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位获奖工匠中既有技术大咖,也有高级工程师,可谓大师云集、群英荟萃 他们用匠心初心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
这10位获奖工匠,分别来自装备制造、五金建材、公共服务、传统手工艺等多个行业,他们中既有40后也有80后,既有从业47年的技术大咖,也有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高级工程师,可谓大师云集、群英荟萃,他们是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文/本报记者 徐世球 吴森林
见习生 陈志瞳
图/本报记者 黎旭升
获奖者践行工匠精神
本次“十大工匠”获得者基本都有高级职称,入职最短的也有12年工龄,从传统手工艺业到现代制造业,从公共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他们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他们以兢兢业业、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书写着中山工匠的优秀品质。
“我本人既是企业的经营者,也是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从事生产销售大型中央空调末端配件产品以及中央空调净化、节能工程设计行业已有17年。”曾生辉是一名70后,2010年成立中山路得斯空调有限公司,带领4位工程师对新工艺技艺的研究配方不断测试、评估、研究,撰写专利,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在研发团队中担当领航人物,指导技术方向,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并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3月成立广东天创同工大数据应用有限公司,同年9月开发了“天创同工中央空调精管平台”。2019年9月,中国科学家论坛授予“天创同工中央空调精管平台”为“科技优秀创新发明成果”、广东天创同工大数据应用有限公司为“2019行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及曾生辉为“2019行业科技创新先锋人物”。
一方水土育一方工匠
“中山是一方创业的热土,也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广东毅马集团在这里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我在公司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尹定红来自湖南,他表示,自己在中山加入中国共产党,2018年在中山市机械工程学会评审获得机械工程师职称,是中山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工匠。
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作为石湾陶艺的集大成者,讲究“泥、釉、火、艺”的完美结合,从配土、练泥、制釉、塑型、施釉、窑烧等步骤皆须遵循古法,把握规律。过去是一门传男不传女,只通过父传子、师传徒来传承的绝密技艺。生于1963年的何湛泉是小榄镇人,受父亲影响,从小对传统陶塑情有独钟。17岁起师从佛山陶塑名匠劳直先生,主攻岭南传统陶塑技艺。2017年9月,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成立“中山市何湛泉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可见业界对其技艺的认可。秉承着匠人匠心的精神,何湛泉毫不吝惜地授徒传艺,因材施教培养出多名能独当一面的年轻工匠。40年的坚守与传承,何湛泉正生动地演绎着何为“工匠精神”。
尹定红
艺高人胆大的技术咖
●尹定红名片:广东毅马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十大工匠”颁奖词:百炼成钢,焊花闪烁,他一路精进填补技术空白。精益求精,锻造自我,他十八载技高胆大打破行业垄断。尹定红,实干出真知,精工成大业!
“毅马集团之前在中山、江苏等基地的端板生产线都是单一生产线,而新投资的广西梧州生产基地实现了三条生产线同时作业的突破,这项技术将在国内国际带来行业变革。我仍然记得实验成功的时候,老板评价我们团队"艺高人大胆大",我认为工匠就应该如此。”当选中山市第四届“十大工匠”的广东毅马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尹定红介绍。入职18年来,尹定红主导和参加公司相关的专利申请达42项,使公司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证书13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6项。在老板以及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在端板领域不断进行技术突破,使毅马集团多次引发行业革命,也奠定了毅马集团在国内端板领域独占鳌头的地位。
毅马集团在中山、辽宁、江苏、天津和广西等地分别设有基地,今年5月份试投产、总投资约15亿元的梧州炼钢项目仍在进行最后的建设。“之前几个基地都是单一生产线,设计梧州项目的时候,老板提出"有无可能设计多条生产线",就是老板的这句话,才有了现在的六合一分流机构(两流一条线)。”测试的当天,公司从中山运输了一条6米长的钢坯到梧州,我说完“开始”二字后,心里七上八下,10秒钟过去,尘埃落定,成功了!尹定红回忆,这个项目花了1个月设计,在这1个月里,几乎每晚都是12点以后睡觉,满脑子都是“六合一分流机构”,做梦也是想这些。2001年进入毅马集团的尹定红先后从事建筑管桩端板、PC钢棒、电工硅钢板材、不锈钢板材四大产业方面的技术工作,见证和参与了毅马集团在国内端板行业的三次技术革命。
