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职院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扎根中山构建科研创新平台 “一心五趾”助推中山重振虎威高质量崛起
对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来说,1770多平方公里中山大地和数百万中山人民就是高质量办学的力量源泉。正因为深深扎根中山大地,无缝对接中山产业结构特点,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中山职院才力大无穷,并以科研创新助推中山重振虎威、高质量崛起。
文/图 晏飞 李思玲
平台
构建“一心五趾”科研创新平台
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
建于2006年6月的中山职院,以“总部+基地”模式扎根中山办高职教育,目前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全国。特别是构建了本部为核心、5大专业镇产业学院为协同创新基地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为中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首先是“强心”,以校本部为核心构建“金字塔式”多层级交叉互动的科技创新平台。这包括2个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省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8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研究院、5个检验检测服务中心、1个科技服务集聚基地。
其中,中山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于2019年被认定为省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中山市首个通过教育部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拥有发明专利申请107件,授权30件;新产品近20件,其中5件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中山市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于2019年被认定为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拥有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软件著作权4件,开展技术服务14项,开发服装新产品800(件),获国家标志性成果4项、省级标志性成果8项,累计服务企业300多家,带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紧接着是“健趾”,中山职院依托中山新型专业镇和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学校先后成立了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小榄学院、大涌红木家居学院。
5大产业学院如同学校的“五个脚趾”,深深扎根在中山专业镇的企业园区和产业链节点上,产业学院集“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是学校连接产业的前端哨点,集聚镇政府、园区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和机构的优势要素资源。依托产业学院,学校重点打造为产业技术升级服务的协同创新平台,引领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5大产业学院已吸纳政府、行业、企业各类资金11726万元。
南区电梯学院科研团队申请专利40多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6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获省、市科技项目立项19项,自主研发了“电梯曳引机吊装教学调试实训平台”等18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设备,指导帮扶全国和东南亚国家多所职业院校创建电梯专业。
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科研团队拥有专利30余项,2017年成功立项中山市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杨珊老师研发设计团队对接广东省内10余家大中型服装企业,承接10余个品牌的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对接,每年为客户提供3000余款产品图稿,累计为客户产生5000万元以上产值。
古镇灯饰学院科研团队拥有800余件灯具设计专利,获得50多项各类设计大赛奖项。镇、校、行、企深度合作,推动灯饰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办学特色被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节目点赞报道。
大涌红木家居学院拥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作室1个,中山市大师工作室3个,家居智能制造研发中心1个。工作室实行学徒制,承接20多家企业家居产品设计工作。师生共有家居品牌“尚质生活”,直接对接项目100多项,产品产生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服务
力促科研成果转为生产力 高质量服务中山重振虎威
近日,中山职院受一家教学设备有限公司委托,开发合同金额为800万元的《实验教学远程考试摄录终端开发》项目。据该项目负责人袁芳革老师介绍,合作企业要求项目团队一年内完成开发设计的“实验教学远程摄录终端”,能精准记录实验操作考试中的学生动作,提高了全面开展实验操作考试的可行性,增加实验考核的公信力,为把实验操作成绩纳入中考铺平道路。由于项目团队做了充分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方案和已有技术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这是中山职院通过科研创新服务地方企业的缩影。
近年来,中山职院先后出台了《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研和技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20份文件,推动科研体制机制向符合科研规律、促进成果转化、强化诚信管理和合同管理的方向改革,鼓励教师开展区域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中山重振虎威、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智力资源和现实生产力。
一是打造产教融合“中山模式”。学校率先建立产业学院的办学实践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高度一致。在实践基础上,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论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等省级项目10余项,并产生系列研究成果,这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中山模式”。
二是打造社会发展“智库”。2017年,中山职院《中山市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模式研究》为中山社会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研究成果获省领导批示,还获得广东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是该届唯一获奖的高职院校;2018年,中山职院受委托起草《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见》,该改革文件通过专家论证并发文实施;2020年共2篇决策咨询成果入选《南方智库专报》。
三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化工专业林跃华教师科研团队与中山市康和化工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快速干燥绿色环保型低成本高性能胶印大豆油墨的研发及其产业化”成果填补了国内胶印大豆油墨行业的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油墨在国内市场的垄断,荣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先进新型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成功转让给中山海泓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企业增收近1700万元、创造利税近300万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职院的科研创新成果还在今年的战“疫”中大显身手——发挥师生专业所长,组建师生团队深入一线“智”援口罩机制造企业、口罩生产企业,组装调试8台全自动口罩机,现场解决150余次口罩超声波焊带机设备故障,对6台口罩超声波焊带机进行了大修,促进中山市口罩产能每日提升8万只,有效破解了口罩产能不足的燃眉之急。师生助力口罩生产的事迹得到省教育厅和市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中山职院的科研创新成果不仅直接服务中山,还将服务半径延伸到粤港澳大湾区兄弟城市。如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团队为佛山锐派模具实业有限公司研发“冲压线自动搬运机器人电控系统”,解决了机器人搬运物件摇摆不定的产品困境,该产品年产1000台,市场销售额过亿元。
贡献
进军全国高职院校
服务贡献50强
近年来,中山职院与专业镇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覆盖度超过了90%,实现了“专业-产业”“人才-市场”的无缝对接,输送了大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科研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据粗略统计,2013年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省和市科研平台13个,新增授权专利856件,总数达1525件。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山市科技进步奖9项,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该届唯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逐步实现技术转移100多项,技术服务到款金额4006万元。教师人均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34位。
以2019年至今为例,中山职院获认定省市级科研平台13个,横向科研经费年增长3倍多,为100余家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服务企业新增产值上亿元。
也正因如此,中山职院被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示范性职业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成果转化基地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新闻推荐
南朗镇崖口村党总支部书记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引发关注 26亩金黄水稻等你来收割
“由于今年稻谷倒伏严重,农民辛苦下来却面临着减产的局面。为让农民减少损失,我们推出26亩稻田作亲子体验,让小孩体验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