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文明中山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你走到市青少宫的停车场入口,曾经“排长龙”“打死结”的停车难题,现在志愿者的指引下变得井然有序;来到交通站场,不懂得电子购票、不知道换乘哪一路公交、不知道候车室往那儿走时,挥一挥手,志愿者会帮你解决眼前的烦恼;发现村居附近有环境卫生黑点,只需拿起手机拍下“证据”上传志愿中山平台,志愿者和相关职能部门会提供“订单式”反馈……文明的定义很大,落点却可以很小,如今的中山,77万多名的志愿者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用一桩桩身边好事,为市民排忧解难,为这座文明城市绘就幸福的底色。
时间的齿轮倒回到1988年2月,伟人故里中山市领风气之先,在改革开放富起来后,很快就考虑到社会弱势群体生活问题,举办了首届“敬老万人行”为孤寡老人筹款。正是这次活动,中山“孕育”了早期的志愿者。33载的发展,从一开始萌芽于青年群体和干部职工的首批志愿者,中山志愿服务事业一往无前,如今党员志愿者、老龄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交通便民志愿者、民政志愿者和助残志愿者等群体如雨后春笋,在中山的不同镇区、不同职业茁壮成长。他们瞄准了市民身边的“小烦恼”、城市某些方面的“不够文明”,并对之开战!
志愿服务是幸福的,当近日助残志愿者洪建明再次来到石岐区的梁叔家中,又被感动得眼眶湿润,梁叔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脚行动不便,他的爱人近期也患上慢性肠胃炎,两夫妻长期服药。阿明说,表面是他带着慰问物资来访贫问苦,事实上,每次梁叔乐观坚强面对生活的态度,总是激励着他前进。民政志愿者阿枢也常常利用周末节假日,走进南区祈安苑内,为困难群体圆微心愿。他说,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是民政工作的应有之义,利用假日开展志愿服务还可以让他们更了解目前兜底政策是否“接地气”“兜得牢”,心里既踏实也快乐。
志愿服务是可以持之以恒、永不言倦的,三乡镇志愿者钟庄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到三乡主要路口从事公共文明引导服务,每天服务超过5个小时,从而成为中山市首位超星级志愿者,总服务时数已达8754小时;小榄镇宝丰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沈谨作为一名“双职工家庭”的母亲,经常挤出周末、晚上时间从事志愿服务,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志愿服务时数超过1200小时!当记者问他们为什么如此坚持?他们总是说,志愿服务让他们对中山有荣誉感和归属感,服务他人会“上瘾”。这样的志愿者还有“正能量传递者”陈志文、“剪纸文化传承者”梁杰康、“中山首位农民工志愿者”刘天明、助学志愿者李焕贤等等,不胜枚举。
志愿服务可以随心出发、不以善小而不为。如近日在媒体中广泛传播,撑伞护送老人进站被全城搜索的市交通运输局便民志愿者张艺;看到市民在路上晕倒,随即搀扶并拨打120应急救护的大信社区文明交通岗志愿者林艳彩;在城轨中山北站协助老人寻找坐过站的未成年亲人的石岐区志愿者等,他们挺身出手相助的凡人善举,持续地感动着许多人。
文明城市人人创建,文明成果人人共享。当我们再看到校门口、医院门口交通井然有序,当我们发现城中村、农贸市场卫生黑点逐个消除,当我们得悉社区的老弱病残都能得到定期的帮扶和慰问,当我们走在公园绿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不要忘记那些默默在背后不具姓名、为我们付出过辛勤汗水的中山志愿者,也不要忘记,其实我们也能成为一名中山志愿者!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生活点滴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志愿服务在中山蔚然成风,真正成为每个中山人的生活方式。本报记者 徐钧钻
新闻推荐
中山市妇联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关注妇女儿童需求,努力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 培育6000户家庭涵养好家风 每年送5000场家教课到基层
8月18日,市妇联、市文明办、市卫健局联合举办“传承好家风共创文明城”2020年中山市“最美家庭”揭晓会。(资料图片)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