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的中山样本火炬开发区:以城带乡以工哺农 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中山火炬开发区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冲积平原,北临珠江出海口之一的横门水道。三十年前,这里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村社会;从1991年获批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以后,火炬区持续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日渐成为与全球接轨的都市化大工业区。
当前,火炬开发区以占中山市不到5%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市13%的GDP和24%的工业增加值,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火炬区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康之路: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加速新老中山人融合,同时加大民生投入,让全民共享社会成果发展。
发展排头兵
高科技引领工业 经济全市领跑
开车在火炬区内行驶,宽阔的道路两旁能不时看见“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这样“高大上”的基地名称。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是来到火炬区最直观也最深刻的印象。
火炬区于1990年由国家科委、省政府、市政府三级共同创办,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中山市唯一一个国家级高新区。30年来,火炬区坚持走创新引领工业发展的路子,创造出卓越成绩,也成为中山经济建设排头兵:形成了健康科技、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和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体系;有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19年底工业企业近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9家,总部企业14家,瞪羚企业20家,世界500强企业近20家,上市挂牌企业24家。
探寻火炬区的工业崛起之路,“开放”无疑是关键要素。上世纪80年代,得益于政策开放,地处张家边区的中山港开通往返香港的客轮与货运,各种类型的“三来一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相继落户出口加工区。上世纪90年代,火炬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开放思路,不仅连片开发土地建设标准厂房,还不断走出中山、走出国门招商引资,为工业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工业的兴盛,生活消费、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也随之繁荣,火炬区的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起来。阮锦活是土生土长的张家边人,1994年,原本在企业上班的阮锦活看到了进口优质文具的商机,“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这里落户,他们需要大量优质文具”,阮锦活回忆,于是他选择下海,用自己全部积蓄1.5万元开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店,成为一名个体户。
像阮锦活这样的个体户迅速增长,也从另一方面展现出火炬区的经济活力。数据显示,在1986年,火炬区仅有外商投资企业1家,个体私营工商户736户。到1995年,个体工商户就增加至1885户、私营企业14户。如今,在商界摸爬滚打20余年的阮锦活企业不断做大,除了文具还涉足茶叶、红木等行业。而到目前,火炬区内个体私营企业已经发展到过万家。
2019年,火炬区的生产总值达391.6亿元,与1980年的不足亿元相比,已跨越了三个数量级。从一个打渔耕种的传统农业社会,到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从一片偏僻荒芜的滩涂地,到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火炬区始终以奔跑的姿态,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力量。
城乡协同
以城带乡以工哺农 实现农民普惠化
大工业的发展推进了火炬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加快了火炬区由农业向工业、农民向居民、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在“工业强区”的战略定位下,火炬区内的农业生产规模逐年缩小,如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山火炬区政府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村发展,率先实现农民普惠化。
时至今日,中山火炬区内各个居民社区都有固定分米的日子,如果大米吃不完,还可用于换取食油、豉油等副食品。对于行动不便,或者拿不动重物的老人,社区还会有义工代为送到家中。这是火炬区为了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粮食供应的一项政策。
除了基本生活,如何让与土地逐渐剥离的农民,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是火炬区着力解决的问题。2003年,中山火炬区启动“新三个五”工程:用5年时间,帮助农民新建人均50平方米的物业,每年人均获得物业收入5000元。到2008年,“新三个五”工程项目总数达到63项,建筑面积44.5万平方米,农村增收达5380万元,这一做法让火炬区的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2006年,火炬区又制定反哺农民新目标:“让每个农民都有一份物业”。具体内容是,让每个农民都能享有一定面积的集体物业。这意味着农民从集体和个人两方面分别拥有一份稳定收入,生活质量能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在居民养老方面,2010年,中山火炬区实现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并完成“农保”转“城保”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2015年,中山火炬区又投入4200万元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等;并顺利完成养老保险“双轨制”并轨工作。
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现在火炬区内的村居已经大变样:每个自然村都有文化大院、篮球运动场、老人活动中心、健身广场、卫生院,生活在这里与城市中心的小区一样舒适、便捷。此外,火炬区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田园建设成效突显,5个村改居社区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共建共享
民生托底 幸福火炬让民心更暖
随着经济的发展,早期一大批打工创业者也开始在火炬区成家立业,外来人口的涌入对火炬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对社会、民生等配套事业也提出新需求。
健康花城是火炬区早期的商品房住宅小区,现代化的住宅环境让人感觉舒适。但在一开始,小区里的绿化带有时会被住户破坏,用于绿化的草地上也被住户停放车辆。为了引导业主共建文明小区,物管在火炬区政府支持下,尝试举办社区文化节,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小区业主登台,引导大家营造和谐小区。2011年,健康花城成为中山市“文化小区示范点”,社区文化节也成为这里每年的固定活动。
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事项,一方面要尽量满足人口递增对学位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火炬区从这两方面着手持续发力:在2002年就成为中山市首个省级教育强(镇)区;仅在2019年,火炬区博凯小学、第八小学、纪念小学顺利开学,就新增4320个优质公办学位。至今,火炬区的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19年,火炬区已经第十次蝉联“中山市初中教学质量评价先进镇区一等奖”,全区小学教学质量连续三年在中山市名列第一。
在医疗方面,开发区医院已经升级为三级甲等医院。此外火炬区不断升级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授予“广东省健康促进医院”称号,连续3年在中山市公共卫生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评价中排名第一。
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居环境,坚持绿色发展……以2019年为例,火炬区民生财政支出24.7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0%。现在,火炬区绿化覆盖率达48%,被评为2019年市全民阅读示范镇(区),居家养老长者饭堂服务实现7大社区全覆盖……
为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火炬区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强化环境育人功能,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文:吕婧
制版:刘耀宁 刘艳兰 严文静
新闻推荐
市民在菊花园摆造型拍照。本报记者王云摄参加艺术节的少数民族演员在菊花园内演唱助兴。本报记者王云摄几名游客在园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