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长洲左手棍、沙溪龙头环十八掌同时入选第八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一棍一掌 一脉相承
正在学习西区长洲左手棍的年轻人。
日前,西区长洲的左手棍、沙溪龙头环的十八掌两项传统武术项目皆入选了中山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虽然它们出自两个不同镇街的自然村,但归根溯源,两者又颇有渊源,都是晚清时期洪拳一脉的不同分支传承,而两门武术在传承中都离不开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黄建猷。
文/本报记者 查九星 见习生 陆倩柔 图/本报记者 余兆宇
始于洪拳 传承过百年
走进沙溪龙头环民间武术会馆,正面墙上挂着数张十八掌几代传承师父的照片,正中最大的一张照片正是黄建猷,清癯的面容,两眼炯炯有神。杨兆林介绍,他们习学的十八掌,从黄建猷师父开始,传到他这一代,正好第四代。
中山市著名书法家黄衍增是黄建猷的曾孙,这次两个武术项目申遗的考证材料也是由黄衍增牵头撰写的。他告诉记者,他的曾祖父黄建猷出生于1835年,是长洲北堡人。他自幼得名师香之烈授艺,承就洪拳一脉武学,艺成后先后在长洲北堡和沙溪龙头环设馆授徒,时人尊称“老黄师父”。省洪拳专业委员会调查文献指出,从洪熙官为洪拳第一代起算,何辉南(烂头何)为第二代,金公济、韦东暄、唐家六等为第三代,香之烈为第四代,黄建猷为第五代。黄建猷的洪拳一脉主要套路有千字十八掌、尘罡拳、铁线拳、四路左手棍、双刀、大刀、三齿耙等。
黄衍增介绍,黄建猷当年应长洲北堡大屋主人黄佩和之邀到大屋传武,调教其子黄世忠,艺成后于同治十二年考中广东武举。由于刻苦用功,黄建猷及其门徒练功扎马的偏厅及走廊地砖都被踏裂了。如今的北堡大屋已经改成了出租屋,原来偏厅地面上三个被习武者扎马踩成凹坑的地方已被水泥填平,但一部分裂砖保留至今。
约于清光绪中期,龙头环村乡绅周鸾骞邀请名声在外的黄建猷师父到龙头环设馆授徒。当时黄建猷五十开外。黄衍增感慨道:“我从省洪拳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文章看到,当年龙头环村中弟子趋之若鹜,从学者达三百多人。我曾祖父从长洲到龙头环,多是腰挂双刀,骑马往返,一派雄风。因从学者众,教学时应对不暇,他还从长洲带来年轻徒弟黄仲当助手,加强演练示范。”
尊师重道,倡导武德
走进位于长洲村的前洲祠武馆,木桩、沙包、石锁排列在天井两侧,祠堂中间整齐摆放着十余种兵器,这里是左手棍队伍日常训练的地方。左手棍,顾名思义,以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控制棍子。说起左手棍法的历史,北堡醒狮武术队队长黄德九(被村民尊称为九叔)向记者娓娓道来。1851年前,长洲村人香之烈到香山县著名武举人韦东暄开办的武馆学习左手棍法,艺成后回乡将它传授给同乡黄建猷,自此,左手棍法开始在长洲悄然兴起。左手棍有提、拦、点、拨、压、扫、铲、挞、勾、撩、挑、削、劈、挂、圈、冚、枪等基本棍法和败阵棍、下马枪、回马枪、仆地虎、摊尸棍、吊云枪、大小葫芦等特殊棍法,套路共四套,代表性套路共八十六式。演练时左手在前,右手握把。“想要练左手棍,扎马步、举石锁,快的话也要练上一年才能碰棍子。”九叔介绍,160多年间,历经五代传承,如今长洲左手棍尚有传承人群体100多人。
