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进步便是最好的礼物 两位特教老师细心呵护残疾儿童

中山日报 2020-09-11 07:12

叶馨(左)和陈玲“我看了很感动、也很欣慰。今天我把两位老师也请到了现场,建议大家用掌声向她们表示敬意!”9月9日,在中山召开庆祝第36个教师节座谈会上,市委书记赖泽华介绍了两位老师,分别是陈玲老师和叶馨老师。她们对特殊孩子细心呵护的事迹,被一名家长写入万字感谢信并邮寄给了赖泽华,让他既感动又欣慰。

9月10日教师节当日下午,在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举办的教师节庆祝活动上,陈玲、叶馨二位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及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历与感悟。

文/本报记者 陈伟祺图/本报记者 王云

叶馨:从内心深处接纳孩子的特别

“从不会说一个字,到如今已经可以通过单字表达;从不会接受指令,到如今能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意思;从学习专注力不够到现在可以坐下来上课;从身体平衡力不足,到可以自己穿衣、吃饭……”这是万字感谢信的部分内容,其中凝聚了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智障组组长叶馨的努力。

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里的孩子,有孤独症、有脑瘫的、有智障、有听障,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 这就要求每位老师,要从内心深处接纳、真心了解这群孩子,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我们的孩子虽然有些精神发育迟缓、有些理解能力有限,但跟所有人一样,对爱、对关怀是有强烈感知力的。”叶馨就是通过平日里细心观察记录,留意到感谢信里提到的孩子佑佑(化名)特别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她便以此为突破口,成功打破了孩子对社交的畏惧心理,开启了长达3年的康复训练之路。

拿起勺子、举起杯子、走一步路……一个简单的动作,对普通孩子来说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但对于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里的孩子而言,需要长年累月的重复,才能贯通。“因为每个孩子大脑受损程度、障碍类别等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孩子看得见的进步真的微乎其微。” 即便如此,叶馨也不轻言放弃,反而投入更多的爱心、耐心、恒心,哪怕孩子进步很微小,她也看成是好的礼物。

叶馨给自己的定位除了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家庭的引路人。“老师只是孩子每个阶段的专业指导,家长才是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帮助他们掌握引导教育孩子的知识技能。”先了解孩子的情况、需求、困难,再引导家长掌握康复护理技巧,唯有通过老师们更多的沟通、培训指导,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居家康复的教育模式中,帮助孩子不断进步,早日融入社会。

谈及自己的职业,叶馨说,教师这个职业是要坚持一生的事业,因为她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好好地照顾自己,都能被社会接纳、包容,所以肩上要扛起的责任就是为这群特殊孩子开创更美好未来。

陈玲:需要更大的耐心去打开特殊孩子的心扉

“对于普通老师而言,他们的成就感可能来自于"桃李满天下",而我们的幸福来源于一些孩子细小的改变,譬如一个笑容、自己独立行走或者是能自己吃一顿饭,对我们来说都是无比的欣慰和快乐。”

今天是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教研部副部长陈玲第9个教师节,令她最感动的是,早上一睁开眼,手机就看到了两个毕业生家长的教师节祝福。陈玲口中的两位毕业生都是脑瘫儿童,其中一位叫婷婷,刚入学的时候运动、表达能力均有障碍,连坐都坐不稳。但在康复训练帮助下,一年一个新变化,从勉强走几步、说些简单的词语,如今已经能独立步行很长距离了,而且能说上完整的句子。

“在即将毕业时,我们有去帮她联系学校融合,希望她能去接受普通环境下的教育。”陈玲记忆中的婷婷,认知能力不错,只是身体功能偏弱,但她妈妈担心孩子去到普通学校会被人歧视,犹豫不决,想转去特校。得知这一情况后,陈玲和老师们一再跟家长沟通才达成共识。婷婷目前在板芙一家小学读书,很好地融入了班集体。有一次陈玲收到了婷婷和同学的合照,里面笑容最灿烂的是她。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通过慢慢接触,陈玲发现这些学生其实和普通孩子一样,只是他们不会表达自己,需要你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打开他们的心扉。

新闻推荐

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经中山港顺利出口

中山港海关指导企业办理出口报关手续。施宽摄9月4日,5.5万份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从中山港国际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