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参与中山高质量崛起的实践路径

中山日报 2020-12-15 07:08
汪晓丽

当下,中山的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口,既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中通道等重大利好政策因素叠加。同时,又处于前期不利因素的消化吸收期,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与挑战。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中山有着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要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优势在产业,出路在产业、突破口仍在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围绕产业发展,近年来,中山正在推动领军企业培育,重点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优选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隐形冠军”“瞪羚企业”。这些措施能否落地见效,还要看有没有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给高职院校、技工院校等职业教育学校提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如何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事实上,培养工匠精神恰恰是职业学校课程思政重要内容之一。就此而言,课程思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到中山高质量崛起提供了实践途径。

■实现高质量崛起迫切需要涵养工匠精神

人才是第一资源,弘扬工匠精神,塑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中山的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崛起,进而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是人类理性的本质呼唤,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崛起,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内在的精神力量。

一方面,涵养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推动本土产品与品牌崛起。有研究表明,在当前产能普遍过剩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方面并非是成本与价格的竞争,品牌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流的品牌,离不开技术及工匠技能的内化和变现到产品之中。但技术与工匠技能并非万能,缺乏敬业奉献、勇于创新、传承文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崇尚品质的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内化到产品的比率将大打折扣。工匠精神是质量之魂,是“看不见的生产力”。涵养工匠精神,不仅关乎职业道德,它本身同时也是企业生产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地区的产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多寡优劣,往往决定了这个地区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涵养工匠精神有利于改善企业在价值链的生态位,让优质企业在剧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从一般经验规律看,凡占据价值链前端生态位的企业,多注重单一高质量产品的创新与拓展,最典型的就是“专精特新强”的产业隐形冠军。目前,中山仍有不少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这里面有诸多因素。但工匠精神缺乏,难以提供技术、素质和精神力量的支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涵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将引领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企业精致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助力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

最后,涵养工匠精神有助于推动创新,更充分地释放创新这一第一动力,为高质量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勇于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题中之义。弘扬工匠精神,就是推崇创新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精髓。精益求精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创新性、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中山市历届“十大工匠”获得者来看,大部分获此殊荣的都是某个领域进行实践创新的佼佼者,涵养工匠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

■课程思政对于涵养工匠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思政是最近两三年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强调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会贯通,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目前,国内许多学校已陆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由于课程思政的理念非常新颖,目前尚未全面普及。尤为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长期以来,不少高职学校、技工院校等职业教育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不够重视,更谈不上自觉地用课程思政这一载体涵养工匠精神。

一方面,涵养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学校同样必须解决好“培育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同样必须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践中,高职、技工院校侧重职业性和技术性,尤为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即涵养工匠精神与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相通,是职业学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拓展了工匠精神涵养的课堂场景。一般而言,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专业课则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及实操技能。这两者通常处于“两张皮”状态。工匠精神涵养的主要场景局限在思想政治课这一特定场景。引入课程思政理念之后,一旦教师有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几乎可以在任何专业课中嵌入工匠精神。这客观上拓展了工匠精神涵养的场景,打开了工匠精神涵养新的广阔空间,使思政课及专业课均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同向同行,共同培育。

此外,课程思政有利于改善工匠精神涵养的质量和效果。工匠精神虽然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孕育于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均可涵养工匠精神。从实效性看,思政课偏重于理论灌输,学生学到的更多是关于“工匠精神”原则、理念等理论性知识。课程思政则直接融入到专业课中,从专业实践角度身体力行、现身说法地体现工匠精神。这意味着,课程思政将原来作为理论知识的工匠精神,转变为实践操作,使工匠精神的涵养质量更高,效果更好。

■拓展课程思政涵养工匠精神的途径与场景

一是渗透到教学设计与课程体系之中。合理设置促使课程思政及工匠精神有机融合的培育模式。可以选取相应的章节,在内容上深下功夫,挖掘工匠精神元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提炼、升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相应的章节,讲好“工匠”故事。还可以通过“工匠进校园”,把企业的优秀工匠邀请到学校讲课,现身说法。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熏陶感化,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也可以录制各行各业的工匠楷模纪录片,作为讨论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利用公众号及微信群等,建立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在平台上分享蕴含“工匠精神”的推文,通过渗透式培育,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产生隐性课程的效果。

二是融入到个性化教学方法之中。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在教学方法上不能过于注重统一的教学手段,而忽视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区别对待。线上线下教学优缺点各异,可以取长补短。理论和实践教学又可以优势互补。此外,还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成果导向法、竞赛训练法等等。可以通过设计具体任务实操情境,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而无需拘泥于某一个形式。只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借鉴参考、用于实践。

三是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打铁还需自身硬”,讲好工匠精神,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自我践行工匠精神,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能力水平。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重点提出的就是: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一方面,提高教师运用各种新媒体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师信息敏感性,关注时事热点,对有争议的敏感事件能够及时引导,牢牢把握话语权。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如果无法弥合学生“思想上的缺口”,或者对社会热门负面舆论不能及时有效引导,不但容易削弱教师的威信,还容易让舆论产生次生灾害。

四是嵌入到校园文化环境之中。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及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提炼和打造契合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例如:追求卓越,人的价值实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等元素,都是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可以开展蕴含工匠精神元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可以借助社团、学习文化角、文化墙宣传营造良好的工匠氛围。还可以利用广播、校报、公众号、微信平台等新旧媒体,将工匠精神深入学生思想认识当中等等。总之,要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涵养工匠精神的途径与场景,进一步提升工匠精神涵养的广泛性、便利性和实效性,使课程思政更好地参与到中山重振虎威、高质量崛起的实践中来。

(作者供职于中山市技师学院)

新闻推荐

中山市建立首个农用棚舍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试点 地面绝缘 可避雷电

本报讯(记者李鑫实习生潘梓元通讯员刘仲达)12月14日上午,中山市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技术人员一行来到中山盈翠脆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