毅马集团总工程师杨向东评价尹定红说,他是持续学习成长型人才,对国内外几大机械设计绘图软件每年都会进行更新学习,熟练掌握使用;他是创新型人才,在毅马集团创新设计完成了国内及世界领先的端板专用系列制造加工设备。
海春伟
“汽车医院”里的专家
●海春伟名片:中山市华港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
●“十大工匠”颁奖词:追求速度不是他的目的,直击病灶才是关键所在!听诊引擎顷刻可定,汽修青春始于一个字:诺!海春伟,汽车医生的世界,书写极致人生。
“汽车医生”,是对汽车故障诊断、维修方面专家的美称。在中山,有一位深耕多年的汽车医生海春伟。他1997年研发过国内第一套基于Windows95系统的汽车管理软件,应用广泛,25年来他工作在汽车维修第一线,双手打开过无数汽车的车盖,并进行“问诊、把脉、开方子”。海春伟用专注和坚持诠释了工匠品质。
■练就“望闻问切”修车能力
走进海景路10号的华港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一辆辆汽车整齐地停放着,洁净的车间让人印象深刻。海春伟创办华港公司已有14年之久,这里也是校企合作基地,在海春伟的悉心培育下,一批批学徒和实习生继承匠心技艺,继续在汽车维修行业发光发热。
1995年,21岁的海春伟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发动机专业。科班出身的他,目睹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巨变,意识到汽车将随着中国人生活条件改善而走进千家万户。于是他立志以此为业,至今已有25年。
上世纪90年代,本科毕业的汽车专业人才在中山非常少见,海春伟每走一步都是在探索,当时许多外国汽车引进中国不久,国内的维修资料尚有欠缺,面对一辆出了故障的车子,问题出在哪个部件,海春伟和同事们常常通宵达旦查找英文资料,分析故障原理。每一次修理,海春伟都要探下头去,用手感知,反复尝试,坚持不懈。满脑的维修经验,就在一次次实验中积攒起来。
如今,他已经练成靠眼力、听力进行“精准诊断”的能力,车子一旦发出异响,背后可能有多种“病因”,究竟哪一种,海春伟就像一名老中医,总能“对症下药”,比别人更快、更准确地听出车子的故障根源。
■传帮带亲授工匠心得
曾有人形象地说:“如果中山的汽车医生可以挂号,那么"海大夫"一定是专家号!”
钣喷中心、华港宏基店、华港花苑店,一家家门店在海春伟心血浇灌下成立,一辆辆汽车引擎轰鸣重新驶向马路。多年来海春伟指导过的学徒,如今有相当多人成为中山汽车行业的骨干。他们不会忘记海师傅俯下身子、认真授课的一幕幕场景。新一代的汽车医生,正传承着匠心,冉冉升起。
说起满怀热爱的这份工作,海春伟有不少心得体会。作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讲师,他也不止一次勉励学生们。他说,想成为引领行业的技术能手,就必须拿出持之以恒做一件事的干劲,并且,为了做好这件事,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原理,还需要勤奋的动手能力,在拆装和组合中打磨提升技术。沟通和表达能力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与同行保持交流,碰撞想法,好的做法和精神才能得以传承。
海春伟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传帮带,是齐心协力完成一件事情。
程东允
环卫事业的“守护神”
●程东允名片:中航美丽城乡环卫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
●“十大工匠”颁奖词:高山绿水,物象万千,是他守护一生的美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他执行一生的信念。程东允,坚守环卫事业,心有山川湖海。
为了研发新产品,经常工作到凌晨,夜以继日,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在东区起湾北道56号中航美丽城乡环卫集团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个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团队。在团队成员心目中,团队的“技术核心”是一位20年工作经历的高级工程师程东允。
程东允对公司的影响力,体现在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勤奋的求学精神上。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技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无论工作多么繁忙,20年来程东允每天都要保持学习1.5~2个小时,一摞摞书籍资料堆满了他的办公室。他就像一个勤劳的农人,不断从井中汲取水源,浇灌知识的田地。用一名员工的话说是:“程总是我们学习的标杆,他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学习精神激励着全公司每一个人。”
响应中央号召,实现垃圾智能分类,是程东允重点攻克的技术领域。在公司产品展示厅内,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智能垃圾箱,共同见证了程东允根据用户体验不断更新技术的艰辛历程,如今第四代技术采用强大算法,自动识别垃圾种类,达到90%以上的准确度。
