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市民见“圾”行事 让旧衣发挥“余热” 邻舍社工联动志愿者推广环保理念,“衣物银行”4年捐出20万件衣物
统筹/本报记者 徐钧钻
采写/本报记者 陈伟祺
■环保需要理念更需要行动
“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河水是清澈见底,但后来水质越来越差、漂浮的垃圾也很多,看着很痛惜,近年政府大力推进治水,作为市民也希望通过行动改善环境,让下一代能看到更多青山绿水。”亲子义工刘女士和女儿沿河一路捡拾,表达着做义工的初衷。
经细心清理,河道一带垃圾大为减少,在社工的引领下,亲子志愿者在现场玩起了垃圾分类小游戏。半天的体验,也让不少小志愿者直呼“太辛苦”“不容易”,大家最后也纷纷承诺:“主动捡拾垃圾,自觉分类投放,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冯峻峰介绍,2016年成立邻舍后,作为一家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和青少年素养提升的非营利公益组织,他们热衷于水资源保护、垃圾分类等公益项目,足迹遍布中山各镇街。他们创造性地成立了环保研习社,由社工、大学生、社区义工组成,在高校、社区小区、中小学生内推广环保项目和环保知识的宣传。主要支持用本地人解决本地环保问题的方式开展活动。在他看来,本地志愿者家园意识更强烈,与周边环境的切身关系更密切,看得见的改变、实质性的效果,是推动志愿行动常态化的动力。
来自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的大二学生张展维是环保研习社的成员,目前已加入团队两年。“像垃圾分类,虽然宣传了很久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但实际分类起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区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像张展维一样认同环保理念的环保行动者在邻舍的队伍里还有很多,通过项目来锻炼、打造团队,邻舍的环保理念这几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落实。
■4年捐出衣物超20万件
相比环保教育,邻舍更为人知晓的,是他们的品牌项目“衣物银行”。近年来,不少市民不再随意丢弃自己的旧衣物,而是把它们送进了小区楼下的白箱子里。而这些侧面写着“邻舍衣物银行”字样的白箱子,遍布在中山500多个小区。2016年至今,从“邻舍衣物银行”回收捐赠的衣物超过20万件,它们被无偿送达辽宁、山西、宁夏、甘肃、新疆、陕西、江苏、贵州等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提供给有需要的群体。
冯峻峰说,邻舍社工前身是一群草根公益志愿者。曾专注于处理市民闲置衣物的环保再利用和爱心捐赠。然而早期的“衣物银行”面对庞大的需求量和处理量,让一众爱心人士喘不过气来。“处理需要人,库存需要地方,衣物银行在很多地方都难以持续。”
冯峻峰的到来引入了一种精细化的方式运营。他将回收、仓储、分拣、清洗、运输等环节逐一梳理,对比最终公益成果输出情况,来制定包括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有限的资源得以高效运作。
“我们还创新形式,让受助对象感受到平等的交换,而不是仅仅被施予,这是我做衣物银行的想法。”冯俊峰道。2017年,“衣物银行”走进山西省平遥县和寿阳县,将一个特别的“商店”开到当地的乡村学校里,孩子们自由选购衣物,“买单”方式除了用写“心愿卡”,还可以用一首歌、一支舞蹈来支付,取得了当地很好的反响。
这一项目不仅为远方的孩子提供免费的衣物,同时邻舍通过开发衣物回收、分拣、清洗、消毒、整理等的公益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通过“公益+就业+服务”模式,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岗位的劳动工时能够转化为志愿服务时数,在获取劳动报酬的同时,参与了社会服务,收获了劳动尊严,得到了人社部门的肯定和嘉许。另一方面,“公益+就业+服务”模式,也帮这个公益组织减轻了用工成本,为公益组织服务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新闻推荐
摄影师在采风创作,定格最美瞬间。本报民众讯11月18日,由中国摄影报社、《诗刊》社、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中山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