参与五城跨市地铁建设

南方日报 2020-12-25 06:48

从东进到西接,中山谋划参与五城跨市地铁,没有地铁的中山正在开足马力搭上“跨市地铁”的专列。图为广珠城轨从博爱七路上方穿过。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未来五年,中山要把协同推进"双区"建设与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对接起来,搭上广州、深圳"双城联动"高质量发展快车,东承西接,充分发挥中山作为节点城市的枢纽作用。”相比以往对于“枢纽作用”的强调,这次全会不仅强调了中山“东承”,还明确了中山“西接”的具体举措,强调中山要全力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核心城市,全面深化与珠海、江门合作,深度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共建珠江口西岸地铁网。

“湾区枢纽”一词的内涵,进一步扩充。

此前,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至中山、珠海项目,佛山地铁11号线延长至中山项目受到关注。继谋划跨市地铁“东承”后,中山“西接”的地铁计划亦提上日程。这也映射了中山致力成为承接珠江东、西两岸区域性交通枢纽的迫切。除了填补交通形式上的“空白”,借用交通革新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或许是跨市地铁项目之“渴”的深层原因。

●南方日报记者廖冰莹罗丽娟何伟楠

谋划五城跨市地铁

广州18号线南延段的终点之一,将设在中山市区的中山路——近日,这则消息让不少中山市民雀跃。

根据广州市政府官网公布的项目规划及10月底相关招标披露的《广州铁路枢纽总平面布置图》,广州18号线南延段由万顷沙出发,在广州市内唯一站点为十六涌,南延段经过十六涌之后,将在中山市翠亨新区设站,其后线路分叉,主线前往珠海,支线进入中山市区。目前正研究接入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口岸,实现一线连通穗港澳。18号线南延段的终点有两个:中山路、人工岛。中山路位于中山市中心,人工岛为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下称人工岛口岸)。据悉,珠海市自然资源局近日就此公开招标,研究规划方案。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珠海在交通方面布局的信号渐渐明朗。12月24日上午,珠海市委八届九次全会透露,将加快推进珠海鹤州站、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珠海至肇庆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开工建设深珠铁路。广州18号线南延段,以及更多的交通项目建设,将更好地实现中山、广州、珠海三市贯通。

加快融入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珠江西岸已经动起来。

在今年1月召开的省两会上,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在中山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也透露,抓住“双区驱动”机遇,中山将加快启动城市地铁建设,除了推动广州地铁18号线、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还将深入研究深圳地铁33号线引入中山的可行性。

4月,中山市市长危伟汉带队到佛山市交流时,两市明确共同推进佛山地铁11号线延长至中山,该项目将纳入两市城市轨道交通新一轮线网规划。

“如何借助交通硬件加快融入大湾区,快速拉近与广州、佛山、珠海、中山等大湾区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实现协调发展,是江门现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核心问题。”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希望通过“广州地铁城际化”的规划思路与行动,实现江门、广州、佛山、中山、珠海五市交通一体化,达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效互联互通的发展目标。

加上近日中山市委第十四届十次全会释放的信号——与珠海、江门建立市级联动协调机制,共建珠江口西岸地铁网。这些地铁建设项目,使中山的跨市交通地铁网版图日渐清晰——东承连接深圳,西接广佛珠江。

未来,通过地铁交通,实现中山、广州、佛山、江门、珠海、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轨道交通成网化、通勤化、公交化。

找回“先天优势”

“深中一体化”是近年来中山环湾布局的重要命题。有了深中通道打头阵,近年来,中山在对接深中通道的公路交通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当前,包括深中通道、西环高速、广中江高速、中开高速、香海高速、东部外环先行段等高速公路项目,正在加快赶工、推进。

从跨海通道到地铁连接,对接珠江东岸对中山来说为什么这么重要?从地图上看,中山刚好处于珠江口西岸地理中心。但这个“先天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受珠江口影响,中山缺乏与珠江东岸高速通道的直接对接,对外公路体系尚不完善,承担两岸资源流通枢纽的功能被弱化。这个短板,目前随着深中通道和相关高速、快速路项目的推进,有望得到完善。深中通道2024年通车后,深中一体化、同城化是必然趋势,中山将成为深圳“西协”的桥头堡,直通大西南、对接东盟大市场。

目前,中山市公路网已形成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地方公路等多层次、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体系。截至2019年底,中山全市公路总里程324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有5条,分别为“广澳高速”“广珠西线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和“佛江高速”。中山市现有的高速公路已侧重对接广州、珠海、江门,为何还对与珠海、江门共建地铁网如此热衷?

