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家阮波的阅读与写作 历遍他乡更利于体察原乡

中山日报 2020-09-26 06:57

阅读与写作,在阮波看来,是趣味也是工作。

她同时为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与中山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平时,她在文学的字里行间里散步,也在文献的观点交锋中穿行,以其敏锐的感悟和优美的笔触,拾掇起自己的论著。 从《一个人的美学》到《文化冲突与文学之辨》,近日她又贡献了一部历时五年创作、长达30万字的《香山文论》。日前,我们走进阮波的书房,探寻其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阅读,影响着她观看世界的角度?在香山文学版图中,她又发现了哪些值得深究的文学镜像?

文/本报记者 廖薇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那些伴她左右的书和“人”

阮波出身文艺世家,家中有中国知名美术家和教育家、“漓江画派”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阳太阳。而小时候的阮波就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高考以语文数学“双百”的傲人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殊不知,她当年的第一志愿其实是“金融和人口。“并不是我选择文学,而是它选择了我。”这一切都似是为其日后从事文艺批评之路做了铺垫。

从小酷爱文艺的阮波在文学阅读上是“杂食”的:“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喜欢不同类型的作品,然而格调基本是一致的。”从她曾经钟爱过的作家中我们可见其阅读口味的微妙路径。米兰?昆德拉作品进入中国后在文学青年群体中掀起热潮,正在读大学的阮波同样是他的粉丝。除了酷爱他的《为了告别的聚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书籍,她开始接触黑色幽默等新的文学流派作品,以音乐家的身份创作了成名作《你别无选择》而令许多专业作家汗颜的刘索拉,一直在刷新着她对艺术的理解。还有池莉、苏童、王安忆、张爱玲、沈从文等湘楚、江南一带作家,从学生时代到工作,她的身旁一直伴有他们的书。一方面是出于她个人在地域文化上的呼应认同,另一方面也是依书中女性形象的自我塑造。“在这些比较柔软的作品中,女性色彩也相对浓厚。”对于研究涉及鲁迅,阮波自言是“后知后觉”。在她的成长初期,鲁迅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被符号化的神人,倒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她方渐渐领会到他的“酷”。在她的《论鲁迅杂文的后现代风格》《文人与相貌》《文人与相轻》等文中,她毫不掩饰对鲁迅“文气逼人”的崇拜,并对陈丹青评价鲁迅“好看”“好玩”举手称赞。

当天采访在阮波的书房,书桌上正摆着一本陈丹青的《退步集》。阮波称,近年来,她也将以非专业作家身份写作的陈丹青作为业余休闲的“零食”。因为陈丹青也是一位画家,他们往往去除了某些文字工作者的腐气与斧气,字里行间挥洒智慧之时又不落俗套,阅读时令人放松。

不过,在休闲时阅读的阮波会暂时放下评论家的角度。“如果带着评论的任务来阅读,趣味性就会大打折扣。当然,理论家也需要鲜活的感受,好的评论家首先是好的欣赏者。我会先作为普通观众感知作品,沉浸其中,积累素材,日后再综合观点,加以归纳。”

文学需要哲学的支撑

在阮波家中与其对话,但见周围布置得如美术馆一般,墙上、角落都可见绘画、摄影与工艺品,不同角度的射灯与音箱里的音乐将氛围烘托得恰到好处。艺术,影响着阮波的文学观。她从小爱美,也爱与美相关的一切,艺术又与其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其意义不言而喻。

她还热爱哲学。在她看来,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写作技巧是基础,真正的文学是在表达思想性与逻辑性,而这恰好与哲学相关。从事文学评论,除了文学修养,还需哲学、美学相伴,阅读各位哲学大师的作品是一名写作者追求思想深度的表现。“我的写作基本上是希望有真情实感和思想表现。”

哲学作为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学问,哲学之上再看作品,自然更加通晓。如若觉得哲学晦涩难懂,阮波建议大家可以从哲学家的生平故事入门,他们的性格都十分有趣,与其理论体系形成张力。比如尼采,在生活中不算强者,与女性关系也不算和谐,却提出了“强人哲学”;比如弗洛伊德,他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力比多”,本我、自我与超我等,这些概念和读者本人的精神世界同样息息相关,由个人兴趣出发,自是不难理解。

此外,她还常常阅读其他文艺评论家的作品,掌握学界的热点,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理论架构等,“自己写固然重要,看看别人怎么写同样重要。今天大家都知道的偶像是王一博,而我的偶像是王一川。” 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一川教授是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艺术理论、文艺理论、美学、影视批评等。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修辞论美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国现代学引论》等书籍。

探寻香山文学之域

也许是受到这些名家的影响,阮波的文艺评论同样采用理性分析和感性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在她的新作《香山文论》中可见一斑。 《香山文论》始一出版,就受到学界好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在序言中评价阮波“以严谨的态度、敏锐的观察、灵动的笔触、理性的论证,钩索出香山文化研究领域的脊髓与光华。”

阮波说,希望以“好看”的文字吸引普通读者走近学术话题。她将香山文学放置于岭南文化的版图中,从刘氏家族、到苏曼殊、阮章竞等文艺名家学术思想,乃至当代中山文坛中的民族文学、岭南散文、乡村纪实文学、网络流行语等文化现象,本书中都有所涉及。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她巧妙地将地方文化研究和国家课题焦点结合一体,在对茅盾文学奖广东第一人刘斯奋作品进行总结之中,又对茅盾文学奖得主的创作“无后续”现象作了进一步的探析。这是一个敏感话题,可参考文献也凤毛麟角。为此,她作了大量的背景资料研究,尽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在措辞上也需有所平衡。她研究所得:传统长篇是一场关涉生命的跋涉,需要创作者体力、精力和专注力的倾注;其次,受儒家主流文化人士精神影响,很多得奖者随后公务繁忙、体力不支;再者是道释文化的调整下,有人转移了创作的方向。刘斯奋便是毅然转投于书画梦的典型案例。最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也不容忽视。

阮波对苏曼殊、阮章竞等享誉全国的近现代香山文学名家的研究也颇有新意。阮波坦言,苏曼殊是以古文写作,在分析作品时她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试图接近他文言文的复杂世界。而通过她与阮章竞家人的深度交流,阮波挖掘出诗人阮章竞在主流创作中的个性底色。 她指出,阮章竞晚年的大量创作都在围绕“对理想的守望”之主题。而他的叙事长诗对民歌活学活用,如《漳河水》中就用了许多民间小曲,其歌剧《赤叶河》则承继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香山文学名家皆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阮波称,文学评论中有“文学根据地”一说,在香山文学中,传统文化当是厚重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传承。后现代的创作方式自然也有其魅力所在,但倘若能立足根本并且有所发扬,更是一种厚积薄发。而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阮波的成就同样离不开“文学根据地”的支撑,而且“她在自己的书里还有天马行空的气场,历遍他乡更利于诗意栖居于原乡。”这个应该是对于阮波阅读生活与文学人生的很好概括。

新闻推荐

“十一”出游要注意啥?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假期出行提示

本报讯(记者张倩通讯员陈泳蓓)国庆、中秋八天长假即将来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市民出游热情更加高涨,预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