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召开 关键五年启幕 重塑“中山虎”精气神
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在中山市会议中心召开。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
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了《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制定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对于中山来说,这一历史节点至关重要。未来五年,不仅决定着中山能否打赢“重振虎威”经济翻身仗、重返全省经济强市行列,更将影响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版图、中国经济版图、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迎战关键五年,中山必须激发高质量发展的“非常之力”。这次全会明确以“六新”开局: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促进发展新融合、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激发协调发展新活力、推动民生福祉新提升。
又一轮征程启幕,中山站上新舞台。
1动力哪里来?
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冲刺的动力哪里来?发展的新动能哪里找?这是中山谋划未来五年发展的首要问题。
中山将希望押在创新上。这两年,中山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的步子,明显迈得更紧了。中山市、镇两级政府先后多次赴深圳等地开展招商交流活动,瞄准的正是这里的科技创新资源。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靠产业的集聚、壮大。有人说,“产业不是动物,而是植物。”产业在一座城市扎根生长,需要优渥的土壤。对于中山来说,催发产业经济生长的土壤肥力,过去主要来自优质便利的资源要素,如今则更多来自科技创新。
发展逻辑一旦理顺,剩下就是怎么干的问题了。
12月21日,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年中山—深圳政企交流对接会”在深圳市福田区举行,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市长危伟汉参加活动,深圳80多家优质企业、20多家商协会代表成为这场交流对接会的座上宾。这也成为今年深中之间举办的规格最高的政企交流对接活动。
将优质创新主体的地位摆的越来越高,证明中山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愈加坚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思路更加清晰。
当下,中山正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构建“中心城市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努力建设珠三角(中山)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224”工程,加快光子科学中心、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生物医药国家实验室中山基地、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培育技术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市场,激发创新原动力。
在中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更加突出。中山正在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大力培植“创新沃土”,对企业创新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培养“创新苗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大力培育“创新生态”,围绕产业链高水平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开展联合创新、联合攻关,提高长远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
这次全会指出,中山未来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要把创新放在“十四五”规划任务的首位,牵住创新“牛鼻子”,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要突出创新对现代产业的支撑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中山智造”。
一批优质高校项目正在中山落地,一批创新平台正在中山加速集聚,新的企业创新氛围正在形成,新的人才创新环境正在形成,中山正在加速完成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
2城市何处去?
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制造业是中山的立市之本,也是未来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决定着中山发展的根基。因此,谋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山首先要回答:制造业向何处去?
过去一年,中山不易。
在“重振虎威”的硬仗中,又遭遇疫情阻击战。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和国际贸易形势突变,中山产业经济遭遇多重挑战。在打赢经济翻身仗的关键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中山需要找到的不仅是突围的办法,还有前进的方向。
最近,位于黄圃的荣电集团荣事达小家电基地生意火爆,厂区外被运货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厂房内生产线全速运转。即便如此,现有订单至少也要消化到明年3月。同样是在疫情之年,位于小榄的锁企广东樱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锁单月出货量超过10万套,成为业界产能冠军。这些都成为“中山制造”逆袭的生动案例。
疫情期间,一些中山制造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开展数字化升级,不仅迅速稳住了原有的海外订单,保住了传统市场,还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摆脱了内卷化的泥淖,实现了技术和产品、市场的同步升维。更重要的是,这场逆袭,指引了中山制造未来由“外向型”转向“双循环”的战略方向。
此次全会指出,中山未来将加快畅通“双循环”,全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支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位置,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供给需求对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建设制造业强市、质量强市,大力推进需求侧改革,全面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引导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让“中山货”畅销全国。
新局开场,中山还需要明确战略发展方向,锚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中山要积极推动“双区”建设,大力促进发展新融合,把协同推进“双区”建设与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对接起来,搭上广州、深圳“双城联动”高质量发展快车,东承西接,充分发挥中山作为节点城市的枢纽作用。要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以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对接深圳“西协”战略,着力推进与珠江口东岸融合互动发展。要全面对接广州都市圈,大力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加强与广州都市圈空间规划对接、基础设施互联、港口航运合作、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生态环境共治、民生设施共建共享。要全力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核心城市,全面深化与珠海、江门合作,深度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积极推动珠江口东岸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在西岸延伸布局、合理分工、差异化协同,共同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世界级产业带。同时,要深化与港澳合作,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与港澳的硬连通、软联通,积极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港澳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和高端产业园区。
随着深中通道、南珠中城际铁路(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等重大交通工程施工的稳步推进,以及珠江口西岸地铁网的谋划,中山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生活圈”正在日益缩小,中山距离建设湾区枢纽精品城市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3活力何处寻?
