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评论家、作家对中山10位青年作家“一对一”点评 中山文学的10种姿态

中山日报 2020-10-31 07:00

“杂树生花”中山文学的十种姿态——中山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现场。为繁荣中山文学事业,多方面推动青年作家茁壮成长,10月25日上午,由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山市作家协会承办的“杂树生花”中山文学的十种姿态——中山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在中山市文联举行,研讨会集中展示了中山文学青年力量,邀请国内10位著名评论家、作家与中山10位青年作家展开“一对一”作品研讨。刘汀、林森、朱山坡、陈崇正、李壮、陈培浩、卢卫平、王威廉、侯磊、丁燕等10位著名评论家、作家对中山的10位青年作家黄廉捷、大海、禹媚、罗子健、紫小耕、筐筐、阿鲁、庄越之、王不了、吴剑华的作品逐个点评。

文/本报记者 黄廉捷图/通讯员 刘莉

诗之凝视和对视

●评论家:陈培浩(文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广东省文学评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点评作品:中山诗人倮倮作品

当下,现代诗歌由滚烫的抒情而转为冷凝的审智。有这么一个人,一座陌生的城市唤起了他内心翩翩的思绪,他飘然物外,用一个自我来凝视另一个自我;他努力以更高的视角,来反观自我与生命,遂成就一种凝视的诗学。倮倮的诗,践行的就是这样一种凝视的诗学。

倮倮提供的这组诗《他原谅了世界对他的冒犯》,体现了不同风格的尝试。这些诗大多技艺纯熟、诗思澄明,倮倮十分强大的内心极少有影响的焦虑,因此对某些非常有名的诗歌句式也敢于坦然地使用,这既使他的写作极其流畅,也缺少了一些诗人所有的语言洁癖和求新强迫症。语言的创造对倮倮可能不是第一位的,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诗心的保持和诗化人格对面具人格的纠正,这也是倮倮可以提供给很多人的启示。

以文学记录人性

●评论家:朱山坡(曾任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教授)

●点评作品:中山作家大海的创作

大海的著述很丰富,既有长篇小说,也有中短篇小说、小小说,也有散文,还有杂文,能驾驭各种文体,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作家。我阅读了他的中篇小说《站街女》,惊叹于他临摹场景和人物的能力。小说写了十几个民工在城中村竹街寻花问柳的经历。他不是脸谱化地刻画娼妓的肮脏和狡猾,他用心描画了狗驼和阿香、花姐和王助理等人物,他们之间的庸俗或浅薄的关系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却关乎人性和爱情,关乎生存和尊严,这一段上不了正史甚至让人难以启齿的幽暗岁月,被他以文学记录下来。这是文学的强大功能,也是文学之所以不死的原因。这篇小说虽然是写于多年以前,记述的也是多年以前的生活场景,但我读起来仍然觉得亲切和熟悉。因为那是我们这一代的集体记忆。大海的两个短篇小说《目光越拉越长》和《如鹤飞翔》都是以女性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者,讲述农村女性到城市打工,在职场中的尴尬、辛酸和以丧失尊严为代价的生活,虚无缥渺的爱情。人物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也很到位。

回到小说的基本坐标

●评论家:刘汀(青年作家、诗人,《人民文学》杂志社副编审)

●点评作品:中山作家吴剑华的小说《换届》《暮光》

有关形式和内容的研究,理论家、评价家、作家谈论的已经足够多了,论点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内容比形式重要,形式比内容重要,形式内容一样重要。这个话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置换为写什么和怎么写。最近一段时间,由评论家王尧先生再次发起小说革命的号召,认为当前的小说应进行必要的变革,而路径也不外乎从写什么和怎么写着手。但事实上,内容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写什么,形式更不是单纯地怎么写。

在以上所述的背景下再看吴剑华的两篇小说,可见以下观点:

其一,两篇小说在内容上都属于现实题材。《换届》写某地方书法协会换届,几个主席副主席为此绞尽脑汁、各显神通,都想当选下届书协主席,算是半官场小说;《暮光》写闲不住的农村妇女春兰为子女操心一辈子,老了之后仍然事无巨细地插手儿女的生活,相当于老年题材。这两个小说所关注的,都是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也都有值得写的空间和价值。

其二,《换届》在思路上是批判一群人为虚名而费尽心思,到最后大部分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对陈方、龙杰、王澍三个人渴望获得名声与权力的种种形态,表现得颇为精巧微妙。