最直接的原因,或许在于中山对轨道交通“补短”的决心。中山轨道交通比较薄弱——直到2011年广珠城际轨道的开通,这个城市才结束了没有轨道交通的历史。而在构建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背景下,中山提出打造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轨道交通被赋予很高的厚望。

为什么?放眼世界湾区发展经验,轨道交通是实现资源高度集聚的重要手段。

在世界著名工程咨询集团林同棪国际专家罗伯特·萨金特看来,交通网络对于链接湾区城市以及湾区城市内部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以纽约湾区为例,其核心区和新泽西之间隔着哈德逊河,河岸线有60公里,其间分布有5条跨河通道、3条跨河铁路通道。公开资料显示,纽约湾区的通路间距是7.5公里,核心区通路间距仅为3.3公里。

再看旧金山湾区。在5座湾区大桥修建以前,基本靠渡轮作为交通工具。随着海湾大桥、金门大桥在内的湾区大桥的陆续建成,湾区城市的互动与发展明显提速。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在旧金山湾区南湾地区硅谷公司集聚的地方,修建了一批轻轨后,一些大公司比如Google就倾向于把诸如Google学院这样的机构,设在靠近交通轻轨枢纽和站点的地方。在东京新宿,有超过15条的轨道线路在此汇聚。据可查数据,其出入闸人次高达364万/天,地铁出口一共有178个。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出行量的增加,交通拥堵是各城市都面临的问题。通过城市内部建设快速路或高速公路能解决一部分交通问题。但未来大湾区将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其具有的运量大、准点、高速等突出优势,是传统的公路交通无法替代的。从东承到西接,中山谋划参与珠三角五市地铁建设,将促使更多资源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圈流通。

强化“西接”功能

此次全会指出,未来五年,中山要把协同推进“双区”建设与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对接起来,搭上广州、深圳“双城联动”的高质量发展快车,东承西接,充分发挥中山作为节点城市的枢纽作用。

做好“东承”文章,中山要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全面对接广州都市圈。以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对接深圳“西协”战略,加快深中同城化进展,着力推进与珠江口东岸融合互动发展。推动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南朗镇、民众镇等临深片区为核心区,加快共建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创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项目先导的合作机制,合作共建一批产业园区、创新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加快与深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通勤体系等对接,共同打造深中“半小时生活圈”。大力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加强与广州都市圈空间规划对接、基础设施互联、港口航运合作、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生态环境共治、民生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南珠中城际铁路(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建设,深化广中珠澳高铁前期研究。推动中山制造业优势与广州服务业优势、科教优势等深度对接,谋划落实一批重大合作项目。

对于强化“西接”功能,本次全会指出,中山要全力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核心城市。全面深化与珠海、江门合作,深度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积极推动珠江口东岸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在西岸延伸布局、合理分工、差异化协同,共同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世界级产业带。推动与珠海、江门建立市级联动协调机制、争取更多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珠江口西岸,共建珠江口西岸地铁网。

在“东承”战略稳步推进的同时,“西接”战略也已经勾画出新的蓝图。

做实“湾区枢纽”

如何理解中山对跨城地铁的诉求?梳理中山近年来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可以窥见其对于“东承西接”角色和内涵的不断丰富。

2018年,省委对中山提出了“三个定位”,强调中山要做好“东承”文章,强化“西接”功能,奋力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

同年6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广东区域发展新战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核一带一区”的战略,带来的直接改变就是,将推动广东区域发展格局从珠三角一极增长向多极增长转变。

回看广东省委对中山的“三个定位”,正是强调了中山要在粤港澳大湾区、沿海经济带建设中担当好“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角色。

将目光聚焦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中山的战略位置更显重要。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为深圳确立了双区建设目标,明确了其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地位,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的重大历史使命。

“核心引擎”要发力带动大湾区发展,必须跨越珠江口东西岸。作为珠三角中心区域城市、珠江西岸制造业强市,中山与深圳一衣带水,成为东西对接的重要“支点”、东西联通的重要枢纽。

