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中山创文路上的每一个你

南方日报 2020-11-13 06:50

扫码为

“中山最美背影”

点赞

张艺在车站为乘客提供资讯服务。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范天良和他的多位家族成员都热心公益事业。卢子衡摄

18年来,赵淑兰几乎每天参与志愿活动,备课、辅导学生、策划活动。

受访者供图

覃延长是一名新中山人,融入博爱之城是他加入志愿服务的初衷。受访者供图

邓松娣为受助困难群体运送捐赠物资。受访者供图

自2012年加入志愿者队伍,钟庄伟已经坚持志愿服务工作8年。

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一个为老人雨中撑伞的背影,成就一段“最美背影”佳话——

近日,一张流传在朋友圈的照片引发了中山“全城寻人”的热情:暴雨下,一位穿着红色志愿服务标志马甲的长发姑娘,为一位老人撑起一把伞。

她是谁?

最终热心市民找到了这位热心的红衣姑娘——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的一名交通便民志愿者张艺。

这是中山庞大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分子。近日,中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中山市志愿者联合会携手南方日报发起寻找“中山最美背影”活动,向公众征集为市民服务、为城市建设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背影照,致敬中山创文路上的每一个你。

暴雨中为老人撑伞,热心姑娘引发全城搜寻

“我只是中山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

暴雨中,一名身穿红色小马甲,梳着马尾辫的志愿者姑娘,撑伞扶送一位老人。雨伞微微向老人身上倾斜,她的衣服、鞋子、帽子早已被雨水打湿……今年9月,中山人的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张暖心照片。

当时,中山的市民、网友纷纷留言为这名“红马甲”姑娘点赞,更有不少网友分享信息,全城搜寻这位志愿者姑娘。“小榄这边有雨,但对照片的地方不熟悉,照片中也没有重要的地标信息”“看服装应该是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的交通便民志愿者?”……通过网友不断缩小寻找范围,很快找到了“红马甲”。她叫张艺,是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的一名交通便民志愿者。

那天早上,她一直坚守在中山市汽车总站的志愿者岗位上。“我只是做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是200多名交通志愿者中的一员。我选择在这里做志愿服务,是因为像中山站、中山汽车总站都是许多外地人到中山的第一站,我希望他们能感受到中山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她说。

张艺,今年28岁,是一名新中山人,从2016年起,她在休假、周末甚至春运期间,在交通枢纽人流最大、最繁忙的时候,参与市交通运输局的站场便民服务志愿岗值班。

当天上午,她从早上8:00一直值班到下午2:30。张艺回忆,到午间13:00左右,城轨中山站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她和志愿者们一直驻守在出租车停靠点,为乘客做指引。此时,一位50多岁的大伯走到停靠点的遮阳棚躲雨。“出租车停靠点离高铁站进站口还有一段露天的路要走。一般来说,下大雨我都不建议乘客冒雨前行。但我担心有乘客赶时间,所以询问大家哪位乘客需要赶车。”老伯说:“我的列车还有不到10分钟就要开了。”于是,张艺赶忙掏出自己的伞,在倾盆大雨中,护送老人进入站口。而这一幕,被现场的志愿者芳姐拍下来,并流传到微信朋友圈。

那天下午,她往返接送了数名乘客,老伯仅是其中一位。

“红马甲”姑娘打伞的事迹被流传,大量网友通过留言点赞,而让张艺感触最深的是网友朱朱的留言,这位网友说:“为这位志愿者小伙伴点赞。这是中山70多万志愿者的缩影,也是500多万中山人的文明日常。”

“这说出了我的心声,我只是志愿者中平凡的一员,还有200多位交通志愿者在默默坚持着……”张艺回应。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企业家累计志愿服务超10000小时

全家齐上阵,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12年时间可以做多少事?对于范天良来说,那是1000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范天良,中山峻艺石材厂总经理,东升裕民社区少工委委员、亲子(义工)服务队队长、公益活动品牌“我的公益梦·环保篇”创始人之一。2008年12月加入服务队,多年来公益服务时数累计超过10000小时。

在范天良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儿女也加入公益事业,家族中,两个弟弟、两个妹妹的家庭,都成为当地有名的热心公益家庭。2018年,范天良一家曾被评为“东升镇先进家庭(亲子)义工”;他个人也收获“中山市最美志愿者”“中山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中山市爱心父母金奖”等称号。

