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其俊:1984年来深报到当天就分到一套房

晶报 2020-11-02 06:16

邹其俊近照。晶报记者 罗俊杰/图

1994年9月,广东省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对深圳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进行评审。前排右二为邹其俊。

1994年9月11日,《深圳特区报》对深圳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甲”评审的报道。

邹其俊总结和撰写的“留医部精神”。

扫码关注“深圳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我和留医部的故事”,即可投稿。

他在57岁的年纪被任命为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带领医院上下成功创建三甲医院,成为全市第一家三甲医院。近期,深圳市人民医院原院长邹其俊向记者讲述了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的艰辛过程,并总结了他心目中的“留医部精神”。

46岁时决定南下深圳

邹其俊1936年出生,1952年考入中山医学院,1957年分配到北京从事医疗工作。1983年3月,刚从非洲吉布提援外回到北京的邹其俊从姐姐处得知,深圳经济特区一个招聘组来到北京,并在报纸上发布招聘信息,要市场化招聘一批人才,其中包括医务人才。

获悉消息后,他立马找到相关报纸,逐字将招聘信息认认真真地读了好几遍。“一方面,我当时有个想法,特区肯定是一个新的世界,我那时候已经46岁了,离退休也就剩下10多年时间,所以,我就想到一个新地方和新单位闯荡一番;另一方面,我祖籍重庆,大学是在广州读的,所以也想回南方工作。”

随后,邹其俊找到驻扎在劳动部的深圳招聘组,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被录用。他回忆说,当年的招聘主要有4个方面的要求:要拥护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身体要健康;年龄不能超过50岁和职称必须是副教授以上。

“副教授相当于副主任医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已经很多年没有进行职称评定,所以全国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人当时可谓凤毛鳞角。”邹其俊说:“深圳当时在北京总共录用了4名医生,我是其中唯一的副主任医师”。

报到现场就分配了一套房子

1984年11月,满怀着对经济特区的憧憬,邹其俊在办完各种复杂的调离手续之后只身南下来到深圳。

“那天,我去深圳市人事局报到。办完手续之后,他们就给了我一把钥匙,说是分配给我一套房子,在滨河新村。分房的人还告诉我说这个小区的房屋设计有西班牙式的房顶。”邹其俊告诉记者,当时滨河新村周边都还是稻田,“当天我就住了进去,是一套三房两厅的空房。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浴室里面装有一个大浴缸。”他很快把老婆小孩接了过来,户口等手续很快就搞定了。

他回忆说,滨河新村里面,当时包括他住的那栋,还有5、6、7栋被称为“专家楼”,全深圳就只有这几栋是“专家楼”,必须要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以及其他高层次人才才能入住,其中包括深圳大学的教授以及其他从全国招聘过来的专家,“我没想到一来深圳就能分到这么大的一套房子,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证明深圳重视人才不是停留在嘴上。一方面说明了当时深圳对人才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深圳敢于打破常规,用非常手段从全国各地招揽人才”。

“1985年春节的时候,深圳市时任主要领导还专程过来给我们拜年,一家一家地去。这是第一次有这么高级的领导到我家拜年,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过的,当时的心情很开心和激动。”邹其俊认为,这给了当时初来深圳的他们一颗“定心丸”。

带领“留医部”成功创建三甲医院

邹其俊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之后,很快就被任命为老年医学科主任。1993年底,由于工作出色,邹其俊被提拔为副院长。几个月之后,他又再度被提拔为院长,这时他已经57岁了。新官上任的他,面临一个最急迫、最重大的任务就是——带领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实现深圳市三甲医院零的突破。

邹其俊介绍说,1989年11月,国家卫生部发布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全国医院实行分级管理。“三甲医院要先向市里申报,然后由市里报给省里,确认资格之后才能正式启动创建。我接任院长的时候,人民医院已经在前任陈智明院长的带领下确认了创建资格。”他坦承,在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的过程中,由陈智明院长带领全院完成了前半部分,他则带领全院完成了后半部分。

当时,深圳市对人民医院寄予厚望,要求一定要通过三甲评审。“经济特区发展很快,医疗水平也必须跟上,这对特区招商引资和展示形象都将起到积极作用。”邹其俊回忆说,在创建三甲的过程中,深圳市卫生局经常派人过来,一方面督促和检查,另一方面也给予关心和支持。

“对床位数、建筑使用面积、诊疗护水平、科研任务和配备的医护人员数量、质量等,都有硬指标。”他说,三甲医院的评定有着极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每一个考核项目都要打分,“当时刚好人民医院拆除的一些办公楼在重建,所以为了挤出场地满足床位数要求,我们都挤在很窄小的地方办公。例如我作为院长,也只有一个约两平方米的卡位”。

“我印象最深的是,指标中要求医院必须"科室全"。当时医院没有独立的皮肤科,而评定标准不仅要求要有独立的皮肤科,还要求皮肤科主任必须是副主任医师以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院多次派人去湘雅医院做工作。终于说动一名皮肤科的主任医师调来深圳,把皮肤科建了起来。

邹其俊告诉记者,深圳市人民医院能够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关键在于发动了全院人员积极参与。“那时候,医院的日常工作不仅要照常进行,大家还要经常加班加点,但都没有一句怨言。”正是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日以继夜地干,0.1分、0.1分地争取,最终才于1994年9月10日,经过广东省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4天的严格评审,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的验收,是当时深圳的唯一,“总分获得920多分的高分,取得了全省第二的好成绩。评委们认为,人民医院专科建设比较全面,设备先进,医疗总体水平提高很快,骨科、消化科两个重点专科技术基础较好,已进入省内先进行列,某些项目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全市首个在国际医学刊物发表论文的专家

199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一天,邹其俊接到市科委工作人员的电话,说他们统计了特区建立10周年来全市在国外发表的正式论文有11篇,其中就有邹其俊的一篇。

“当年,因为通讯不发达等原因,在国外发表论文相当困难。”邹其俊介绍说:“这篇论文是1989年,我通过香港中文大学的朋友的帮助投稿到美国的一份中医杂志的。”因为这篇论文的缘故,他后来还获得全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调入深圳工作之后,我在医疗领域取得了5个"第一",分别是:全市第一个在国际医学刊物发表论文;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临床英语口语的书,还录有两盒相关磁带,成为当时许多医院的教材;创建了深圳市第一个血液流变实验室;率先用益母草静脉注射液治疗高血粘症,获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深度参与深圳市首个三甲医院的创建。”邹其俊表示,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30多年前选择来深圳发展、把深圳当作自己人生最后一站是对的。

采访的最后,谈及“留医部精神”,邹其俊对其作了极其精辟的总结:“敢于迎接挑战,不畏艰难困苦,倾心尽力拼搏,不断开拓创新。”他表示,自己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期间,深受其影响,按照这些精神的指引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晶报记者 罗俊杰/文 受访者供图(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华夏银行中山分行开展个人账户服务管理宣传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为了普及公众教育,切实做好个人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