今年1月,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将“湾区枢纽、精品中山”确定为中山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梳理中山近年来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从“幸福和美中山”到“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从“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到“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湾区枢纽、精品中山”的新发展目标,正是中山在协同推进“双区”建设、主动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对自身的精准定位,既传承过往发展目标,又具有崭新的时代特征。

中山作为“湾区枢纽”,至少应有三重内涵,不仅涵盖“连接珠江口东西岸的交通枢纽”,还包括“大湾区创新要素的配置枢纽”和“湾区产业发展资源的流通枢纽”。

■记者观察

谋划五城跨市地铁

城市配套亟待提升

大湾区时代,轨道交通被当作快捷物流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深圳市轨道办梳理了2020年拟建的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和枢纽等项目,其中提出,为加强深圳东、中、西发展轴,结合深莞惠三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议新增深圳福田至东莞滨海湾(20号线)、深圳福田至东莞塘厦(22号线)、深圳前海至惠州新圩(21号线)3条市域铁路。

根据广东省发改委组织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深圳规划增加了穗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深圳至大亚湾城际、龙岗至大鹏城际、深汕铁路、深莞增城际、常龙城际等。有公开消息称,省发改委已将该规划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复后即有规划依据可启动建设。其中,深汕铁路已纳入《深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拟列入近期实施计划。

深圳如此迫切,广州也不例外。早在2012年公布的《珠三角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已把穗深城际广州新塘至前海段、深惠城际、中虎龙城际、深珠城际、港深西部快轨5条轨道纳入范围。也就是说,穗深城际深圳机场至前海段、深惠城际具备规划依据。而《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也明确,“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

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东岸快速轨道枢纽,将极大地带动周边区域的轨道交通发展。这几年,可以明显感觉到珠江西岸城市在对接东岸轨道交通方面,积极性和迫切性明显提高。尤其在中山,市委、市政府都将轨道交通建设视为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设施。这也是中山积极谋划五城跨市地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铁网络背后的城建逻辑是什么?“同城效应”或许是一个有力的答案。一个最为显著的例子是广佛地铁,它让佛山成功建起了佛山最高品质的都市封面、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数据显示,仅仅在千灯湖所在的南海区,就有超过70万广州人在此居住生活,超1000家广州企业入驻。

2010年开通的广佛地铁,开创了国内跨城地铁的先河。这条地铁线从最初服务佛山市南海区、禅城区,现已扩展到佛山市顺德区。随着服务里程增长,广佛线日均客流量已跃升至56万人次,相当于2010年开通之初的5倍之多。数据显示,在广州与佛山两市之间往返的客流占一半以上。

对于中山来说,广佛地铁的最大启示意义不仅仅在于地铁之间的相连——要看到,广东金融高新区是在2007年挂牌的,而广佛地铁2010年才通车。也就是说,佛山至少提前三年动作,才把握住了广佛地铁的红利期。

那么,中山在谋求与广州、深圳、佛山建设跨市地铁和珠中江地铁网同时,是否准备好了与区位优势、交通利好匹配的产业、服务配套?

佛山经验表明,除了以企业或产业园项目为主的产业协作区,还需要诸如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这样的高规格平台来带动高端资源的有效交换。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处于中山轨道交通的重要节点——岐江新城或许是中山跨市地铁线中的一个集聚资源重要载体。

根据《中山市岐江新城提升规划》,广州地铁18号线的站点被重点提及。该片区内建设四条轨道线路,广州市18号线引入中山站,每隔1公里左右设置一个站点,并衔接两个高铁站,轨道线路纵横分布。

也就是说,加上轨道交通一号线、轨道交通二号线,岐江新城将成为中山市轨道交通最为密集的区域。过市域轨道线网的建设,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快速化公共交通联系,使岐江新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能服务中山市域的城市新中心。东面连接广深,北向连接佛山,再加上准备谋划的珠中江地铁网——中山的跨城地铁布局背后,是大湾区背景下交通新速度、新生活圈的成形诉求。接下来如何推动落实、将交通版图和产业版图变现,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一面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这是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当我们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爷爷奶奶就把我们揽在自己的臂弯下,轻声告诉我们:“五星红旗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