带着孩子们一起参与公益活动

周末对于平常家庭来说是共叙天伦的日子。对范天良一家,却是一个忙碌的时间。“昨晚已经规划好了今天的线路,如果天晴就去镇中心附近做公益宣传,如果下雨就在社区周边的街道开展。我们分成两队,一队针对商户们派发传单,宣传保持卫生清洁的重要性和创文知识;另一队则去捡捡垃圾、清扫街道。”

范天良说,这样的上午,是他们家庭生活最常见的写照。范天良有一儿一女,大的孩子今年已经16岁。“平日没空陪,总觉得很亏欠,到了周末就想多陪陪他们。”2012年的时候,范天良的事业刚起步,日常工作繁忙,常常加班加点,另一边又要兼顾志愿活动,后来他想到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带着孩子们一起参与公益活动。

“很简单,亲子志愿活动,既有意义又能陪伴孩子,还能让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开阔眼界。”就这样,乐于付出、热心组织的范天良渐渐成为了东升镇亲子义工队的骨干。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他带着家人与志愿者们一起对社区内孤寡老人、贫困学子进行慰问;同时,又坚持以身作则募集善款,组织团队,对云浮、五华、怀集等贫困地区开展助学活动。

志愿者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并不卑微;工作内容很琐碎,但事事关乎民生。范天良说,希望通过这样不求回报地默默奉献,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更快速的成长。

采访范天良,是在中山市东升镇全民公益服务站森美时代花园站进行的。笔者刚来到服务站,范天良就迫不及待地介绍起了整个站点:一块大型的移动黑板,几排整齐的桌椅,这是学习区,疫情期间社区里不少孩子就在这里学习,补课;澄亮的舞蹈室,平日里社区的居民和志愿者们会在此处锻炼身体;此外,还设有图书室和多媒体区域,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看着井井有条的服务站,范天良倍感自豪,“这里是我们义工队碰面交流、策划活动的地方,也是我们所有志愿活动的起点。”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世上有很多需要帮助和关心的人,我只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谈起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范天良说,自己出身在云浮市一个困难家庭,当年也受到过社会的关怀和帮助,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想着如何回馈社会。就是这一念想,让范天良从此走上志愿服务公益之路。

提及100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范天良笑着说,这可以算是一种“不完全统计”,“早年做志愿没有这么多形式,我们也不会为了统计而统计,最好的"人证物证"是那些年我们服务过的群体和一起合影的照片。”在服务站的一角,贴满了一张张照片,记录了那些感人的瞬间。

每天花两小时做同一件事,那么,累积不超过14年就达到10000小时。“说起来一万个小时的服务时间看似很长,但其实志愿工作说难也不难,比我优秀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只要人人尽一份力,我相信都能做得很好。”这是范天良对自己志愿经历的评价。因志愿这条路与范天良发生交集的人们,为他留下了许多“标签”——“有爱心”“责任感强”“不以利益、金钱为目的,这是对志愿者精神最后的诠释”。

作为一位公益活动的领头人,他多次与骨干成员赴三乡镇等镇区学习义工工作经验,回来后还组织队员进行培训,并主导开展了“让我们飞起来”“与爱同在,亮丽同行”“爱在燃烧”“共建共享幸福和美中山”“齐修身,与爱同行”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公益主题活动。其中“我的公益梦·环保篇”活动项目获得中山市少先队工作创新奖、中山市年度最佳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奖。在他的带领下,亲子(义工)服务队广泛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区、镇内各项大型活动,都留下了范天良和他的义工团队的服务身影。

作为一名企业家,他习惯性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公益事业。2017年,他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了东升民间首个义工工作室,开始系统规划他的公益工作,力求为更多的人提供公益帮助。

在众多公益事业中,范天良最关注弱势群体。“对初来乍到的陌生人来说,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援手,也犹如雪中送炭,能为他们送去极大的温暖。”范天良常跟自己的队员们说,让自己生活得开心,才能让这座城市吸引更多的人过来,为城市带来更多活力。“提升中山的城市软实力,最终得益的会是自己。”

伍杰

八旬老人义教18载

“这辈子,没白活!”

