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各奖项出炉 《李尔王与1979》斩获评委会大奖

中山日报 2020-09-05 07:22

长篇小说《李尔王与1979》在《作家》杂志上连载。由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国侨联主管)、广东省侨联和中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尘埃落定,此次评奖共收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荷兰、瑞士、奥地利、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16个国家和地区的应征作品110余部。经对符合参评条件的73部作品进行初评和终审,评出入围奖5部,优秀奖3部,大奖1部,让我们跟随它们的简介一窥获奖作品风貌。

整理/冷启迪

大奖作品

薛忆沩的

《李尔王与1979》

●薛忆沩:文学硕士、语言学博士。出版《空巢》等六部长篇小说、《流动的房间》等六部中短篇小说集和《文学的祖国》等六部文学随笔集。《遗弃》《空巢》曾获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奖、2013年-2015年连续三届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瑞典、蒙古和保加利亚等多国文字,短篇小说集《深圳人》获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多元文化奖。

●作品简介:1979年,长期遭受不公待遇的“父亲”(小说主人公)获得了彻底的平反,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他百感交集地重温自己经历坎坷的一生,对人性和历史进行了充满哲理的思考,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在戏剧与现实之间流连和穿梭,完成了生命历程上最灿烂的升华。这既是一部改革开放的颂歌,也是一部向文学是“人学”这一崇高文学标准致敬的作品。

●颁奖词:薛忆沩的写作节制简朴,语言优雅精致,表达准确而深沉。在长篇小说《李尔王与1979》中,薛忆沩转换了声调,他用具有颗粒感的语言来书写宽阔的历史,试图从时代的裂缝中寻找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在这部转型之作中,他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到历史背景中,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命运感,显示出作家的宽广格局与精神深度。

作品点评:30年之后,薛忆沩为读者贡献了《李尔王与1979》。这是中文小说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真正现代主义小说……小说人物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不时穿往来回,历史的现场与当下的处境时常变换,读来淋漓酣畅,文字如行云流水。薛忆沩将笔下的人物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作深度镶嵌,使故事的讲述传递出多层微妙的意味。薛忆沩通过他的作品尝试了从来没有中文作家做过的先锋实验:镶嵌修辞的灵感来自乔伊斯,具体对象则是《李尔王》。在一部小说里,与英语文学中最令人震撼的两位大作家联系在一起,既是对莎士比亚的致敬,也是对乔伊斯的致敬。

薛忆沩通过《李尔王与1979》将汉语现代主义文学修辞的复杂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让汉语文学的镶嵌式修辞可比肩英语文学,这是他对汉语文学的最新贡献。

——林岗(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

优秀奖作品

张惠雯的《在南方》、亦夫的《无花果落地的声响》、谢炯的《黑色赋》

●张惠雯:1978年生,祖籍河南。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现居美国波士顿。出版短篇小说集《水晶孩童》《两次相遇》《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在南方》,散文集《惘然少年时》。 先后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新人奖”“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奖”“储吉旺文学奖”大奖,两次获“新加坡国家金笔奖”中文小说首奖。

●作品简介:《在南方》收录了张惠雯的11个短篇。小说以休斯敦等美国南方城市为背景,书写了中国移民的生活与心路历程,连缀成了美国华人移民的南方生活画卷,与其荒凉、广袤的地理背景相契合,散发出哀歌般的空阔、寥落而孤独的气质。

●颁奖词:张惠雯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海外华文作家,她对情绪的精准把握和对场景的精确书写让人过目难忘。几近完美的小说技术,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教科书般的示范意义,也让她成为令人尊敬的小说家。《在南方》收录了11个具有美国南方生活背景的短篇小说,展现了移民生活的多个侧面,是一部开放的、具有国际意识的作品。

作品点评: 张惠雯早期写过不少具有抽象荒诞色彩的作品,近几年的作品则开始写日常生活的故事。但她并不是从先锋的姿态退回到了现实主义的写法,而是开始在貌似平实的故事中,更巧妙地运用象征、隐喻等现代主义的方法,去掲示人类的心灵所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问题。——陈河(作家)

●亦夫: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迄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十余部及散文集、译著多部,代表作为“原欲三部曲”《土街》《媾疫》及《一树谎花》。

●作品简介:旅日作家罗文辉是小说的主人公,在其岳母井上惠子的葬礼上,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心扉,讲述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秘密,也讲述跨国婚姻扭曲下一言难尽的乡愁。北京和东京,都有他的家,但流浪的灵魂无所皈依。

●颁奖词:亦夫的语言华美如诗,情绪敏感入微,他将日本文学中最为精髓的部分融入到汉语之中,这让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独一无二的美感,让这个凄美的故事变得柔和,伦理的禁忌与身体的乡愁也获得了合理的证词。《无花果落地的声响》在看似传统的叙述中,小心呵护着个体的秘密与情感,从而拥有了高贵的气质。