其三, 一个作家,一旦认准了写某个故事,那冥冥之中,这个故事一定会有一个最恰当、最理想的形式。作家要做的便是找到它,并尽可能实现它。

其四,形式和内容之关系,只有落到具体的文本之上,才能被真正确认和分析。当我们在构思一个故事的同时,就必须对故事的结构有所考量,只有找到足够好的结构、叙述方式,故事才能被写出来,否则,它永远只能是素材。

以女性视角看民国

●评论家:侯磊(作家,《北京文学》杂志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

●点评作品:中山作家禹媚(笔名:慕容素衣)《时光深处的优雅》

慕容素衣《时光深处的优雅》一书对民国红颜中的孟小冬、张充和、张兆和等24位著名女性有着总体的描述,其中不少人都有一定的美貌、出身和财富,更有的是知识、文化和事业。男女思维方式有差异,从男性视角来看可能更看重历史,而本书从女性的、从情感的视角来讲述她们的故事,给人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对这些民国时的红颜,我有几个特殊的感受。她们并不一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她们都能把具体事情干成。她们充满了叛逆与革命。

慕容素衣非常会选材——“挑人”。她选的名媛,并不只是有传奇性的故事,更是有独特的性格,以及她的言行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正是每位名媛的影响集合起来,才使得社会风气逐渐开化。

作者参考了大量史料,对每个人的掌故做了梳理,能看出作者对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下过很大的功夫,有独特的见解。其最为精妙的地方在于文笔和情感细腻之处的拿捏,这需要对女性内心独特的揣摩,这恰恰是很多“直男癌”不一定能懂的地方,也是我们社会缺少的视角。

从地方经验中呼唤起经验感知

●评论家:李壮(评论家、诗人。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点评作品:中山诗人黄廉捷诗集《站在平台看风筝》和《磨碎》

黄廉捷的诗歌具有较为突出的经验底色、观察视角及个人风格特色。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或三个关键词)切入分析。

一是空间。 当下全球化图景里,我们这代年轻人所面临的一切都是趋同的。这一所公寓与另一所之间,这一座城市与另一座之间,你的人生与我的之间,在很多时候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永久感也更强烈,同样强烈的,还有丧失感”。文学似乎被寄望为某种拯救之途,从地方经验中呼唤起经验感知乃至文化结构的异质性(进而是唤醒我们对世界的生命感知),无疑是文学重要的职责。所谓“诗与远方”说法在大众传播领域的走红,其实也与此相暗合。黄廉捷的诗歌中显然有意识地写到过许多种不同的空间。其中有一些是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远方”的。

二是身体。多数情况下,诗歌的魅力来自于对经验纹理的捕捉和展开。这种“诗的经验”一般不是来自思性(不是不能,而是太难,一般诗人拿捏不好),而是要来自身体性。客观地说,黄廉捷这两本诗集里的作品,有一点水平参差,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过分急于升华、太急着从身体跳到精神,内部的能量没有充分集中。《磨碎》一首虽然被用作书名,但我个人觉得这首诗在操作上还是有一定的遗憾。这首诗写涌浪对礁石的冲击、磨碎,这个选题本身很好。但具体展开过程不够实,不够深。所谓不够实,是说这首诗对面对的景象或运动过程(或者干脆说是自然的动作),没有完全贴合,有时刚一接近要害就会“跳出来”,进行人为的寓意提炼解说。三是语言。黄廉捷的诗歌语言比较有特色,而且不单一。这两本诗集的语言风格存在有趣的差异。《站在平台看风筝》里的诗(尤其是前半本),语言风格像“饮酒”,汪洋恣肆、有些混不吝,语句的加速、扭曲、断裂能量非常充沛,句子赶着句子、意象赶着意象,常有出人意料之处。《磨碎》的句子和诗作长度则普遍要短一些,更细致、温和,确实有细工“磨损”的感觉,语言风格更像“饮茶”。

围墙之内的校园文学

●评论家:陈崇正(一级作家,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

●点评作品:中山作家筐筐的作品

筐筐显然是一个对自己的写作非常自信,也非常有方向感的作家。她很快就摸到了写作的门径。从她发给我的八部中篇小说的梗概中,可见这雄心壮志的写作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从她已经成书的《小心蹚过成长这条河》中也可见,她在构设前面三部中篇小说时,已经开始比较宏大的布局。其中人物的名字共用,比如吴用、叶红,他们行走在不同的故事之中。这种处理能以更为节约的方式为读者提供理解人物行为动机和矛盾心理所需的全部养分。