由于身体原因,今年83岁的赵淑兰日前主动卸去了中山市东凤镇中心(东兴)校外教育辅导站常务副站长的职务。

这是一个不容易的决定。从2002年开始,她便利用业余时间给左邻右舍的孩子进行义务辅导。18年来,赵淑兰几乎每天备课、辅导学生、策划活动,除去重大节日,这样的志愿活动几乎没有间断过。

2020年新冠疫情突至,为了避免人员聚集,校外辅导站的晚间辅导只能暂停,原本年初的线下冬令营也改为了线上举办。在这一次特殊的线上冬令营中,孩子们在赵淑兰的带领下,创作了180多件致敬祖国、致敬抗疫英雄的作品。

“我这辈子,没白活!”回顾起自己18年的义务辅导经历,赵淑兰说:“孩子们需要我,我就开心,至少我做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

辅导班数百学员八成是外来工子女

赵淑兰是北京人。退休后,赵淑兰跟随儿子来到东凤镇生活,并在当地一家港资企业做员工培训并担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开始,她就利用业余时间给邻居家的孩子辅导功课。孙子上初中之后,赵淑兰发现他的成绩一直在下降,于是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全心全意辅导孩子。她还跟孙子的班主任提出可以课外辅导其他孩子,班主任就给她推荐了一些学生。赵淑兰在家开起了义务辅导班,每个周末,孩子们就到她家补课。一个学期后,孩子们的成绩都有提高,赵淑兰的信心也更足了。

参加赵淑兰义务补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场地不够容纳那么多的学生。东兴社区关工委了解情况后,经与东凤镇关工委等镇有关部门联系,在老人活动中心设立了校外教育辅导站,由赵淑兰亲自担任常务副站长。几乎每一个晚上,赵淑兰都给孩子们义务辅导功课。18年来,赵淑兰的辅导班辅导的学生超过了400人,八成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家里经济困难,到赵淑兰这里学习后,成绩有所进步。家长和孩子高兴,她就开心。

赵淑兰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精神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孩子和家长遇见她,都会亲切地称呼她一声“赵老师”。中山市也对赵淑兰进行了多次表彰,她先后荣获“中山市志愿服务金奖”“中山市先进长者义工”“中山市巾帼志愿者标兵”的称号。

“我去过工厂,去过研究所,也去过高等学校,积攒下来的知识和经验不应该浪费,我要奉献出来,要用知识经验辅导下一代。”回忆这18年来的辛勤,赵淑兰觉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为人民服务。

开办线上冬令营,致敬抗疫英雄

2020年,由于疫情,年初原定的冬令营无法在线下举办,晚上的辅导课也无法进行。学生们待在家中,对疫情的发生感到不安与焦虑。在赵淑兰的带领下,社区的冬令营改为线上活动。通过网络,赵淑兰向孩子们传授抗疫知识,讲述抗疫英雄故事,让他们感受一线抗疫人员英勇无畏的精神,一方面鼓舞学生,另一方面缓解他们的焦虑。

参加线上冬令营的学生,分别来自东凤镇的八所学校和小榄镇的一所学校,年级跨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几个月下来,孩子们完成了书法、美术、家务劳动、跳舞、武术、朗诵等多种形式的180余件作品。冬令营最终在网上举办总结会,用视频展示学生的作品。疫情下,这场网上总结会令学生们开心不已。

赵淑兰表示,一开始她不是很懂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冬令营,不少网络设备都是找别人借的。“总借别人的也不是个办法。”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网课体验,赵淑兰自掏腰包,买了全套的手提电脑、放映机、相机等设备,总共花了七千多元,这对普通老人而言并不是小数目。赵淑兰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破费”。她说:“只要孩子们有需要,就得买。”

退休后这些年,赵淑兰依旧忙碌。83岁高龄的她,渐渐感觉身体吃不消。校外辅导站的工作琐碎,赵淑兰要组织活动、做方案,白天备课,晚上辅导,她没有精力继续做校外辅导站的常务副站长了。不久前,即9月14日,她的离岗申请已经被正式批准。

“虽然离岗了,但只要我还能走还能动,依旧可以继续辅导孩子们功课。”赵淑兰回忆,以前她的家庭比较贫苦,自己是靠着助学金读完了中学和大学。她说:“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我也应该奉献出我的知识回报人民。我这辈子,没白活。”

南方日报记者廖冰莹实习生童林婧

快递小哥用行动融入博爱之城

志愿服务是一个“美好的约定”

中山市小榄镇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志愿服务力量较为活跃。近日,小榄镇联丰社区的一众志愿者走进社区,探访社区中的外来工子女,队伍的最后,一个身高超过一米八、身穿快递服装的志愿者身影尤为显眼。