优化市管镇体制提升镇街发展能级
过去,中山之所以成为“小虎”,是因为勇敢改革、大胆开放;如今,人们呼唤活力中山,正是呼唤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翠亨新区是中山营商环境综合水平变化的风向标,也是中山经济发展活力的晴雨表。12月2日上午,中山市重点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在翠亨新区湾区未来城举行,当日,包括大型综合体、博物馆、科技产业园等在内的20多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今年第四季度,中山市新开工重点项目近30个,总投资约275亿元。
一个有活力的翠亨,让人们看到了中山活力的回归,也看到中山高质量崛起的希望。
找回发展的活力,中山敢于对自己“动刀”。近年来,中山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大下功夫,将刀刃向内,大刀阔斧地开展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8年,《中山市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明确了简政放权、政务服务、投资审批、经营环境、公平竞争、要素供给等各领域的改革措施。2019年,中山市又进一步细化该行动方案,明确各项改革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并配套出台了《中山市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49个子项工作,持续推进落实。
改革成为了激发城市活力的发令枪,成效在办事窗口中迅速得到反馈。中山市企业开办时间、办税时间持续压缩,2019年全市办税服务厅平均等候时间同比下降了25%,平均办税时间同比缩短了51%。通过推进“互联网+税务”改革,积极拓宽“一网通办”,企业过去“最多跑一次”的政务事项升级优化为“一次不用跑”。投资审批服务效能也进一步升级,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一般政府投资项目,无须办理可研立项手续,投资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大大加快。
根据今年初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全国296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山市营商环境综合得分排名第36名,位居全国前列。
此次全会指出,中山未来要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激发协调发展新活力。
坚持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动力和竞争力。要着力完善稳企安商长效机制,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策兑现“一站式”办理平台,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水平。要着力提升政府经济治理效能,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用好用足各类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重塑城乡发展格局,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有序推进功能区统筹、中心城区统筹等改革,整合发展资源要素,提升镇街发展能级。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治理总体效能,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
4发展为了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
近两年,中山人能够真切地感觉到,这座城市的面貌在加速更新:城区道路不断拓宽,高楼拔地而起,公园越来越靓,商场越来越多,法治越来越好,人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在不断提升。
为了谁而发展?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避免城市发展变得盲目。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始终要落在民生上。解析中山的城市发展逻辑,也可以发现这条主线。
今年以来,一批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题公园在南区街道建成投用,让市民拍手叫好。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发生在南区,一批民生基础配套设施在镇街全面集中落地,得益于中山坚持多年开展民生实事征集活动。
今年5月,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表决了2020年中山市民生实事项目。根据公布结果,为了提升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中山今年将新增幼儿园规范化学位5000个,完成10所公办中小学学校建设,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7000个;增配市民休闲活动场地,中山市儿童公园入口广场、阳光谷及山林体验区对外开放,古香林公园茶山部分对外开放;认定5个农业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开发推广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岐澳古道文化遗产游径、华人华侨文化遗产游径等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南部组团体育公园对外开放。
在中山“重振虎威”的窗口期、关键期、攻坚期,中山更应该紧抓“发展为人民”的总目标,奋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全会报告指出,中山未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民生福祉新提升。要统筹效率与公平,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让共同富裕目标可感知、可获得,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强化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持续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健全终身学习制度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带动收入增长。拓宽居民收入来源,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未来五年,中山将继续办好民生事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全面推进健康中山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构建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打造大湾区西翼国际医疗中心。完善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报告还指出,中山将大力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全域善治”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强化依法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山、法治中山,把中山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2020年已经进入倒计时,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崭新的2021年。站在中山马鞍岛东望,深中通道陆域引桥主体施工已近尾声,桥头直指伶仃洋东岸的深圳。新的五年即将启幕,在湾区枢纽城市的战略目标原点上,中山展开的是未来宏图,亦是历史答卷。
重塑“中山虎”的精气神,中山当争五年光阴短,不惧五年任务重,只顾五年赶超急!
新闻推荐
国内地级市医院首例亲体供肝儿童肝移植获成功 “妈妈给你第二次生命”
黄敏敏和女儿即将出院,两人拥抱在一起。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新肝宝贝”重获新生!12月22日,出院了,“90后”年轻母亲黄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