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文化“家底” 留住美丽“乡愁” 革命老区古四村向美丽宜居村蜕变

中山日报 2020-11-07 06:45

村里的老井通过微景观改造重焕生机。古四村——古镇镇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革命老区,先行开展美丽宜居村建设,是2020年全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对象。记者近日走进该村,见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牌匾挂在“古四邓氏大宗祠”正门;祠堂里,红色教育和家风文化共同展示。贯通全村老街东兴西路全面完成改造,灰砖骑楼吸引3C、服装、客栈等各类商户入驻经营。村里老水井经过“微改造”,形成一处处“微景观”。

“在前几年改造基础上,目前我们有21个改造项目逐步推进,涉及村路提升、垃圾分类、景观改造等。”古四村“第一书记”谢韵航打开《古四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项目库》介绍道,建设在不断“进行时”,目的是盘活村里的历史文化资源,留住乡愁,吸引游客创客,吸引乡亲回流。

文/ 本报记者 黄凡

图/本报记者 文波

■“盘活”祠堂老街文化家底

古四村是中山市革命老区之一,村中的“古四邓氏大宗祠”留下了许多革命先辈的足迹,古镇镇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这里升起。去年,古四村开始围绕“传承红色历史,汲取前进力量”主题,先后到市、镇档案馆等查阅档案资料,并向村里长者了解情况,最终整理出发生在这个大宗祠里的红色革命事迹。

如今,作为“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珍贵的历史材料已在祠堂展出。通过展板,党员和群众可以了解到这里的革命历史。谢韵航介绍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是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的驻足点,当时古镇战时的救护队也在这里成立。在白色恐怖时期,这里是党组织地下活动据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解放小榄的集结地。此外,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邓氏大宗祠还是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宗祠里仍保持着传统家风文化,展示着邓氏族谱,宗祠每年经常举办祭拜仪式,并向邓氏后人开放。“我们计划传承邓氏大宗祠红色基因,打造党员群众精神家园。”他表示,村里正将该宗祠申报市党员教育基地。

“古四村有许多文化资源,这里保留的不仅是古四村人的记忆,也是古镇人的记忆。”谢韵航又将记者领到外面的古镇老商业街东兴西路。这条老街去年完成了改造,外立面岭南风有商业老街的味道,骑楼设计形成“人车分流”,沿街商铺经营3C、服装、百货、旅店,人来车往,从车位紧缺也看出这一带的热闹。据介绍,村里利用沿街街铺的二楼物业,正在装修一处文化展览馆,将展览讲述古镇革命历史,展示古四村的文化精神面貌,让游客来了,除了步行街购物,还有文化打卡点。

■修缮老街古井 营造公共空间

东兴西路既是古四村主干道,也是镇的主干道,外围商业热闹现代,走进村居内部,则是另外的景象。其中,邓林大街作为早期的村居街道仅容得下摩托车行驶,因临近商业街,沿街一些经营几十年的木匠和理发店仍在经营。沿街有一处闲置的旧祠堂,新中国成立前曾作为“乡公所”,后来又作为粮站,并一度成为村卫生站。祠堂门面已经过修复,隐约可看到不同年代留下的痕迹。村里住宅新旧交错,既有七八十年代的旧楼,也有新修的自建房。

随着2017年进行河涌整治,2018与2019年完成商业街路面和立面改造,古四村的美丽宜居工程逐步向村居的居住区域推进。21个入库项目显示,村里将首先提升道路等基础设施并进行居住环境微改造。“像邓林大街是村里最早的大街,我们计划铺上石板路,还原当年老街的情景。下水道和三线改造也将同步进行,增加街道未来发展的承载能力。街道的旧祠堂是村里的文化资源,我们计划修缮后,作为村里一处公共文化空间。村内的改造和东兴西路商业街联系起来,形成连片的旅游资源。”谢韵航谈到村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设想。另一方面,村民大多已迁移到镇上楼房小区居住,村内房屋多出租,借助环境改善也能吸引村民回来加入乡村振兴。

村里十几口老井仍在使用,今年,村里的老井也相继启动微景观改造。一口改造完的老井周边搭起了L型的石台,地面铺上了石板,与之相邻的居民楼房外立面也进行统一改造,成为村里一处休闲处和微景观。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村里的分类环保垃圾屋等设施也一并纳入到项目库中,逐步推进。

在谢韵航看来,古四村是早年古镇行政、文化和商业的中心,在古镇的旧村改造和乡村振兴中,有一定代表性。旧村的开发密度高,设施又趋于陈旧,人居环境的改善要兼顾村里既有的各种因素,又要加入新的理念和元素。“规划上要有系统性,连片考虑发展;实施要有连贯性,挂图作战推动一个个项目落地,否则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谢韵航说,古四村正按照规划,一步步按蓝图推进。

新闻推荐

获认定省市级科研平台13个,服务企业新增产值上亿元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高质量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园用地面积85亩,总投资约1.3亿元。中山职院供图考场无需专业老师,采用题库随机出题,考试操作过程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