“刚下班就赶过来了,都来不及换衣服。”看着同行的志愿者们穿着整齐黄马甲,身上仍穿着快递工作服的覃延长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笑容。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的覃延长是一名新中山人,在中山工作生活6年多。相比社区中的其他志愿者,虽然覃延长的志愿服务时间只有一年,但他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却是最高涨的,快节奏的快递行业工作让他每天早出晚归,但他总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参与社区的志愿工作。“我爱这座城市,我想用行动来表达我的感情。”说起参与志愿工作的初衷,覃延长表示希望在志愿服务中融入中山这座博爱之城。

外来工爱上“博爱之城”

快递工作服几乎是覃延长一年四季的固定着装,每天早上7时上班,晚上21时下班,每天早出晚归,这也是他工作服不离身的原因。“都为了生活,没办法。”覃延长笑了笑说。

为生计是覃延长从广西来到珠三角,来到中山小榄的原因。2014年,在老家刚结婚的覃延长随老乡来到小榄务工,第一份工作是在小榄镇一家五金加工厂当生产工。“还记得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打电话给家里的时候特别高兴。”进入工厂第一个月,覃延长就拿到了4000多元工资,收入水平比老家高出不少,这让他高兴了好几天。

工作之余,覃延长开始对身处的这座城市进行了解。小榄镇是中山的产业大镇,也是历史文化名镇,发达的产业和繁华的城市给覃延长留下了深刻印象。2014年的小榄菊花展更是让第一次观展的他领略了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而随着时间推移,他探访中山的脚步不断拓展,对中山的印象和感情不断加深。

“中山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这里对外来人很包容。”2017年,经过与家人商量,覃延长将妻子和女儿接到中山小榄,计划在此定居。

在志愿服务中树立好家风

2017年,随着妻子和女儿来到中山,覃延长一家的支出有所增加。其时国内电商发展势头迅猛,物流行业随之高速发展,这也带动了行业收入增长。2017年,看着身边朋友加入快递行业后的收入变化,覃延长决定转行。随后,他离开小榄镇,来到相邻的中山市横栏镇从事快递工作。

随着工作范围变广,覃延长接触到的人群也变得更多样。“每天都接触到不同的人,有做老板的,有打工的,有老有少。”这让他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一次快递服务中,他遇到一位独居老人。当时老人要为在外地务工的儿子寄出一床过冬使用的厚棉被,但由于老人年龄大,不熟悉寄快递流程,且无亲人在身边,当覃延长前来收件时,老人显得十分着急。通过致电老人儿子,覃延长顺利帮助老人寄出了物品。“我自己也是从困难家庭中出来的,知道遇到困难时候的着急。”此后,每当在工作中遇到需要帮助的客户,他都格外用心,他也从此萌生了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想法。

2019年,在朋友的介绍下,覃延长加入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队。如今,每月参与2至3次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覃延长生活的一部分,他说,这也是他和社区弱势群体的一个美好约定。

在一年的志愿服务中,覃延长接触了社区的精神病患者、外来工子女和残疾患者等群体。“和他们接触越久,就对他们越牵挂。”他对社区中的孤寡老人尤为关心,去年,刚参与志愿服务时,覃延长曾随志愿者团队到社区探访一名年过八旬的独居老人,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已过世的奶奶。经过探访,他与老人建立了联系,此后定期到老人家中探访。

覃延长的行动也逐渐影响了女儿。他说,每当女儿看到他穿起志愿服务的马甲时,都要求同行参与,而只要条件允许,覃延长都会把她带上。于是,在社区的志愿活动中,人们不时可以看到这对热衷志愿服务的父女。

“用行动说话,这才是最有力的。”覃延长说,他要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他对志愿服务的坚守。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

公益妈妈带起百人志愿团队

一碗面的温情,开启23年志愿人生

每天上午,早起料理好工作与家庭的事务后,今年50岁的邓松娣便把其余的时间,都花在了由自己发布、参与的志愿活动中。这是她从事志愿服务的第23个年头。

从1997年开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来,身为中山人的邓松娣20年如一日,为古镇镇30多户困难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逐渐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2018年,邓松娣创建了东方明珠志愿服务队,为古镇的敬老院、困难家庭及环境卫生进行志愿服务。目前,东方明珠志愿服务队有40多名骨干、100多名成员。

