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尽办法捕捉最佳画面 中山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智凯从业近20年来初心不改
张智凯说:“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近20年了,我和新闻工作挺有缘分,希望我能扛着摄像机一直干到退休,用脚步丈量深度,用作品显示温度,想尽办法拍摄到最好的画面,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老"记者。”
■ 20年来从业初心不变
张智凯2001年开始新闻工作,这些年来,他扛着一台机器做过专题新闻、经济新闻、政法新闻、社会新闻等。从2010年开始,他成了一名专职跟市长新闻的摄像记者。
“跑时政线的记者心里要时刻绷着一根弦,不能迟到,不能出错,拍摄时不能影响到领导工作,一次镜头就要保证捕捉到合适的角度,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张智凯说,但他觉得有压力才有动力。通常,他上午拍摄,中午回来写稿、编辑、发稿,下午又要出去拍摄,一天拍二三条新闻是工作常态。这些年来,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近20年来,每次采访他总是提前15分钟到现场。
作为一名资深“老记”和电视台综合采集部摄像组组长,他平时还要参与电视台新闻部 的重大新闻策划,如“记者走基层”或“镇区一把手访谈”等,张智凯常被安排担任第一集的拍摄,以作榜样。
作为一名主要记录声音和画面的记者,张智凯认为,新闻镜头一定要稳定平和,能够让观众用最舒服的视角看到最多、最有效的新闻信息。
平时出去拍新闻,除了一些一定要跟着跑来拍的新闻,张智凯坚持每一个镜头都用脚架来拍,他的设备加上脚架,大概20多斤,如果一天拍二三条新闻,他需要背着它们走几个小时。
“年轻时不觉得累,现在拍摄一天,晚上回到家累得不想动。”去年重阳节张智凯和同事上大尖山采访,扛着机器在大尖山拍了二三个小时,回到家他就累病了。张智凯说,虽然年纪增长,体力下降,但做新闻的激情与初心不变,每次扛着机器时他心里总有一种新闻人的“冲动”,希望拍的这一条新闻是最好的。
■牺牲睡眠跟拍“深中通道”
“做新闻就是要不怕吃苦,新闻是跑出来的,只有深入一线,用脚步去丈量深度,你的作品才会有温度。”张智凯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智凯是第一批进到中山市定点救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二院)去采访的电视台记者。“去二院采访,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因为当时对这个病不太了解,只知道传染性很强,也不知道防护做得如何。”张智凯表示,1月30日晚上,主任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去二院采访,他直觉这是个很重要的新闻。这种急难险重的事情,既然领导叫他去,说明是对他的信任,他觉得自己义不容辞。
进入二院后,张智凯和同事主要想拍医护人员照顾病患的画面,但是对方忙得无法抽空接受采访,张智凯就采取拍纪录片的模式,全程开着机器跟拍,“因为走廊过道空间非常狭窄,要拍到有效的好镜头,比较考验体力和拍摄技术,经常连续要拍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张智凯说。
今年6月份,张智凯和同事紧跟深中通道建设采访,当第一根沉管对接时,为了保持全程记录,他和同事在那里跟拍了三天两夜,这期间,他们只睡了三个多小时。“当时我们要提前去珠海桂山岛,拍摄一体船怎样把巨大的沉管从珠海运到深圳的西人工岛,沉管的安装和运输要利用潮汐的时间和牵引的技术,安装一根需要三天两夜,我们不但要记录它的完整画面,还要采访现场的很多国内顶尖科学家。”张智凯说,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虽然拍摄过程很累很苦,但看到一个个有冲击力的新闻画面在央视播出时,他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新闻摄像既要拍得快,又要拍得好。”张智凯始终保持一种激情去寻找美,发现美,捕捉美;并不断磨练技巧,臻至完美。 文/本报记者 周映夏
图/本报记者 文波
新闻推荐
1988年10月举行的首届“威力杯”男子排球赛。民国时期广州某校高三级排球队冠亚军的合影。1948年,县中初中组班制篮排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