科技服务生活。在生活中,如何方便居民们垃圾投放?一个契机给了程东允启发。
有一位老人家不会用智能手机,无法“扫码”投放垃圾。原来,中航环卫早期开发的智能垃圾箱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积分时,需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验证身份。然而,当手机无电或无信号时就无法扫码了。为此,程东允思索:应果断放弃“二维码”扫码,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简化垃圾投放流程。新技术箱推出后,好评如潮。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的程东允,并没有停下与时俱进的脚步。2020年疫情袭来,一个新情况出现了,在社区,一些居民不愿在垃圾箱前摘下口罩,“人脸识别”技术遇到了新问题。程东允再一次与同事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声纹识别”技术,通过声音来实现注册登记,确保垃圾投放能够“溯源追踪”。
程东允带领团队的每一次技术提升,都旨在解决一个个民生“痛点”。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淡薄怎么办?2019年12月,程东允带领团队研发“垃圾分类宣导系统”,帮助社区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现在只需一个公众号,就能掌握哪些居民未参与垃圾分类,不参与的原因是什么,最终实现精准宣传引导。
在程东允的带领下,中航环卫荣获全国环卫行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示范单位,连续四年被评为广东省自主创新示范企业。
默默耕耘,锲而不舍,是程东允的匠心底色。公司的技术成果国内领先,央视新闻3次报道。公司率先在国内推动垃圾智能分类,科技成果在上海、福州、南昌、长沙等城市推广使用。
吴锦秋
电网配电的“土”专家
●吴锦秋名片: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南朗供电分局配电部主任
●“十大工匠”颁奖词:从一座铁塔开始,点亮万家灯火,严寒酷暑,他从容走过供电之路;一丝不苟,他倾囊传授毕生技术。吴锦秋,无悔做人民的光明使者,静守岁月通明!
1998年,毕业于广东省电力技工学校梅州分校的吴锦秋,被安排在中山供电局沙朗供电公司配电班任职。报到后第二天,尽管是星期六,但他依然直奔现场开始工作。第一次参加现场作业,吴锦秋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是一次低压线路迁改作业,负责把拆下来的旧电线收卷好,这绝对是个体力活,三两下功夫双手便磨出了几个血泡,这样的工作,吴锦秋二十多年如一日。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到南朗供电分局生产计划部经理,吴锦秋一直扎根在第一线,同事们也给他起了个外号:配电“土”专家。
■初出茅庐 底层做起服务农网
沙朗辖区1998年只有一座110kV变电站,四条10kV馈线,配电网架结构简单,供电可靠性极低,沙朗供电公司进行了大范围农网升级改造。由于任务重、班组人员少,配电班不仅负责线路维护、急抢修,还负责农网改造工程施工安装作业,在他印象中根本不存在见习或实习这一说法,跟带班的师傅学了几天脚踏板登杆、杆上站位、系安全带,掌握了基本要领,就开始登杆进行施工安装作业。让吴锦秋印象最深的是龙平支线建设,那时刚好是寒冬,农田耕好地蓄好水,进行放线施工作业,他肩上扛着沉重冰冷的导线,脚底踩着接近膝盖软泥,那种举步维艰冰凉透心的感觉真是终身难忘。
■创新路上 孜孜不倦探索不止
2015年,以吴锦秋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挂牌。依托这一平台他和分局中青年员工加入团队一起出谋划策,开展创新项目。工作室成立以来,共申报入库“开发通用型10kV可插式开关柜带电指示器”等科技项目、职创项目10余项,累计获授权专利30余项,其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实审发明专利15项。撰写发表技术论文4篇,成果“开发通用型10kV可插式开关柜带电指示器”项目成果被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转化推广应用。
2016年,开发“通用型10kV可插式开关柜带电指示器”创新项目。该项目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于2017年通过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成果转化应用,初步统计,该项目每年可为企业直接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30万元。2017年,创新团队针对立项开展了“一种非接触型0.4kV验电器和伸缩杆”研制工作项目的实施,颠覆传统验电器常规作业方法与习惯,使每次停电验电作业节省时间20分钟,该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24万元。
新闻推荐
中山市举行2020年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研讨会,专家建议 用信息化帮学生强身健体
本报讯(记者陈慧见习生陈志瞳)螃蟹横向跑、小企鹅摇摆跑、斜向带球过人……9月23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公开课让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