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人越来越重视“心病” 中山市心理治疗机构不断增多壮大,让群众心理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告别“病耻感”
坦然面对主动寻医
昨日下午,在位于逸仙湖公园旁的中山市心理卫生中心,记者见到了41岁的心理医生石立彬。披上白大褂,石立彬的日常工作就是与病人谈心、交朋友。从业16年来,他接诊了许多有焦虑症、抑郁症、甚至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
“石医生让我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气,曾经的我无助而痛苦,他视我为亲人一样,使我再次拥抱生活。”这样的真情“告白”,石立彬听了不少,总之,每次听到康复者的感恩话语,他都由衷地感到欣慰。
在这里,记者还遇到陪女儿看病的一对夫妻。他们来自三角镇的一个农村,女儿因学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使整个家庭陷入迷茫。经当地社工提醒,他们坐车来到这里给女儿挂了号,接受40分钟心理治疗,部分费用还能医保报销,之后还会持续观察。“以前我们小时候哪能享受这些?好养赖养,把孩子拉扯大就行,现在社会的服务更周到了。”这位母亲表示。
随着社会进步,人的观念也在变。据石立彬回忆,在他入行的2004年,人们对于心理问题还普遍有一种“病耻感”,羞于为外人道,一些病人经过家人、公安或村居治保会人员一番苦劝甚至绑着才会来。而今,由于社会的宣传教育做得到位,大家能正视心理问题,遇到失眠、亲子矛盾等轻微问题都会来寻求专业咨询。
市心理卫生中心的门诊量每年都在增加。据统计,今年1-9月较去年同期增加了83%,多以轻微常见的心理问题或者提前预防为主。
■治疗方式多元
在家门口享受专业服务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治疗的方法也“花样百出”。音乐治疗、沙盘游戏治疗、虚拟互动、生物电刺激……在市心理卫生中心二楼,记者看到每一种治疗法都有专用房间。
比如在音乐治疗室,摆着各式乐器,钢琴、风琴、吉他、笛子、非洲鼓等等,琳琅满目。这间艺术感十足的治疗室,由音乐系专业毕业的李林森医生负责,每次音乐治疗,病人焦虑的身心总会很快放松下来,走廊里也飘起悠扬动听的乐声。
有时,这些乐器还会走进社区和学校,让心理健康服务扎根百姓身边。如今中山的一些社区里已经有心理咨询服务,比如在东区的起湾社区就有一间“心灵驿站”,只要社区居民预约,每周三就有专家过来开展一对一心理问诊,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心理服务,解开心灵枷锁。
市民对心理健康日益重视,主动就医意识增强。市心理卫生中心的副主任医师任衍镇表示,2010年之前,就诊病人少,治疗方法单一,用得最多就是吃药和心理疏导,之后,病人及家属渐渐不满足于简单粗暴的传统疗法,想得到更新颖、更丰富的服务,医院才开始应用音乐、游戏、生物电刺激等新型的物理疗法。这些方法最初在省会广州上线,后逐渐在中山等地市推广。
近年来,中山不断加强精神卫生工作,2017年底专门成立市心理卫生中心,还在多点执业政策推动下,实现了心理科门诊在全市24镇街医院基本全覆盖,构建了市、镇、社区三级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在全省走在前列。
为满足市民需要,多年来中山的心理健康从业者数量也翻倍增加。据介绍,16年前,中山市精神心理专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的心理医生仅20多人,且多为初级职称,现在已有近100人,超一半是中高级职称。再加上其他公立医院、一些私营医疗机构等,全市心理治疗从业者约有200人。
本报记者 张倩 见习生 陈志瞳
新闻推荐
9月份中山就业服务数据出炉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总量环比增逾6%
本报讯(记者何淼通讯员李思宇)10月21日,继第三季度用工监测数据出炉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布了9月中山就业服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