作品点评:该书是一部精美的作品,像景德镇的瓷器一样精美,每一个句子都写得极为用心,叙述舒缓而低沉,含着感伤而甜蜜的意味,使人陶醉。此书标志着作家亦夫写作的巨变和成熟。——李建军(文学评论家)

●谢炯:诗人、诗歌翻译家,出生在上海。出版有诗集《半世纪的旅途》《幸福是,突然找回这样一些东西》《黑色赋》、随笔《蓦然回首》《随风而行》和英文翻译集《十三片叶子:中国当代优秀诗人选集》《墙上的诗:保罗·奥斯特自选集》多部。2017年获首届德清莫干山国际诗歌节银奖。

●作品简介:诗人谢炯所言的是我们当下的具体生活,是城市文明,是都市的现代化,她的呈现不是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而是发现所有生活之处的诗意。

●颁奖词:谢炯的诗取材丰富,成功将游子的乡愁、女性的情爱、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丰富而独特的个人体验融为一体。她的诗歌中既有传统诗歌的和美精神,同时也兼备现代诗歌的抽象意识。诗集《黑色赋》集中体现了诗人多方面的思考,她诗歌中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有效地实现了对当下生活的关照,及物入心。

作品点评:谢炯的诗真率动人,又兼具思想的锋芒。她的诗看似率性而作,但又往往出自经验的历练,并以独到的视角和语言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没有辜负她的岁月和才华,源源不绝地从她的人生旅途中迸溅出诗的火花。

——王家新(著名诗人翻译家)

入围奖

范迁的《锦瑟》、李凤群的《大野》、黑孩的《惠比寿花园广场》、

西贝的《静守百年》、周洁茹的《在香港》

●范迁:上海人,旧金山艺术学院美术硕士,画家、小说家。出版长篇小说《错敲天堂门》《古玩街》《桃子》《丁托雷托庄园》《白房子 蓝瓶子》及中短篇小说集《旧金山之吻》等,《锦瑟》入选中国小说协会2017长篇小说排行榜及《收获》杂志排行榜。

●作品简介:小说叙述了大时代里一个文弱书生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主人公在世事中随波逐流、沉浮一生的命运,并以此切入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颁奖词:范迁具有优异的艺术直觉,他的小说极具画面感和空间感,显示了他娴熟的技术控制能力。《锦瑟》有着隐约的明清小品传统,文笔生动简练,对方言的点缀使用,让这部小说气息纯正,神韵生动。作者塑造的无名知识分子,正由于无名,构成了历史的大多数,这是一部反思与致敬之书。

作品点评:在先后两次深度阅读范迁《锦瑟》的过程中,我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与苏联时期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名作《日瓦戈医生》联系起来,如果说《日瓦戈医生》凝视表现着日瓦戈医生这样的知识分子与苏维埃革命前后苏联凌乱政局之间的复杂性关联,那么,范迁的《锦瑟》所真切谛视着的,便是男主人公“他”这样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一个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之间的种种纠葛。

——王春林(作家)

●李凤群:女,安徽无为人,现居波士顿。著有长篇小说《大江边》《大野》《颤抖》《背道而驰》《良霞》。曾获第三、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安徽省首届鲁彦周文学奖、2013年度青年作家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提名奖、《人民文学》2018年度长篇小说奖。

●作品简介:《大野》将笔触集中于两个城镇出身、出生于改革开放时代的年轻女性,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今宝和在桃辗转并行的人生际遇。她们以迥然的方式对抗既定生活,缺少爱但又渴望爱、追求爱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

●颁奖词:李凤群传奇的人生阅历让她拥有独到的生命视角,她的小说朴素沉郁,宛如大河宽广平缓。《大野》着墨于同代人,她关注着一代人的精神境遇,在灵魂与肉身之间,它们如何彼此审视,又如何获得和解,这是一对难以解释的镜像关系。这部小说时刻提醒读者,风景中没有过客,此刻即是意义。

作品点评:《大野》的情感是近年来少见的丰盈,我们的叙述似乎平滑顺畅,经验老到,但情感的深度介入却越来越罕见,越来越稀薄。在阅读《大野》的过程中,我竟有种沧桑之感,久违之感,它对我或多或少有着某种的“唤醒”。李凤群的《大野》是有情绪的,这情绪时时会溢出文字,也时时会有情感的涡流出现,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和她一起面对。可以说,《大野》中最为突显的便是它的情感和对情感的保有,它浓烈得像酒,醇厚而不乏锋利。“在阅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胸口受到了重重的一击,我知道那是诗的;我感觉自己的天灵盖被猛然地掀开了,我知道那是诗的”诗人狄金森的这段话曾深深地影响过我,而在阅读《大野》的过程中,这段话多次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李浩(作家)

●黑孩:又名田中秋子。曾任《青年文摘》《青年文学》编辑。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定居日本。在《收获》《花城》《北京文学》《上海文学》等发表作品,先后出版《傻马驹》《女人最后的华丽》《故乡在路上》《樱花情人》《惠比寿花园广场》等。