“大手拉小手”开启公益之路

邓松娣的公益生涯,开始于对儿子的教育。

1997年11月,那年27岁的邓松娣在古镇开了一间小卖部。一天,年幼的儿子无意打翻的一碗饭,让附近一位流浪汉长久注目。于心不忍的邓松娣,为他煮了一碗面条。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邓松娣一边救济他,一边开导他出去打工挣钱。

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改变了那个食不果腹的流浪汉。几年之后,他主动来到邓松娣与朋友开办的工厂里,提出在这里打工当作回报。

也正是在这一年,邓松娣成为一名志愿者。由于需要照看孩子,她总是“大手拉小手”去参加志愿活动。“我想让我的孩子知道我们的小康生活来之不易,社会上仍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邓松娣说。

对于古镇的困难家庭来说,邓松娣的出现总是十分及时。

2000年年底,邓松娣来到古镇镇古三村一户困难家庭进行扶贫救助。走进受助家庭第一眼,她看到的是一整屋的垃圾杂物,同时伴随着一阵阵的酸臭味。经过交谈,她发现,这一家三口中有两位都是智残人士,三口人同睡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家里卫生环境急需改善。

邓松娣决心为他们做点什么。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她先是“不厌其烦”地跟受助者做思想工作,开导他要配合清理掉房子里的垃圾杂物,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受助者的应许。随后,邓松娣带领10多个志愿者对房子进行了全面的清洗。

邓松娣的一次造访,改变了一个困难家庭生活本来的面目。20年过去,邓松娣至今仍坚持每月造访该户人家,为其提供物资,改善卫生,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2015年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2016年加入心晴志愿服务队、助残扶贫等志愿者服务队……扶贫助困路上,邓松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公益达人”。她投身在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参与义卖活动,参与扶贫扶弱工作,经常慰问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五保户等,经常到敬老院探访慰问,为老年人表演活动。“扶贫志愿服务是一份永不退休的终身职业。”邓松娣说。

“做公益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2015年,“志愿中山”启用后,平台记录了这五年来邓松娣的付出:参与志愿服务1548次,合计5235小时,平均每天服务2.53个小时,成为平台的“超星级志愿者”。多的时候,她一天要参加两三个活动。

2020年疫情期间,邓松娣带着志愿者们,参加了古镇轻轨站、冈东村、冈南村、外海桥、荷塘桥以及古镇各小区等防疫协查志愿服务活动。为防止疫情扩散,确保古镇人民的健康安全,她积极主动协助防疫工作人员对返回古镇人员进行协查,扫码登记返乡人员信息,扫码查验旅客是否到过疫区,并帮助旅客购票,引导进站,身份证验票、测量体温及维持站外站内秩序等。

在家人的鼓励和参与下,邓松娣的公益事业越做越大。23年时间里,她收获了“最美巾帼逆行者”、中山市“最美志愿者”、中山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也收获了志愿者们和受助家庭、老人的肯定。

“曾经有朋友说我,花钱去帮助别人这件事很"笨",”邓松娣说,“但是我觉得,做公益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报了。更何况,我们还感染、带动了那么多人加入进来。”

南方日报记者廖瀚

首位超星级志愿者是新中山人

“当志愿者真的会"上瘾"”

每天早上6时起床,6时30分出门,前往三乡镇各主要路口巡查交通劝导志愿服务开展的情况——这是钟庄伟多年雷打不动的作息规律。在多少个朝阳晨曦和落日余晖的光芒里,他快步走进早高峰忙碌的人群和穿梭的车流,留下匆忙的背影。

自2012年加入志愿者队伍,这位新中山人已经坚持志愿服务工作8年,截至目前,他已在中山志愿者岗位上奉献了8766多个小时,参与志愿服务达3651次,成为中山市建立“星级志愿者证书申领制度”以来的首位超星级志愿者。几年间,他带领三乡镇交通劝导志愿服务队伍,从最初不足50人发展到现在拥有1600多名队员。从一名外来工,到一位超星级志愿者,他最大的感悟是,“当志愿者真的会"上瘾"”。

厂门外的志愿服务之路

9月17日早上6时,钟庄伟一如往常早早起床,洗漱吃早餐后,按时出门赶往三乡镇小琅环路和文昌路交会路口。作为队长,每天队员集合后,钟庄伟会综合全镇各大路口的总体交通情况,确定当天需要值守的5个路口,并安排队员分别前往开展交通劝导服务。

