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发起“机器人总动员” 中山援藏老师用信息化技术促工布江达县教育上新台阶,当地中小学生在国家级科技竞赛中实现奖项零突破

中山日报 2020-09-04 06:52

机器人兴趣班上,同学们自己组装机器人小车,控制行驶线路,学校信息课老师陈筱蓉在旁指导。兴趣班学生在调试组装的机器人。前言

2020年8月20日,由中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第二轮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启动,走访川藏线。8月20—29日,本报记者随采访团走进中山对口援建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白玉县和巴塘县。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两地,用笔和镜头记录中山援建干部们带着中山人的博爱精神、勇敢走向高原挥洒智慧与汗水、携手藏族同胞共同走向小康生活的故事。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将中山人援藏援川的故事讲给读者听。

在雪域高原上,阳光下的格桑花格外艳丽,但比不上孩子们明亮的眼睛。

此次川藏采访中,记者在孩子们纯真的眼里看到了好奇、快乐、还有希望。西藏工布江达县,是林芝市平均海拔最高的县(3600米),也是广东援藏史上海拔最高的受援地。目前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中山工作组的援藏干部在此援建。在这里,援藏干部和支教老师们,用“机器人”打开孩子眼界,用信息化技术促工布江达教育再上一个台阶,用智慧与汗水在雪域高原上浇灌桃李。

文/本报记者 陈慧

图/本报记者 文波

高原的孩子玩起了机器人

西藏工布江达县仲莎乡中心小学建在群峰环抱的山脚下,全校近200名学生。当本报摄影记者文波拿出无人小飞机航拍校园时,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立即好奇地涌了过来,围在他身旁一边看操作屏,一边冲着无人机挥手欢呼。大部分孩子从未离开过工布江达,平常生活中常伴的多是雪山、草原、牛羊。电脑、无人机、机器人,那只是偶尔在老师办公室、电视机里见过的东西。去年当学校准备开设第二课堂——机器人兴趣班时,报名者寥寥。“现在大半个学校的孩子都想报名,我们还得挑人。”学校信息课老师陈筱蓉说,最初因报名人数少,只能直接选了几个成绩好的孩子加入。

今年五年级的旦增嘎宗,就是这样被指定参加了机器人班。

这个脸上有着高原红的小女生,如今已能自己组装机器人小车,控制行驶线路。她把自己的小车放在地面的轨道图起点后,眼睛就一直随着小车转,专注的样子甚是可爱。与她一起的,还有其他几位小伙伴,大家的小车在地面上你追我赶,玩得好不热闹。见到记者拉住了旦增嘎宗聊天,几位小伙伴也停下来围过来好奇地听着,认真的劲头如同上课。记者每问旦增嘎宗一个问题,大家如同抢答。

“以前见过机器人吗?”

“没有!”

“喜欢上机器人班吗?”

“喜欢!”

“想走出草原去看看别的小朋友设计的机器人吗?”

“想!”

“以后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机器人?”只有这个问题,大家答案各不相同——飞机、坦克、汽车……

信息课教师有了用武之地

被开启新世界大门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这里的老师。虽然是信息老师,但因学校并无此类课程,陈筱蓉几乎无用武之地。中山教育援藏团队从2017年底开始谋划推进工布江达县青少年科技类科普教育平台建设,并制定了第一阶段(2018-2019)专项活动方案。陈筱蓉才感觉到自己的专业有了发展空间。

2018年上半年,全县首次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各学校积极响应,参与人数、提交作品数量超出预期。2018年下半年,县里引入青少年机器人、青少年无人机科技教育项目,投入约30万元完成第一批青少年机器人无人机教育训练场地。2019年8月,投入约50万元,完成县小学、娘蒲乡小学、巴河镇小学等三所学校的训练场地建设,完成青少年机器人、青少年无人机教育科技师资第一轮培训。