●作品简介:东京惠比寿花园广场是秋子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在飞机上认识的朝鲜族人韩子煊意外闯进了她的生活,两个人格都欠缺、懦弱的人,从相互接近缠绵到最后相互憎恨。秋子在下定决心搬离惠比寿后,把自己的梦想也连根拔起,继而拥有了崭新的人生。

●颁奖词:黑孩文笔生动细腻,对细节的迷恋让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在故事的缓慢流动中,意义得以呈现。《惠比寿花园广场》通过跨国恋这个常见主题,隐秘地表现了文化冲突,隐忍与决绝之中依然保留了最大善意。猫和人的故事,离别与相依,这不仅是选择,更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反省。

作品点评:黑孩很早就加入了女性畅销书作家的行列,《秋下一心愁》就是此路数的作品。随着写作的成熟,黑孩在小说里思索的东西越来越多,在《惠比寿花国广场》中,除了表层的婚恋书写,她还涉及很多主题。比如通过韩子煊与女儿真实而不同的认知来进行族群身份思考;又比如通过女主人公与韩子煊参加的各种社交活动描绘日本的现状;还通过流浪猫、房产经纪人吉田的生活、母亲来日的生活等等,书写人们面临的各式各样的生活及生活中的困境。总体来讲,黑孩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女性海外写作的新样本,并在尝试着超越自己而非自我复制,这是较为可贵的。——刘小波(作家)

●西贝(Helen Jia): 女,生于天津,现居悉尼。在《天津文学》《诗选刊》《星星》《小说家》《香港文学》等发表作品,出版《静守百年》《月亮河·天空城》和英文童话故事诗绘本《Scarecrow & Forget-Me-Not (稻草人&勿忘我)》。曾获南溟出版基金奖、在澳洲获诗歌佳作奖、在台湾获世界华人小说佳作奖。

●作品简介:《静守百年》诗集共分5个部分:静寂/身世/风景/草木/古词新韵,记录了作者移居澳大利亚前后近30年的心路之旅。

●颁奖词:西贝的诗歌中有对大自然,对具体事物的热爱。万物之灵的人类,退居次要位置,似乎成为世间的寄生物。《静守百年》是一部写给山川草木的颂歌,对道路与河流的一再吟唱实则意味着对人间的热爱。诗人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反映在诗歌写作中则是其对修辞的高度重视,独特而富有象征性。

作品点评:以心观物,是西贝写诗的基本方式。无论写内心状态,写身世,写风景,还是写草木的运笔方式,多是现实的心灵化,用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话,她是在“以心击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击物”,就是以“心”去分解“物”和重组“物”,物因心变,变得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她笔下的世界就这样变成了她的心灵太阳重新照亮的新世界。——吕进(文学理论专家)

●周洁茹:女,197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现为《香港文学》总编辑。1996年获萌芽新人奖小说奖,在《人民文学》《钟山》《花城》《收获》《十月》《当代》等刊发表小说一百余万字,入选“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出版长篇小说《小妖的网》《中国娃娃》《我们干点什么吧》《岛上蔷薇》《到香港去》《小故事》等二十余部。

●作品简介:《在香港》分故乡、香港、写作、问答4辑,主要围绕作者在香港居住近十年间的生活见闻书写。

●颁奖词:周洁茹少年成名,移居海外多年,也沉寂多年。近几年,周洁茹强势回归文学现场,发表出版了大量作品,再次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香港》既有舒展的人间烟火气息,也谈及她的文学生活,在不同题材之间,周洁茹表现出了同样凛利的才气,有着与她年龄不相符合的从容与冲淡。

作品点评:周洁茹一直是都市写作的坚守者,她不去预设“外来者“身份,抵达的同时就逐步接受。周洁茹的创作策略不是专注民情风俗、地理人文,而是记录能先引发她动容的小人物或事件。她的写作只关注在香港生活的人,不刻意渲染其身份。她从细微处经营,就一个时刻、就一段感情。读者从她的文本中,掌握住香港的细节,而不是仅知晓地标及名词。茶餐厅、市场、大学、图书馆、幼儿园,密布在人物的身边,形成他们的生活场域。周洁茹写地铁,《佐教》《油麻地》《旺角东》《九龙湾》《乌溪沙》描绘从地铁站出来后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地铁的功能是承载外来者的梦想与寻找。周洁茹对地铁的刻画,正是有意识地淡化“过客”概念,地铁是一段段人生故事的输送途径。住在春港的第十年,周洁茹说:“香港是我的现在。我在香港。”

——戴瑶琴(文学博士,评论家)

新闻推荐

女子丧偶奔赴千里 来中山办遗产公证 公证部门开通绿色通道解其燃眉之急

本报讯(记者张房耿通讯员陈娟李欣凌)“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忙,让我们一大家子减轻了很大的一笔负担。”9月4日上午,前来领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