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笔三尺讲台 他们坚守一生
统筹
本报记者 张房耿
文字
本报记者 张房耿
见习记者 陈家浩 王蔚然
见习生 陈志瞳
通讯员 康雪涛 谢艺波
图片
本报记者 黎旭升
见习记者 陈晨
(部分受访者提供)
“学生偶像”翟梅艳:亦师亦友关系特“铁”
9月9日,教师节前夕。香晖园小学六(6)班的班主任翟梅艳收到了一叠厚厚的“奖状”。这几十张手工绘制的奖状出自她班上学生之手,“授予老师风趣幽默奖”“您是爱的耕耘者,美的传播者”“深受学生们喜爱”……在班上,翟梅艳与学生的关系特别“铁”,学生可以亲切地喊她“老翟”。
六(6)班的每一位学生书包里,有一份最为重要的小本子,上面积攒了十几张到几十张不等的“免抄卡”“好人卡”“清零卡”。“每当我们完成班务,就有机会去抽奖,这是大家最紧张也是最开心的时刻。”11岁的沈若曦说。
原来,为了实现趣味教学,翟梅艳别出心裁设计了这一套卡片。每当学生犯错,比如作业不合格、值日不负责时,会面临罚抄词语的苦果,而手持“免抄卡”的学生就可以免罚一次。抽到“好人卡”的学生可以慷慨解囊,帮助“无卡人士”化险为夷。在这场“游戏”中,学生会明白一些简单道理,如犯了错要去弥补,以及朋友很重要。
放学铃响后,翟梅艳会褪去严肃的一面,在生活中给予学生关心。9月8日一场大雨,不少学生淋湿了鞋袜。翟梅艳从别处借来了吹风筒,帮学生吹干鞋袜。香晖园小学开设了游泳课,去年,班上拿了学校游泳比赛第二名,翟梅艳课后带获奖队员们吃了一顿肯德基。足球比赛获佳绩,翟梅艳就在儿童节那天给每人发了一桶方便面。疫情期间,有的学生居家期间沉迷“王者荣耀”,翟梅艳并不是横加阻拦,而是注册了游戏账号,并加学生为好友一起玩,并提醒:玩完这一局就放下手机。这些细微的日常关怀,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
自从2018年从火炬开发区第二小学调到香晖园小学任教语文以来,翟梅艳就凭借有耐心、有亲和力的沟通,以及亦师亦友的教育方式,“俘获”了全班学生的心,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老翟”。“我家孩子不听妈妈话,只听翟老师的话。”“在孩子心目中,翟老师的魅力已经超过了孩子他爸!”对于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翟梅艳说,这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翟梅艳认为,现在的社会丰富多变,孩子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老师也应当与时俱进,了解学生所玩、所见、所想,与他们打成一片。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理解他们的情绪,在学业紧张时替他们分忧,在取得佳绩时为他们喝彩,才能真正与他们交心交友。
从2000年从业至今,翟梅艳已经在岗位上坚守了20年。因为亦师亦友的教育方式,再调皮的“熊孩子”到了翟梅艳的班里,都会日渐懂事。“在这三尺讲台上,下面是一双双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眼睛,能看到孩子们成长,帮助他们蜕变,这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翟梅艳是三角镇人,她的叔叔、伯伯是多年老教师,翟梅艳的姐姐也在三角镇中心小学任教,弟弟同在火炬开发区香晖园小学任教。沐浴书香,育人为业,让她从小对这份职业有一份特别的热爱,并为之奉献一生。
乡村教师何珊玲:坚守讲台36载,育得遍地桃李芬芳
从1984年正式加入人民教师这一队伍,民众镇浪网中学的何珊玲在三尺讲台上已度过了整整36年。36年前从新疆来到中山,并从此在中山扎下了根;在异乡坚守讲台数十载,何珊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何珊玲回忆,在家乡新疆工作没多久,她就调动到浪网中学就职。或许是水土不服,有一次在课堂上突然晕倒,只好在家休养。一群意料之外的客人登门拜访。何珊玲回忆说,从孩子那里得知老师卧病在床的消息,家长们自发煲了美味的鸡汤,送到她的门前。
“那时候我刚来到民众没多久,听不懂家长们说粤语,他们也并不通晓普通话。虽然双方无法通过语言交流,但家长们淳朴的笑容、热情的举动,对她而言已胜过千言万语。”从此,何珊玲立志坚守在乡村学校讲台,一站就是36年。
“这位老师也是我的学生之一,如今已经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了。”介绍着办公室中的另一位教师,何珊玲自豪地说。从一个人做班主任,到率领一群年轻人做班主任,她扎根“何珊玲名班主任”工作室,从不吝于与“后浪”分享自己丰富的经验。
何珊玲说,与科任教师相比,班主任需要承担更多打造良好班风、为学生做好长远规划的责任,也因此会有更多的困惑。“家长不配合家访工作是年轻班主任们常常会碰见的难题,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何珊玲表示,年纪尚小的孩子往往关注表象,难以理解老师的苦心,因此容易将错误的信息告知家长。
何珊玲建议年轻班主任们先和学生在学校达成共识,让他们对自己的做法产生认同感。“如果是教师犯了错,也要勇于向孩子承认。”何珊玲笑言,年轻的班主任们不容易向学生低头认错,但放下架子、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更好地完成班主任的工作、担起重任。
尽管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何珊玲依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每日工作中,“我是喝着浪网的水、吃着浪网人民培育的粮食成长起来的,我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更长一些,驻足于浪网这片热土,与孩子们共同进步。”何珊玲说。
78岁退休教师林达强:书法育人,10年辅导1200余学生
在大涌,有这样一位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师,不仅耗费14余年时间协助镇政府撰写《大涌镇志》,更是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大涌镇校外教育辅导站进行书法教学,除此之外,他还每年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尊敬长辈等爱国主义教育,帮助新时代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9月9日上午10点,在大涌镇镇政府,记者见到了78岁的退休老教师林达强。他肩背黑色公文包,手拿一叠A4纸,身材消瘦却十分精神。2002年9月,林达强从卓山中学教导主任岗位退休,退休后就开始参与《大涌镇志》的撰写工作。
2010年,已是68岁的林达强担任大涌镇关工委委员兼镇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站长,与辅导站的同事一道,坚持每年利用周六时间,为思想、学习、生活有困难的“三困生”开办思想道德、语数英、书法等辅导班。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在林达强的书法教学中,特别要求学生领会的就是“人”字的写法。“人字,一撇一捺,昂首挺胸,顶天立地,我也希望学生们在学习书法中感悟,端端正正地做个好人。”
大涌镇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位于大涌镇党群服务中心,林达强的家却在西区,这10余年里,林达强骑着摩托车,赶1个多小时的路来回奔波。每次上完课后,他总是等到最后一个孩子被家长接走后,才安心收拾教材回家。
作为辅导站站长,林达强还组织“中国梦 他的梦”、手工制作比赛、歌唱表演等活动,并免费组织学生到广东省古村落安堂社区参观古街道、安堂文武馆、民俗文化馆等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收获爱国主义教育。
10年间,林达强共开展辅导班20期,辅导学生1200余人次。“虽然已经退休十余年,但以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我一辈子的责任。”林达强已年近八旬,他说,只要自己身体状况允许,就会继续坚持下去,尽心尽力辅导青少年。
新闻推荐
因省道S364南三公路(三角至黄圃段)改建工程镇区段施工需要,中山市交通项目建设有限公司计划于2020年9月13日至2021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