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创新模式做好健康档案管理 推广“批量质检”大幅提升建档率
为确保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去年以来,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做实做细上下功夫,通过“两基”结合、科学质检、定期反馈等一系列创新做法,有效地推进了居民健康档案项目提质增效工作的开展。日前,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上半年,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率从2019年的92.93%提升到96.95%;建档合格率从2019年的80.79%提升到92.61%。
“两基”结合,确保建档落到实处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系统化信息资源。规范化持续积累,动态更新的健康档案有助于健康管理服务提供者系统地掌握服务客户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重要疾病或健康问题,筛选高危人群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涉及诸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0-6岁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患者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传染病患者管理都需要依托一份高质量的健康档案。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医师梁家斌介绍,该镇累计建立20万6千多份居民健康档案,今年新建8000多份居民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属于基本公共卫生范畴,之前一直依靠公卫医生和社区卫生站的医务人员通过开展活动、入户随访等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但传统的方式效率低、限制大。”该中心公卫医师梁家斌介绍,在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不足后,该中心进行了分析研讨,决定把基本公卫和基本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卫生站点医务人员的开诊时间,要求辖区内社区卫生站的医务人员对所有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的居民建档(如产后访视、老年人体检等),同时对所有来门诊就诊的居民建档。这样一来,健康档案的创建工作就落到实处,有了固定的平台。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中山市从2007年开始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起初建的都是纸质居民健康档案,直至2014年开始逐渐向电子档案转变,建档效率大大提高。经过几年积累,电子档案的数据以几何级数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档案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去质检。
科学质检,提高健康档案质量
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档案考核标准,利用 Python 语言设计脚本程序,实现了电子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的批量质检。此举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规避了医务人员对居民健康档案建档标准理解不同步的问题,使质检工作标准化,从而提高了居民健康档案的质量。
该中心公卫医师梁家斌介绍,“质检程序使用前,通过人工一份一份查看,五分钟内能质检10份档案,每个站点需要四个质检人员(一般人群档案、糖尿病档案、高血压档案和老年人档案),质检周期是一个月质检一次,档案合格率 80.79%。”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质检程序使用后,五分钟内能质检2000份档案,每个站点只需一个质检人员,质检周期是随时想质检随时执行程序,做到及时正确地发现档案中的问题,以便进一步的整改,档案合格率达92.61%,提高了 11.82%。
据介绍,利用Python 脚本程序对健康档案数据实现批量质检可以大大节省社区医务人员的人力,使居民健康档案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技术推广不单在三乡镇社区得到推广,中山市其他部分镇区如民众、南区、大涌、小榄的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也得到采用。
及时优化,不断提高健康档案质效
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以市疾控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培训课件为建档标准,不断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让医务人员通过深化学习,牢记建档标准。同时,安排专人定期统计好各医务人员的建档率和排名,在工作群内公布,对排名靠后的医务人员及时跟踪了解,督促改进提升。定期在工作群内公布质检排名,督促排名落后的医务人员及时查漏补缺,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
为了让健康档案数据的覆盖面更广、更全,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到镇流管办、镇卫计局、体检中心、辖区医院等部门收集数据(含妇幼、中医等),并筛选、整理出有价值的数据,匹配社区中心的档案数据,分发到各站点手工录入并完善档案。
建立健康档案的每个环节都是有机会优化的,如质检环节中的程序会根据档案数据标记的问题不断调试。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的意见建议优化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健康档案的质效。
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黄海航
新闻推荐
中山市搭建各类平台,进一步打通生物医药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智慧健康小镇育出一批“小巨人”
中山康晟生物核心产品为蛋白单抗药物、疫苗药物研发与生产的核心原材料——无血清培养基。“现在已经进入了预生产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