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养殖户大胆引进新品种台湾泥鳅,从“吆喝”卖苗到客户主动上门买苗,目前已有400多名固定客户 鱼塘中“养出”小康生活
32岁入行,从种植业“转战”养殖业,大胆引进新品种台湾泥鳅,10多年来张明海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将自己期待的幸福小康生活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文/图 见习记者 陈雪琴
蔬果市场遇冷“转战”养殖业
一排排半人高的白色大桶有序摆放在养殖基地中,近日记者来到张明海的台湾泥鳅养殖基时,他正猫着腰在大桶边查看鱼苗。见记者到来,他端起大碗,舀起黄澄澄水体自豪地对记者说,“这就是台湾泥鳅的水花苗,刚刚孵化出来4天,别看它们个头才0.5厘米,可它们能长到半斤重呢,是普通泥鳅重量的6倍。”
没有养殖台湾泥鳅之前,张明海当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做过果蔬种植、贩卖生意。2008年,包菜市场价格一路走高,导致次年许多农户大规模种植,张明海承包种植的几十亩包菜,最终不得不低价卖出,亏了一大笔钱。
“养殖台湾泥鳅并不是心血来潮,农作物受台风、虫害等因素影响大,收成不稳定,加上种植包菜亏本,成了我养殖台湾泥鳅的直接导火索。”张明海说,好友在台湾旅游时,当地渔业科研所正在推广台湾泥鳅,一条条半斤重的泥鳅直接让朋友傻了眼。后来两人经过多方打探,发现大陆好多地方都有消费泥鳅的习惯,但产量却不大,主要以本地泥鳅为主。“我觉得这是个商机,也是个"翻身"的机会。”张明海说,第二年他就开始着手养殖台湾泥鳅的事情。
为开拓市场,每天在群里吆喝卖泥鳅
“泥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我们的台湾泥鳅养殖周期短,能长到半斤重,养殖管理简单,运输损耗率极低,养殖出来不愁卖。” 2010年微信还未普及,大多数人的聊天工具还是QQ,张明海翻出当年在QQ空间卖泥鳅的广告。
“个头这么大,是转基因吧?这是太空泥鳅吧!”一开始,养殖户对台湾泥鳅缺乏信心,甚至觉得张明海是骗子,即使他拿着检测证书一一解释,仍鲜有人相信。张明海说,当时本地泥鳅的市场价格每斤20多元,而台湾泥鳅能卖到50多元每斤,且本地泥鳅一年时间只能长到40多克,而同样的时间台湾泥鳅能长到半斤重。
“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抖音,只能通过QQ联系客户。”张明海说,即使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在QQ空间吆喝卖泥鳅,前来洽谈合作的客户仍然不多,于是张明海决定聘请厨师现场烹煮,把泥鳅做成红烧、麻辣、清蒸、三鲜等味道,他则带头试吃。几场活动下来,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但还是没有达到张明海的预期,随后他又在三角、港口、阜沙、民众等水产养殖大镇,挑选意向养殖户,为每人免费提供50万尾泥鳅鱼苗让其试养,他则提供技术指导。“那个时候,十几个大群,我每天在群中与他们交流、讨论养殖经验,有时候大半夜都不能休息。”回想起艰辛的推广之路,张明海摇了摇头。
“吆喝”卖苗到客户主动上门买苗
经过吆喝贩卖苗、现场试吃、试养等各种途径推广后,主动上门找张明海洽谈买苗的客户越来越多,他的客户也从最初的几人增加到了400多人,不仅打开了珠三角市场,还把生意做到了湖南、湖北、江西、甘肃、齐齐哈尔等城市。
“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一年差不多赚了300多万。”张明海说,2014年他从台湾泥鳅身上赚到了第一桶金,一年时间赚回了前期3年投入的所有成本40多万。他表示,自从养殖了台湾泥鳅,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作为一名上班族时,每天只能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除了日常开销外,几乎没有多余的钱用来旅游,现在开着小轿车、住着新楼房,以往只能在家干农活的父母,也能让他们经常跟团旅游了。”
随着市场行情一路走高,养殖台湾泥鳅人越来越多,整个中山养殖台湾泥鳅的种苗场,也从最初几家发展到近40家。养殖台湾泥鳅带来经济利好的同时,也给张明海带来了一丝担忧。“台湾泥鳅的市场已经饱和甚至过剩了。”张明海说,市场过剩品质不高的种苗场必定会被淘汰,他就把重心放在培育优品上,因靠质量取胜,张明海已经连续两次获得中山市市级水产良种场称号。
新闻推荐
农牧区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呈现新气象 多方协作 筑起高原幸福民生路
西藏工布江达县唐丁村新貌。近年来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中山工作组投入4500万元,完成了该县12条村庄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