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照顾邻居母子6年 刘少欢退休后投身志愿服务18年,做起好事来会忘了自己已经年到古稀
文/图 本报记者 徐钧钻 见习生 陆倩柔
6年如一日照顾邻居母子
被志愿者朋友称为“欢姨”的刘少欢是社区里的“志愿明星”。她的暖心事迹要从6年前说起。2014年年底,得知住在同栋7楼、将近80岁的黄婆婆年纪老迈,身体在短短一年内大不如前,黄婆婆的儿子患有精神残疾同时有心脏病、脑血栓,生活难以自理。欢姨二话不说,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母子的责任。
刘少欢回忆说,黄婆婆家当时的日子过得清苦,其女儿早年外嫁,照顾不到娘家。为了帮他们节省买菜钱,欢姨每天清晨六点起床,坐4站公交车到较为平价的民族东市场买菜。加上自己家中本来就有五口人,欢姨每天都要提十几斤的菜回家。
除了买菜,欢姨还隔天上门看望,有时候没时间上门,也定会打电话给黄婆婆。“一听到她的声音,我就放心了。”一个夏天的午后,黄婆婆急匆匆地打来电话,说儿子阿华突然直不起腰,欢姨立马上楼查看情况。“下午2点,我和黄婆婆家中的保洁员(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两个人架着阿华出门看医生,200米的路我们三人走了40分钟,急呀,也顾不上自己也是一名7旬的老人。”欢姨告诉记者,阿华腰椎疾病期间,照料母子起居的担子更重了。不幸的消息最后还是传来,半年前,黄婆婆的儿子不幸去世。欢姨感慨不已,她整整照顾这对邻居母子6年。
56天风雨无阻坚守在“疫线”
“欢姨,又去帮忙啦!”这是欢姨在社区里最常听到的招呼声。人居环境整治、消防安全检查、关爱老人、贫困家庭送温暖……自2002年从中山温泉退休后,18年间欢姨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数不胜数。
疫情期间,社区组织防疫志愿队,欢姨第一个报名参加。56天风雨无阻坚守在前线,为社区群众筑起了一道道“安全屏障”。“一开始不配合的、骂我们的、甚至是冲卡的人都有,这些情况太多了。”欢姨笑着说,尤其是附近的商家,认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令他们流失客源。“但我们没有放弃,第一天不配合,我们第二天继续,用行动说话。”慢慢的大家也开始理解欢姨的工作,不少商家还送来水果、饮料,3月27日撤岗当天,十几个商家还特意前来送行。
家人受其影响也热心公益
“只要社区需要,我随叫随到!”为了及时接收社区的通知,原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欢姨今年还专门向孙子学习如何使用微信,“发信息、发图片、加好友全部都得学,经常今天学明天忘,我就让孙子在旁边盯着我哪步做错了,我拿笔记下来,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学会。”如今欢姨用起智能手机来已经十分熟手了。
“这么多年的志愿经历教会我换位思考,看似是我在帮别人,其实我也得到了很多帮助。”欢姨告诉记者,如今插花、做手工、包粽子,她样样拿手,还考取了急救员证书,而这些都是在一次次的志愿活动中学到的。
在欢姨的影响下,儿子和女儿每年都会捐血,孙子在寒暑假也会和欢姨一起在社区做小志愿者。在保险公司工作的儿子还与领导商议,由公司主动为东区近2500名防疫志愿者免费提供一份防疫保险保障,保费总计达10000元。
新闻推荐
拓展高校美育服务社会的空间 “高校美育服务社会的路径及实施 以‘我舞我美中国舞’为例”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李鑫夏升权)9月8日,“高校美育服务社会的路径及实施——以"我舞我美中国舞"为例”研讨会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