筐筐在构设这些故事的时候,显然也考虑到了校园生活中的复杂,也为这八个故事定了不同的主题,比如成长、家校、家变、二胎、疫情等。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固有的生活进行重新审视,这是作家创作需要走出的第一步。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写作,存在一个假定的读者,则是校园之中的师生。那么,这样的写作难度其实不是来自现实,而是来自读者的道德要求,它要求作家在写作时必须具有剖析世界的正义感。这是一道无形的围墙,它容易让写作的人忽略现实生活中的正义问题,其实有非常幽微而多面的理解。

我们需要重新去审视校园生活,去发现其中超出了校园围墙之外的部分。我在筐筐的写作中也看到这样的努力。

时代风云里的个人悲欢

●评论家:林森(作家,《天涯》杂志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点评作品:中山作家紫小耕的作品

我在小说《被借走的原谅》中,读到了超出题目的力量,甚至有可能超出作者表达初衷的部分——那就是,貌似在一些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之中,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化。以如此丰盈的细节来书写的作品并不多见。

当然,紫小耕的视角并不聚焦这个时代,而在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身上:暴戾而怨恨的多凤、宽容而内疚的母亲、沉默的父亲、想追求爱而不能的“我”、勇敢又无奈的吉玲、天真无邪的阿圆……这些人用各自的话语和心事,给我们勾勒了一张情感大网,把读者笼罩其中。紫小耕擅于运用细节,在俭省的词句中,描绘出足够清晰、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紫小耕也并不愿老老实实讲述一个完全以时间为序的故事,而是把所有的事件揉碎,重新组合、安装,以小说里人物的情感为聚焦点,一点一点拼接出两代人的二三十年。紫小耕很像一个侦探小说家,懂得在什么时候埋伏笔、什么时候设悬念、什么时候解疑惑,本来相对简单的故事线,就在她的有意重组中,让读者有了阅读的挑战、难度和快感。紫小耕的文字也极有密度,貌似若无其事之中,蕴含着大量的弦外之音,有些地方俗语的运用,也增色不少,比如“多只香炉多只鬼”,闲谈中别有意蕴。而这些书写技法的运用,正体现了作者的文本追求。

写在24首诗边上的11句话

●评论家:卢卫平(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中西诗歌》主编)

●点评作品:中山作家阿鲁的诗歌

最近阿鲁将他在2014年到2020年六年间写的24首诗发给我,我一边读,一边写下11句话。

1、 阿鲁是一个通过长期的练习已逐渐形成自己成熟风格和较高辨识度的诗人。

2、现实与美好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里尔克式的“古老的敌意”。 阿鲁在诗中写道:“这些年他不停地/盖房子/而他身体里的房子/一间一间荒废了。”阿鲁的诗中,普遍性地存在着他与日常生活的一种紧张关系。

3、一首好诗,能不能经得起细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具有不被时间遮蔽和抹去的即时性,无论什么时候读都能有共鸣。“所谓梦/不过是时光以外的小小月台/好让离散的人在那里重逢”。“母亲烧完纸钱喃喃自语/我坐在坟前,想抽支烟/才发现烟盒早就空了”。

4、 阿鲁深爱他的湖南老乡洛夫。阿鲁《怀洛夫》的语言节奏,语调和语感,可以看出“诗魔”洛夫对他的影响。

5、诗人希望自己的诗有更多的读者,但“诗人不能讨好大众的想象”(米沃什语)。阿鲁刚开始写诗就深谙此理,不然,他在《青藏高原觅鹿》时,不会有这样的诗句:“长长的列车里/我们都是瞬间的访客/等待一次白云般的葬礼”。

6、让熟悉的事物获得陌生的目光,会发现熟悉事物里隐藏着新的秘密,会产生一种新的审美,阿鲁的眼睛里就有这样的陌生目光。

7、 诗人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的扩大词语的边界,给予那些拒绝诗意的词语以诗意:“当死亡气息/从泥土深处逼近/我们还在寻找新的词语”。

8、身体的伤口,就是诗的出口,也是诗人要找寻的那个世界的入口,疼痛感将一直伴随着一个诗人一生的写作。

9、谁深陷虚无?诗歌即是拯救!“从枝头跌落的松果/领悟了下沉的全部奥秘:是的,沉默/即意味着获救/从死亡这粒/善良而慷慨的种子。”

