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六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中山是如何做到的? 下硬功夫 全心全力提升城市品质 得真实惠 共建共创成为市民自觉
统筹/本报记者 吴森林采写/本报记者 李玮玮 陈伟祺图/本报记者 王云
守护“金字招牌”
上下凝心聚力
全国文明城市为什么是含金量最高的金字招牌?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内容多、要求高,小到每位市民言行,大到整个城市的整体形象,都要进行量化考核,每个创建周期的测评标准按照最新最高的要求与时俱进。可以说,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是一个城市整体形象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环境改善、文明程度提高的过程,文明城市的评定,如同一座城市发展方向的“说明书”。
中山早在1995年就被省确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行点,垃圾不落地、“门前三包”、率先建解困房、首推外来人口积分入户入学制等,一系列在城市管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探索在当时走在全国前列。正是种种创新、实践和成效,中山在2005年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脱颖而出,斩获桂冠,全国仅9座城市,成为所有中山人的荣耀。
从2005年到2017年,中山5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城市虽不断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中山渐渐被周边城市“赶超”,年度测评曾一度成绩全省靠后。面对问题不回避,痛定思痛找差距,中山加大马力、奋起直追。
今年6月23日,全市召开市文明委全体(扩大)会议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推进会。市委书记赖泽华、市长危伟汉亲自动员部署和带头示范,多次深入一线真督严导,市四套班子领导同志分别到挂点镇区指导创文工作,各部门、各镇区“一把手”亲自研究谋划,一线督导指挥,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全市上下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用“绣花”功夫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是一个聚合的空间,容纳着多元庞大的元素。这也意味着,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环境、生态、交通等方面的压力等社会治理一系列问题。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中山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以人民为中心,从细微之处提升城市品质,致力于打通堵点、破解难点、纾解痛点,用“绣花”功夫令城市内外兼修,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此次文明城市创建中,环境卫生整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道理很简单,一城不扫何以谈其他?从年初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爱国卫生运动,从清理社区河涌等卫生黑点难点,到部门联动以“干了再说”的担当精神,迅速清运“三不管”地带垃圾等,全市合力攻坚,初步形成了“发现问题—快速响应—部门联动—处理反馈”的创建机制。
不少镇街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日”,带动广大群众集体干、一起干、持续干,给城市来个“大扫除”。路面坑洼得到了修补、破败配电箱变身宣传栏、残垣杂草地成“口袋花园”,城市颜值得到提升的同时,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更爱惜家园、善待家园、维护家园。
对中山而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还是一个服务民生、发展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停车难?仅今年以来,中山市利用储备土地建设便民停车场4个,车位787个,主城区投入200多万施划了8000多个小汽车、2.5万多个摩托车(电动车)停车位。
农贸市场脏乱差?市领导挂点包干22个农贸市场,出动检查人员1.8万人次,敦促整改问题1300余个。
交通秩序有待提升?公安(交警)投入警力4.8万人次,中心城区查处机动车违停近23万宗,查处“车不让人”4800多宗。除了惩戒更有引导和鼓励,如推行“交通引导员”“车让人”“好司机挑战赛”等活动,让文明礼让成为共识,公共秩序焕然一新。
今年以来,紧盯市民需求,中山市持续开展九大专项整治行动,对580多个实地考察点位开展三轮督导检查,发现问题逾2.6万个次,发出通报函68份。
为“好人”亮灯彰显榜样力量
今年以来,中山人频频上“热搜”:中山护士张雯,在广州火车站跪地20分钟为陌生男子做心肺复苏;“托举哥”贾合强,爬上六楼救下幼童却因恐高不敢原路返回;暴雨中,交通志愿者张艺撑伞扶送老人,“小身影”撑起了“大文明”;残疾人运动会赛场边,一位女记者跪地采访、与受访者平视的身影,登上了“人民日报”客户端……
他们身上折射的风采,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也是中山这座博爱城市崇德向善风气的人文积淀,还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缩影。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水平,其中一个评价标准要看是否尊重好人、善待好人、宣传好人、回馈好人。每一个善行都值得被鼓励、被标记、被赞许。
“中山好人”群体层出不穷,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如每季度评选中山好人、全民推荐道德模范、成立好人工作室和好人宣讲团等。今年以来,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精神文明办多次致敬平凡善举,抗疫先进者、中山好人、道德模范、志愿代表、环卫工人、一线记者……,他们的身影点亮全市300多块户外屏,一张张朴实面孔,成为夜空的“主角”和真正的“民星”。在亮屏的那一刻,闪耀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也是一座城市对凡人善举的最高礼赞,激励着更多的普通人成为他们。
统计显示,中山历年累计596人获评“中山好人”,其中51人获评“广东好人”,42人获评“中国好人”。“中山好人”不断涌现,“好人好报”正向效应不断放大,形成崇德向善、礼遇好人、“别人有难好人帮,好人有难大家帮”的良性循环。
共建共治共享让文明浸入城市肌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美好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更舒适、更便捷、更方便、更舒心,同时也要让精神生活更高尚、更高贵、更丰富,需要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和城市文明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们身边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65岁的李晓彬参加创文志愿服务近200场,足迹遍布西区9个社区,得知中山创文成功,她开心的同时表示“创文没有休止符”。
在三乡,外来工钟庄伟每天都会在交通路口从事文明引导,超过5个小时,总服务时数将近9000个小时。他说,参加志愿服务会上瘾,一天不做都不舒服。
还有刷爆朋友圈的“最美背影”张艺,她说,那只是一件小事,作为志愿者的一员,她只是恰好被看见。
当你走到汽车站、城轨站、医院、旅游景点,有不懂的问题,总有志愿者会耐心倾听,解决眼前的烦恼。我们的城市在一点点地变得越来越好。
中山连续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是因为发动群众参与创文,激活基层自治活动,共建共治共享,这是中山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着力点。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70万人。无数名志愿者守护在防疫一线,不惧感染风险,为村居社区把好第一道关。他们不惧酷暑,走进大街小巷、走入千家万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引导文明出行、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等等。
小城大爱,传递着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有信仰的城市,才能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30多年来,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共筹集善款超过16亿元,所募集资金参与了医院、学校、安居工程、敬老院等近100个重点公益项目的建设,为数以万计突陷困境的家庭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综合援助。中山慈善万人行今年在疫情影响下,继续传承大爱,以线上捐赠的形式接力“博爱”精神。此外,中山还连续多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广东省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等称号,器官捐献数量一直排名全国前列。
如今中山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文明实践的主体正是广大志愿者,“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在为更多的市民所接受、所践行,文明不经意走进人们心中,化为日常点滴,融入城市肌理。
文明城市创建没有终点,是动态更新、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下一轮创建周期开始,中央将对全国文明城市分三年进行滚动测评,每年覆盖面达三分之一,意味着每年都要迎接“国考”,推动创建常态长效开展。
这也意味着,这张创文民生答卷,还须不断作答,而答卷人正是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通过涵养培育城市文明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文明创建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共生共长,也为重振虎威、实现中山高质量崛起凝神聚力,共建共创“湾区枢纽 精品中山”。
新闻推荐
第三届中山互联网应用创新大会透露产业新动态 ? 全市从业者超10万人11亿元支持互联网创业
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在西区举行。11月18日—19日,“2020(第三届)中山市互联网应用创新大会”在西区举行,两天会期安排8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