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型原创话剧《风起》研讨会昨日举行,专家们为作品“把脉开方” 《风起》精彩,还能更出彩
●《风起》很有戏
《风起》剧情主要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当局突然封锁了广东岭南镇顺福客栈,要找出一个肩负着特殊使命的共产党员。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甄别开始了……
剧本作为建党100周年的重点选题被列入2019年度市的重点扶持项目。9月15日晚上,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成功首演之后得到了观众们不俗的评价。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也对《风起》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剧脉络清晰,亮点突出,人物个性鲜明,是一出很“有戏”的话剧。
在研讨会上,该剧编剧、中山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田金刚介绍说,一直以来他对党的历史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党在隐蔽战线上的故事感兴趣。“在2016年我读到了关于我党最早的无线电的文章。在瑞金时期,第一次反围剿,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台,有了共产党人的无线电队。这为红军后来的各项行动和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组装电台的各种配件只有通过各种秘密渠道买进来,这就是我这个剧创作的动机。”
《广东艺术》编辑部副主任黄竞莹表示《风起》编剧很会写戏,而且十分难得的是这出剧体现了对戏剧性的回归,在艺术性与市场性方面做了结合。“《风起》是一出典型的体现"三一律"的话剧,这种剧不好写,但是编剧守住了这一根基,由此展开人物冲突,并且恢复了戏剧娱乐性的传统,让话剧更容易被观众接受,这是很好的地方。”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潘伟行也表示,《风起》的成功首演让他很感动,“在如今娱乐至死的时代,中山还有魄力拿出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话剧这种比较小众的文艺创作,这是艺术工作者的福气。另外这出剧整体来说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可信,诠释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众生相,六个人物代表六个阶层,十分有戏。”
●可以更“有戏”
在肯定该剧的同时,专家们也就如何切实做好该剧后期的打磨提升工作提出了真知灼见。
黄竞莹表示:“整个故事前面的节奏其实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后面的整个节奏和风格上出现了一些波动,前后失衡,在转场的过程当中,人物的行为逻辑需要交代,情节的铺垫,人物的塑造还要再详细一点,草蛇灰线需要再完善,让它形成完整的逻辑线。”
艺术家潘伟行指出,剧中人物的表演可以再含蓄一点,教授要像教授的样子,而老板娘应该是阿庆嫂式的人物,可以风情但不能风尘。剧中的服饰、道具、环境等都应该符合上世纪30年代的特征,不能与时代脱节。“我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我没见过那个时候教授穿白西装的。又比如说小鞋匠在舞台上穿了一双干干净净的白袜子,新的布鞋,这些都要调整的,那个鞋要有个洞,大拇指脚趾头要露出来的,这才符合底层人的装扮。”
中山文化人士郑集思也认为,这部剧首先需要搞清楚定位,到底是要走市场,还是走主旋律,不能两边都想走,否则风格就有点混乱,其次,虽然说六个人物各有特点,但是围绕着隐形主角的情节还需要多一点着墨,目前人物性格逻辑比较飘忽,他行为的翻转比较突然,推进故事的包袱不够多。
该剧的编导田金刚以及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孟开也表示,专家们不仅把了脉,还开了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从舞台表现和调度、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等方面都提出了真知灼见,接下来会在剧目的打磨、提升上不断消化这些意见,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个剧做成中山的原创精品剧目。以更高的质量,更好的艺术面貌代表中山市参加广东省第十四届艺术节,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本报记者 冷启迪
新闻推荐
截至7月底,中山市有150家单位及个人拥有10件以上发明专利 有效发明专利成企业无形竞争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车间。本报记者黎旭升摄在中山翰华锡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根根针头大小的锡线经过自动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