在龙头环传承至今的十八掌所使的硬桥硬马,至今还保留着黄建猷师父当年教习时的挪步开马、转马等原汁原味的动作。“十八掌全套共七十九式,"硬桥硬马"是十八掌的特征之一,"硬马"指稳固的下盘,初学者必须花力气练扎马步。小臂称为桥手,要有抗击打的能力,训练久了自然变成"硬桥"。”龙头环民间武术会会长刘大庆一边演示一边向记者讲解。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龙头环民间武术协会在会长刘大庆的带领下,不光注重练功习艺,更注重倡导武德,尊师敬长。早两年,刘大庆召集了武术协会全体骨干并邀约几位长洲黄氏宗兄弟一起,在龙头环武馆举行了一次纪念黄建猷师祖的活动。他们将师祖的画像架挂在武馆正中高处。年逾古稀的第四代传人杨兆林还写了一首崇尚武德、雄风洋溢的诗词:追溯龙环武学,长洲师祖扬兴。十八掌雄桥马健,左棍纵横三套精,洪拳有盛名。前辈递留薪火,后来尊道传承。恩泽如山春永驻,起舞闻鸡步不停,何妨白发生。
传统武术活跃乡邦文化
每晚8点,九叔都会准时在前洲祠里开课教学,前来学习的人群中总少不了黄杰雄的身影。今年24岁的黄杰雄是一名工程师,学习左手棍已经15年了,“一开始是抱着强身健体的目的去学,但现在更多的是想把左手棍传承下去。”
同黄杰雄一样热爱传统武术的年轻人在长洲和龙头环比比皆是。“从我退休开始算起,教过的学生不下一百多人。现在这一批有20多人,其中八成都是年轻人。”九叔自豪地说。
“4000多户籍人口里,至少1000多人会十八掌。”龙头环民间武术会负责人王建告诉记者,武术会会定期到学校和社区举办教学活动,鼓励更多的孩子们和年轻人成为十八掌的传承者。
刘大庆表示,龙头环的习武者中不一定每个人都熟习全部套路,但村里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总能徒手演练几个把式,于是,十八掌便逐渐成为了龙头环武术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套路。
而以长洲北堡为主的武术队将左手棍等传统武术与醒狮、醉龙活动结合,深厚的武术功底使醒狮、醉龙更具神采。每年,在中山慈善万人行的队伍中,我们都不难发现长洲武术队员的身影。在农历四月初八的巡游中,武术队员的功架更常见于穿街过巷的醉龙队伍中。
这些传统武术活动在活跃乡邦文化的活动中大放异彩,一棍一掌,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传承中历久弥新。
相关链接
一根上好榕须棍,制作耗时约15年
在西区长洲的前洲祠里,记者看到,武者手中的棍子都非常长,“一般长度在2.7米,短的也有2.2米。”记者拿过棍子掂量了一下,沉甸甸的。有人介绍,这些都是由硬木做,结实而具有一定的韧性。
“你试试这根棍。”在一旁的黄德九拿起一根长2米多、看上去呈浅木色的棍子给记者。“这么轻,比那些棍子轻了一半都不止。”记者诧异道。“千万别小看这根小小的棍子,虽然轻,但是它韧性特别好,关键是现在没有人会做这种棍了。这种棍子是就地取材,选用本地榕树的落地须根制成的。打磨好一根榕须棍需要十多年呢!”
据悉,南方的木头生长速度快,材质较软,用来做棍本来并不合适。所以很多武术用棍都采用硬木,但如此一来,取材不便。长洲的先辈武师们就发明了榕须棍,顾名思义就是用榕树的须根做棍子。九叔介绍,制作过程首先要选择高而直的榕树须根,它们的直径要超过4公分以上,工匠先从贴近地面的根部把榕须锯断,再将须根浸泡在桐油里,须根吸收桐油后便可增加韧性,这个过程需要持续10年。之后他们会将整条须根锯下来,挂在屋梁上,让其下面坠上重物。记者看到,祠堂的地面上摆放有二三十斤重的石锁,据说就是以前用来吊木棍的,目的是让其直而不弯。这个过程又要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然后才能去皮,将其炮制成称手的木棍。
记者了解到,由于制作周期太长,目前已经没有人在做榕须棍了。北堡目前仅存6根以前制作的榕须棍。
新闻推荐
民众镇是一个乡风淳朴的岭南水乡,是“四最”按语的发源地,近年来,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