来自中山市石岐中学的刘俊杰老师,担任县中学援藏副校长,兼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在他的倡议下,县中学率先支持并成立机器人科普第二课堂。陈筱蓉等信息老师都被带动起来。“去年就专门给我们集中培训了三天,然后建微信群、QQ群,回来后自己摸索着搭建平台,有不懂就问。中山的刘俊杰老师还常来我们乡,现场指导我。”

中山援藏教师团队希望能以点带面、以赛促普,建设一支专业性、高能力优秀科技教育教师队伍。

藏族学生设计智能酥油机

除了培训当地老师,中山的援藏支教教师也亲自指导、带着藏族学生参加全国大赛获奖。

2019年,4位援藏支教老师组织藏族学生参加科技类竞赛,获得佳绩。刘俊杰老师独自指导学生2个大项目,3个作品分别获得国家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钟高瑛、黄文景等指导学生1个作品获得国家二等奖,一举实现工布江达县中小学生科技竞赛在国家级、省级奖项0的突破。

刘俊杰说,当初来到工布江达时,发现这里中小学的科普类教育几乎空白。他建议县中学开展机器人科普第二课堂,并耐心地启发学生们的思维。“他们许多没见过机器人,不知该往哪个方向思考。我就以草原上常见的农牧业,结合藏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跟他们聊,引导他们。”在刘俊杰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次仁玉珍、罗桑云登慢慢有了设计智能酥油机的想法。可许多零部件高原上却没有。“能上下往复搅动打酥油的推杆、控制的传感器,这些都没有,当地想买也难找。”刘俊杰利用寒假回中山休假的机会,跑厂家、逛淘宝,搜集需要用的零件,再背回高原让学生自己设计组装。“打比赛,不仅让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提升,自信心和眼界也在提升、拓宽。”刘俊杰自豪地说,现在自己的学生出去参赛已不需过多操心,可放手让他们发挥。

目前工布江达正在筹划2020年县级中小学生科技节,希望把科技教育打造成县里的教育品牌,并在西藏树立一个标杆。

支教老师传帮带教学成果多

机器人科普第二课堂,只是中山在工布江达教育援藏的其中一部分。

中山援藏干部魏颖来自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现在是工布江达县教育局副局长。她说根据“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从2018年8月起,中山教体局先后派出骨干教师15人次到工布江达县任教,支教老师们在学科教学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传帮带作用。

今年在工布江达有五名中山支教老师,除了刘俊杰,还有来自南朗云衢中学的彭芸芳。她担任工布江达县中学教研室主任,注重一课一测跟踪学习、及时检测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来自板芙镇第一中学的蔡建宇,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自沙溪初级中学的闫枵宇老师通过研读教材,归纳本学期教材知识点,并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与备课组分享;来自市华侨中学的马国庆老师努力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几年来,工布江达县的教育水平持续提升。魏颖自豪地列举了多个数据,如内地西藏班录取人数、中考成绩、高中入学率等都在增长。目前,工布江达县的高中入学率和进步率均居林芝市前列。她深知这些数据背后,是整个县教师队伍内生动力的激活。“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当地老师们的教学技能很重要。我们将要继续通过一些县级课题、教研活动、搞竞赛、奖励机制,来引领老师观念和思维的转变。”

魏颖谋划着,2020年下半年搞县级科技竞赛,进一步搭建科技教育平台。同时,援藏工作队也会持续实施“10+10”组团式校际帮扶,中山对口中小学校支持资金物资37.8万元,继续落实“联校培养”借读生模式,每年安排5名优秀生到中山实验中学借读委培,采用远程互联技术实现中山和工布江达两地空中课堂教学实时互联。组织开展教育课题研究。

新闻推荐

中山市第一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落实“六稳”“六保” 用“活封”解“死结” 善意执行助力民企

记者9月3日从市第一法院了解到,该院在司法实践中落实“六稳”“六保”,通过沟通协调,巧用“活封”的方式在两起执行案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