10、一个诗人,必须建立自己的词汇表。我看出了阿鲁在建立词汇表上的努力尝试,但很明显任重道远。

11、奥登说成为大诗人有五个标准:必须多产,在诗的题材和处理手法上必须宽泛,观察人生角度和风格提炼上必须显示独创性,在诗的技巧上必须是一个行家,尽管其诗作早已是成熟作品但成熟过程必须持续到老。阿鲁不多产,能不能持续到老还写出成熟的诗歌,我也无法判定,但从阿鲁的这24首诗中,我看到了他成为一个优秀诗人的可能,因为他的诗已经在接近奥登有关大诗人的第二、第三和第四条标准。

铁城之内亦有传说漫卷

●评论家:王威廉(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点评作品:中山作家庄越之的作品

庄越之的散文文字古雅,行文舒缓。他的《半近古村半近城》,是一本凝视中山历史与现实的散文集。 在他的笔下,中山繁华背后那种历史的斑驳感突然就出来了,让人读的时候,犹如饮茶,越读越有味道。

当然,散文的形态是多元的。越之的性情便沉淀在他的文章当中,他的观察非常绵密,他在文章当中塑造了一个城市漫游者的形象,他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铆钉着现实的细节。他写中山的书,既可以作为一本旅行中山的指南,又是一部带着体温的个人文学作品。

这次又读了他写的两篇新文章,一个叫《铁城志·祥异》,另外一篇叫《湖见》。 《湖见》写的是今年他去看西湖的事。 西湖是不好写的,因为写西湖的人太多了,西湖的文化符号气息太浓重了。如果说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以古典文化当中规定好的朝圣行为去想象,边界就很难打开。这篇散文的开头我很感兴趣,写了今年庚子年的特殊背景,但稍觉遗憾的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之美的这种探索,能否与疫情背景产生更深的纠缠?我觉得以文学的取景器来观照,这两者肯定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隐秘关系,如果能把这种关系发掘出来,我觉得会更加打动人心。

对文学独立的思考

●评论家:丁燕(诗人、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理事,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点评作品:中山作家王不了的散文集《月亮很旧月光很新》。

作者虽然年轻,但笔法已相当老道:不仅文笔运用很娴熟,且题材涉猎也很广泛;同时,作者似乎很有写作野心,在某些篇章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意识。

散文《碎镜子》似乎最能反映王不了的风格。他以童年视角来描述乡村生活,充满了泥土气息。其中,作者笔下的父亲、八姨等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散文《流沙志》则有一种雄心勃勃的挑战意味:用文言文描写现代生活,并加了相应的注释。这种写法令我想起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由一个前言、一首诗、正文注释、附注索引四部分构成。将文言文写得有模有样是不容易的,且对读者的阅读是一种挑战,因为网络已稀释了汉语的浓度,而王不了似乎有种“偏向虎山行”的执拗。

散文《黑》描述了黑暗对人心的挤压,颇有点卡夫卡的风格,虽然短,但有种惊鸿一瞥的锐利感;散文《理发》应是这部作品中最接地气的一篇,讲述了理发过程中的惊心动魄。其中,“冷血的剪子”“被拦腰割断的发丝”“理发师雌雄同体的气质”等细节,都抓得相当精彩,是一篇较为独特的作品;散文《务虚录》是一则哲思录,记录了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其中有关“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颗粒感”等发现,都很出彩,能看得出作者对词语已具有相当的敏感性,且已对文学创作有独立的思考。

若用精益求精的标准来要求,我感觉王不了的散文创作尚有两个不足——首先是结构上不太完整,其次是语言略显杂芜。 作者只是记录了一些偶尔的灵光,内容有些单薄,且没有引申。作者虽然在语言上颇下功夫,但有些篇章的语言夹生杂糅,欠缺融通之感。作者好像有点贪多嚼不烂——想说的太多,反而没有说清楚。文章中理念多,空谈多,细节少,故事少。当出现方言和古文时,没有很好地消化和处理。

新闻推荐

央企中山文旅大型项目招聘吸引求职者 “优质生活创想家”喊你来上班

中山华侨城欢乐海岸鸟瞰图。自今年6月奠基以来,由千亿元级央企华侨城集团打造的中山市首个大型文旅综合项目、省市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