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程明盛接受采访也不忘主动采访一把,多年来,他凭借独特的“采访经”斩获多个奖项 常怀“一本账” 聊开“千扇窗”
今年11月8日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多年来,中山市新闻工作者自觉践行“四力”要求,不断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为传递中山正能量,发出中山好声音,讲好中山故事作出贡献,涌现了一批优秀新闻工作者。今天起,本报推出“牢记嘱托 践行"四力"——中山优秀记者风采”栏目,为中山市新闻工作者树立榜样,同时也为市民打开一扇了解主流媒体背后故事的窗口,敬请关注。
10月30日,记者约访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新闻总监、采访中心主任程明盛时,他说:“去中山黑鱼养殖基地三角镇看看吧,最近黑鱼行情剧烈波动,正好想去了解一下行业反应。”就这样,记者跟着他走到田间地头。他在摸索人家的“养鱼经”,记者则窥探他的“采访经”。
文/本报记者 徐钧钻
图/本报记者 王云
“记者心里要装着一本账”
路上,问程明盛为什么把“接受采访”变成了“采访行动”?他说:“一个称职的记者心里要装着一本账,时刻关注各行各业的动态。”
中山水产养殖面积超过中山种养殖面积的一半,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时刻吸引着程明盛的关注。
到了位于三角镇蟠龙村的东边水产专业合作社,程明盛急切地向合作社理事长苏婉芬了解黑鱼行情变化,知道黑鱼行情国庆节前后发生了一次剧烈波动,先是国庆节期间因需求旺盛,价格大涨到每公斤超过18元,节后却一天一个价,滑落到新鱼价格每公斤仅12元多,到了成本线。
程明盛说,这样的时候,行业需要采取应变措施,如及时增加地方水产加工厂加工量,有关方面也要出面疏通市场渠道,减轻养殖业压塘问题。而这些举措的出台,需要记者要及时了解报道,传递行业的情况和声音。
今年疫情影响水产养殖业最大的时候,程明盛就跟中山日报记者一道,参与了救助养殖业的媒体行动,以舆论引导行业应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业压塘问题。
程明盛心里的账本还有很多,两年前,珠三角出现炒厂租现象,中山被波及,厂租短时间内上涨4成以上,个别地方厂租翻倍,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程明盛也及时组织记者调查,推出《“二房东”剪羊毛,中小微企业伤不起》等连续报道,该报道获2018年度广东新闻奖三等奖。
“尽量跟调查现场每个人聊一下”
程明盛1995年进入中山日报,就再也没挪过窝,他说就喜欢当记者。
跟记者交流新闻采访,他提了个让一些记者为难的建议,“尽量跟调查现场每个人聊一下。”当天在塘头,记者看到,他跟现场养殖工聊天,问饲料投喂量,了解他们的收入和家庭情况,许多信息似乎跟当天的采访主题关系不大。
程明盛喜欢下基层,喜欢找人聊天,他说,这样的聊天式调研采访可以采集更多的信息,打开了解一个行业甚至是产业的窗口。
只见现场程明盛多数时候没有拿出记录本,身上的单肩包几乎没有打开,只有手机不离手。原来,他的手机开着录音。他说,不做记录的聊天,可以打消聊天对象的心理戒备,但事后要及时补充记录,整理录音。有时一次深入的调研,两三天时间可以形成几万字的录音记录。记者只有最大限度占有信息,才能与受调查对象深度交流,记者占有信息的广度决定了与受访对象交流的深度,记者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信息交换信息。
程明盛历时4年创作出版、获广东首届“有为杯”报告文学奖的纪实文学作品《大国空村》,就是通过聊天式采访完成的。
他说起一次调查经历,那是去年冬天,跟记者到塘头调研刮鱼,交流发现整条产业链在塘头汇齐了,既有养殖户、刮鱼工、买家、鱼中 ,又有饲料商、鱼苗商、加工商,还看到了养殖 户三代塘头聚首,更意外的是,知道了肉眼识重误差20克以内的行业奇人监筛。
他感慨,一次采访看到一条产业链,与产业链上各色人等建立联系,是采访的最大收获,可以拓展记者的信源。“不少记者不会聊天,到了现场按需购物一样,聊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转头离开,这样得到的信息是比较狭隘的。”
夜幕降临,走在回家路上,程明盛和记者说起这些年新闻行业的变化。他说,如今才是新闻最好的年代。“记者采访空间比以前更大了,深入基层一线,可以发现更多有故事、有人文情怀的人,写出来的报道读者往往更喜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报道可以记录一个时代的奋斗图景,促成一些问题解决,甚至可以推动产业和社会发展,这样的职业满足感,不是简单地写一两条稿子可以比的。”
新闻推荐
金融“金牌”闪耀“金光” 中山金融行业金牌经理人(团队)评选昨揭晓
金牌财富团队颁奖。本报记者文波摄10月30日下午,“2020中山金融行业金牌经理人(团队)暨优质金融产品巡礼”活动在金钻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