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照亮小康之路 中山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且持续发力构建长效机制,为圆梦小康不断赋能
统筹/本报记者 查九星
采写/本报记者 李玮玮
文明创建走在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经济每年以两位数增长,成为了广东“四小虎”,本地居民生活日益殷实富有。同时,大量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等返乡创业、省亲、经商,在多种文化的交融汇集中,得风气之先的中山人在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更加激发了对文明的向往,这也为党委政府工作打开了思路。
中山早在1995年便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
一座城市的面貌从卫生开始改善。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大力投入建设硬件如垃圾屋等,一大批上岸的水上居民改掉了往外泼水和扔垃圾的习惯,为中山市赢得“干净”城市的好口碑。那时就有一句说法——在中山穿白球鞋一个月都不用刷。1996年中山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1997年获得了联合国 “人居奖”,1999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在10多年的探索中,中山各届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全民安居工程、农民减负增收工程、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教育扶贫工程、济困助残工程、外来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工程等,2005年下半年开展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广东省仅有2个推荐名额,有10年精神文明建设积累的中山获得推荐资格,最终不辱使命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中山六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中山这座城市,总与“文明”二字紧密相连。
内外兼修建设精品之城
行走在中山城市街头,干净整洁的街道、秩序井然的车流、文明礼让的行人,还有街头小景、绿道公园、文体广场等,城市一步一景,无不让人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劲脉搏。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中山以首届全国文明城市为基础,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让城市建设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带动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路网不断内延外扩,2020年更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紧锣密鼓建设中;相继打通数十条镇际断头路,市内交通更为畅连;投放多批公共自行车,打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瓶颈,兴中体育场、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中山纪念图书馆相继落成,城市公共文体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8年中山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目前已建成开放各类大型主题公园55个,277个村居基本实现细胞公园、口袋公园全覆盖。全市各大型公园绿地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城市环境越来越美,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广大农民幸福感,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保障。
走入以农业为主的阜沙镇丰联村,原来村里一块闲置地成为露天文化广场,村民有了休闲去处,还能看演出。文化广场一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图书阅览区、接访区、活动室等。村民何丽娥说,这里成为她带孙子孙女的最佳“课外辅导学堂”,“村里和城里没啥两样了,学习、娱乐一样方便。”村容村貌改善的同时,村风民俗也更和谐,在党员干部带领下,上下齐心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如今村庄整洁、人水相亲,让乡村留得住乡愁。
中山市文明创建坚持城乡一体化推进,每一个创建周期都带来城市颜值与内涵的双提升,从细微之处提升城市品质,用“绣花”功夫内外兼修,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逐年提高。
志愿行动蔚然成风
12月5日,中山人的微信朋友圈持续被志愿者刷屏。由73支志愿者方阵、近5000名志愿者带着各自公益故事,沿着兴中道、中山路、起湾道、博爱路行进,接受市民的致敬和点赞。
“致敬最美志愿者”全城亮灯活动连续3晚举行,20多位优秀志愿者登上户外屏,接受全市市民瞩目与致敬。
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从1988年中山出现第一支志愿者队伍后,全市注册志愿者83.5万人,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30万次,累计服务时数3800多万小时。
今年45岁的郑雪绮作为“元老级”志愿者,见证了中山志愿者队伍的蓬勃发展,“受港澳影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山人就认识到,做志愿者、义工是文明的表现,既能学到知识、交到朋友,还能帮到人。”当志愿服务成为市民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城市最大的文明。
除了志愿者外,今年以来,中山好人频频上“热搜”:中山护士张雯,在广州火车站跪地20分钟为陌生男子做心肺复苏;“托举哥”贾合强,爬上六楼救下幼童却因恐高不敢原路返回;暴雨中,交通志愿者张艺撑伞扶送老人,“小身影”撑起了“大文明”……
让先进典型成为城市精神脊梁,使文明城市成为市民文明有礼、人际关系和谐、公共秩序井然、社会风尚良好的标杆,全社会尊崇好人、致敬好人、回报好人,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当前,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已步入守正创新、深化拓展的新阶段,
中山也继续探索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继续下真功夫、苦功夫、实功夫,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如探索文明城市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治理水平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打通新思想传播“最后一公里”,激活全民文明引擎;不断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传承城市文脉,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城市留住记忆,记住乡愁。
中山通过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让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为决胜全面小康赋能加力,打造高质量小康中山样本。
新闻推荐
百年花园洋房藏着“大方”影像 库充村“土著”十九年来养护家族老侨房
陈剑濠在家中打理花园。房子里随处可见家族老照片。扫一扫可见更多房屋美照库充村,一个城市中心的古老村庄。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