对于一名外来务工者,这样的改变,源于几年前的一次偶然。

钟庄伟回忆,2012年,他还是三乡一家鞋厂的保安,因为需要长期上夜班,交际面很窄,工作和生活也因此变得单调无味。对城市生活的参与感不高,归属感和幸福感也因此大打折扣。如何摆脱生活和工作之间存在的这种困境?一次偶然看到穿马甲的志愿者在为市民提供服务,让他找到了解决困惑的出口。

抱着“想帮人”的朴素想法,钟庄伟联系到了三乡镇志愿者协会。打工者钟庄伟的志愿服务工作由此开启,他走出工厂大门,参与到青少年夏令营、探访独居长者、敬老院服务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中,为单调的工厂生活找到了最新鲜的调味料。

2013年7月,三乡镇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成立,钟庄伟成为全镇第一批交通劝导志愿者,他主动挑起队长的重担。

在三乡镇光后小学红绿灯路口、桂山中学小琅环路口等5个路口,各组队员就位后,钟庄伟也先后到达5个路口,巡查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协助队员解决一些突发或复杂情况。

早上7时30分,光后小学周边迎来送学生上学的人流车流高峰,钟庄伟到达光后小学红绿灯路口后,首先检查志愿者是否到位,认真观察路口交通情况,不时用脸上的微笑和手上交通引导手势协助志愿者指挥劝导市民快速安全通行。

这套“微笑式”交通引导手势,就是钟庄伟几年前的原创。

市民安全方便,就是最大收获

钟庄伟回忆,三乡镇公共文明引导队成立之初,第一批交通劝导志愿者走上路口时,工作方式方法都不成熟,也没有一套独立的交通劝导手势,而是照搬了交警部门的交通指挥手势。但是志愿服务毕竟不是执法行为,重点在于引导文明行为发生,减少不文明现象出现,不适合以强硬的方式推行志愿服务。

找到原因后,钟庄伟不断地琢磨,对志愿者的交通劝导手势进行创新改进,形成了一套区别于执法手势,专用于志愿服务的交通引导手势。他又创新地要求队中的志愿者们在使用交通引导手势的同时,加入微笑元素,进一步软化志愿服务的表现形式,让志愿服务更亲民。一系列的创新和改进,很快收到了实在的效果。

“现在只要做出这个手势,冲红灯的市民自然就停了,这种配合度,说明市民对我们这套手势是认可的、接受的。”钟庄伟笑着说,2013年7月确立这套手势之后,经过3个月的验证,到当年10月,他开始培训各镇区交通劝导志愿者,向全市志愿者推广这套手势。

今年,钟庄伟加入中山志愿者队伍已满8年,8年间,他的工作已经更换多次,但对于他来说,每次换工作的“底线”就是,是否会影响自己做公益。

“之前在一个学校做保安,学校要求我每天工作时间从8小时增加到12小时,每月工作增加2000元,被我拒绝了,因为这样我就没法好好做志愿服务了。”钟庄伟说,如今他在三乡一家工艺品工厂做保安,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夜班过后,白天依然不误做志愿服务,这正是他想要的。

几年来,钟庄伟为志愿服务工作付出的可谓不少,不仅需要在照顾家庭和工作之间作出时间上的平衡,他还拿出妻子经营服装生意的部分资金放进存钱箱,作为公益活动的支出来源。8年来,他已在中山志愿者岗位上奉献了8766多个小时,参与志愿服务3651次,成为中山市建立“星级志愿者证书申领制度”以来的首位超星级志愿者。他带领的三乡镇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已达1662人,全队开展志愿服务总时数超过16万小时。

参与志愿服务有什么收获?钟庄伟表示,就像农民种田,春天播种,秋天才能收获。做志愿者,首先要付出,也肯定有收获,包括家庭的和谐、孩子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养成等等,这些收获,不是花钱可以买来的。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志愿服务给社会创造的价值,市民安全方便,就是我最大的收获。”钟庄伟笑着说。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

新闻推荐

千年瓷都看艺术徽州古镇走一回 中山日报读者团全新一期线路上市,“双飞5天”深秋游

千年瓷都景德镇。图源:摄图网本报记者闫莹莹立冬刚过,中山日报读者团又携手四季国旅推出了最新一期的线路——“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