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英文学校乘风破浪的教师群像 新时代教师跳出“三尺讲台”,展现国际化教育新担当
文/记者 范展颢 图/记者 徐璇
从教8年的黎锦康:
协助学生升读海外高校,挑战再大也不怕
教师节感言
做教师的理想始于初中,我曾经是“调皮仔”,全靠一位优秀教师把我引入正途。我要做好传承,全心全意打动每一位学生,培育更多英才。
申报海外高校过程漫长,教师更要专业
国际化教育背景下,协助更多学生升读海外高校是中港英文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近年,一批毕业于海外名校的教师进入该校任教。
黎锦康是新教师群体的一员。做了4年班主任,他因教学和科研成绩优异被委任为国际部A-LEVEL(英国高中课程)考试课程主任,带领团队协助孩子跨越A-LEVEL、SAT等考试,升读海外名校。
“A-LEVEL是考核专业的考试,被大部分的英语授课大学视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黎锦康表示,A-LEVEL的学习内容与中国高考差异甚大,例如,数学课涉及微积分、统计、力学等,内容繁杂。各类考试贯穿于高中三年。
他指出,整个团队要定期研讨作战策略,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闯过节奏紧凑、一环扣一环的高中三年。
“孩子根据理想和学术追求方向选择海外高校,目标日趋理性。教师要竭力协助孩子实现梦想。”黎锦康告诉记者,在中港英文学校就读高中,多数孩子要依次参加IGCSE、雅思、AS-LEVEL、A2-LEVEL等考试。教师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实施“一生一策”的升学辅导,协助孩子挑选合适的专业和学术方向。学校推荐信、学生自述、推荐材料等细节,要一环扣一环地高质量完成。
黎锦康说:“总之,过程和内容跟国内高考有极大的差异。从学校到老师,我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最喜欢跟孩子共进午餐
“我曾是"熊孩子"。”黎锦康回忆说,“初中班主任是非常负责、又讲究教育方法的好教师。每隔几天,他叫我中午去办公室,两人拿着餐盒共进午餐。不讲大道理,听我说心事,感染力很强。”
黎锦康把这个好办法带到了中港英文学校。“我做班主任那几年,每天中午邀请五六个孩子共进午餐,聊聊天,谈心事。一周下来,班里所有孩子都跟我吃过饭了,整个学期,如此循环。”
这位年轻教师表示,让孩子信任你,自己要“放下身段”。师生同心,将激励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从教30年的蒋晓光:
传统文化同样能滋养国际化教育
教师节感言
注重过程,更胜于结果。教师是一门事业,要协助孩子培育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性格,拥有健康的心理,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让历史课深度融入国际学校
“今年,我走上讲台整整30年,为中港英文学校服务了18年。”蒋晓光告诉记者,“此前,我在公立学校教书,孩子构成比较单一。而在国际学校,这是一种从幼稚园、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全新办学体系,孩子们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学校的风格是"中西结合,培育英才",协助孩子掌握双语思维能力,培育国际视野,多元文化和思维在这里碰撞出创新火花。刚来中山的时候,我一度担心作为历史老师的自己,能否融入到讲究创新的国际学校。”
不过,作为资深班主任的蒋晓光很快发现,国际学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协助教师在历史知识、学科素养、班级管理、教书育人之间找到契合点。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能与当下价值观实现诠释和传播,让“博学、诚信、创新、奉献”的校训得到拓展及延伸。
蒋晓光总结说:“用中国传统文化打造班集体,用国学文化滋养孩子的心灵,去年,我们的"鹏翀班"获得中山市特色班级的称号。”
育人: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冷静
“在教书育人方面,面对学生要做到沉稳,面对困难更要冷静。”蒋晓光表示,“孩子来自全球各地,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地域特征,让教育工作难度变大,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地调和上述差异。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的宗旨,则是不变的。”
蒋晓光曾遇到一位“熊孩子”。这位初中男生从外校转学而来,情绪容易突然爆发,自理能力相对较弱。蒋晓光调查得知,男生的父亲处事“简单粗暴”,母亲则“负责”溺爱,导致家庭教育出现割裂问题,孩子养成了遇事“无所谓”、做错事“别人拿我没辙”的态度。
“我提醒自己要冷静。”蒋晓光表示,首先要多关注孩子,多听他说什么;此刻讲道理,孩子的耳朵是关闭的。紧接着,让孩子稳定情绪,引导他表达观点和想法。最后是解决问题,指引孩子向正路转变。
从教20年的陶文红:
钻研幼小衔接,付出爱心和耐心
教师节感言
与低年段孩子打成一片,让我越活越年轻。孩子的天真烂漫打动了我,我更要把爱传递给每一位孩子。
幼小衔接,责任重大
“在中港任教,会遇到中文零基础的国外孩子。”陶文红回忆说,“除了讲英文,教师更要擅用肢体语言,引导孩子融入班集体。此外,孩子们身处多元化、国际化的班级,对成长而言积累了有趣的经验。”
从教20年的陶文红,2010年进入中港英文学校小学部任教。身材娇小、文静淡定的她一直担任一二年级的班主任,是学校的知名“孩子王”。
“从幼儿园的宽松环境,进入要遵守规矩、自由度相对不再"天马行空"的小学,孩子肯定不习惯。”陶文红表示,再小的细节,每天坚持做。“幼小衔接”的关键是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通过细致入微的指引,协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小学生。
“既要规范要求,又要耐心等待。”她表示,教师要加强安全感方面的关怀。每天,陶文红不厌其烦地跟孩子们聊早餐、谈午饭、讲故事、做游戏;看似“无关紧要”,却让安全感一点一滴地灌输到孩子身上。
做“孩子王”不妨“啰嗦”
陶文红坦言,面对孩子,她的做事风格是“啰嗦”。这位2013年、2018年曾获评“中山市优秀教师”的“孩子王”,工余时间还参加学术研究,其发表的《指导低年级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实践与探究》课题,为全市同行提供了经验参考。
遇到“熊孩子”,陶文红变得更“啰嗦”。她回忆说,前几年,一位男生从外地转校至自己任教的二年级。男生的特点是我行我素,行为习惯“完全不按章法出手”。
“关键要让男生与班主任之间、与同学们之间建立信任关系。”陶文红表示,面对该男生,她变得更加“苦口婆心”。遇到行为问题,不能立即批评;课后找到该男生,让他复述事情的经过;然后,教师多做换位思考,建议孩子可以这样处理。
一个学期后,男生与班集体的互动不断加强。陶文红不断引导孩子们寻找该男生的闪光点,让男生得到关注、关爱、认同和安全感。
新闻推荐
花一周时间记住108个藏区学生姓名 中山支教甘孜女教师石峥遭遇气候关、语言关、教学关,但她一路“闯关”
本报讯(记者黄启艳)今年的教师节对于龙山中学英语老师石峥来说,非常特别。作为广东援甘孜州第二批支教教师中的一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