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的是房屋 改变的是生活” 中山近年投入约2亿元改造危房3443套,着力破解困难家庭住房难题
“汇爱筑家”的前身是中山市小榄镇新市社区一个名唤“美丽大变身”的住房改造公益项目,通过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的力量,形成一股撬动政府专项资金与社会慈善资金的强大合力,对困难家庭一对一帮扶,为他们打造“梦想中的家”。
随着中山市各镇区危房改造项目的推进,市民政局局长沈名晓表示:“针对危房改造等住房保障问题,我们将继续探索"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慈善资金"的合作模式。”今年,中山将在全市层面打造“危房改造帮扶中心”,在历年投入近2亿元改造3443套的基础上,实现今年建成新房100套,新动工50套,实现危房改造全覆盖,着力破解困难家庭住房难题。
精细化改造?让受助者住得有尊严
摇摇欲坠的土墙,沿着断垣支起一抹布帘就是厕所,这曾是中山市小榄镇联丰社区居民梅姨一家生活了多年的地方。房子是老旧危房,亟需修缮,但长期卧病在床的梅姨生活陷入了困窘。
穿过锃亮的不锈钢大门,前方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左边是厨房和起居室;右边依次是主卧和两个孩子的房间。
洁白的墙壁、明亮的窗户,无不诉说着,这是一套崭新的住房。谁能想到仅在数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套被鉴定为C级的危房。
经过评估,除起居室以外全部都要改造,整体造价超过8.9万元,是“汇爱筑家”项目中金额较大的工程之一。作为一个公益项目,每套危房的改造都要精打细算。“我当时就坚持一定要进行全面改造。两个孩子都大了,需要独立空间才能更好地成长。”
在翁国政的坚持下,除了市、镇政策资金外,社区、公益中心以及社会多方合作,梅姨家的改造才得以启动。
在改造过程中,将地面升高了几十厘米,地面、墙裙都贴上了瓷砖,院子中间专门设计了排水口,将潜在的涝害排除;此外,根据旧房的布局,调整了房屋的功能和布局,为两个孩子设置了独立房间,并增设独立卫生间。
床铺干净整洁,屋内光线充足,摆弄着小儿子原本就整整齐齐的书桌。“孩子们终于能够安心学习了。”梅姨笑着说。
在小榄镇,像梅姨这样的危房改造受益者不止一户。
一对一帮扶?改造房屋,改变的是生活
“改造的是房屋,但改变的是生活。”何圣棕说,在中山,还有一个三口之家住在一间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老祖屋”里。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墙皮脱落,木梁被白蚁蛀蚀,每逢台风天,屋外下大雨,屋内就下起“小雨”。中山市小榄镇社区居民彬叔(化名)依靠一块“补了又补”的木质楼梯搭建上下层,但年久失修的“老祖屋”已成为一座危房,亟需修缮。
彬叔一家三口是小榄镇低保家庭,他患有脑膜炎后遗症,无劳动能力,妻子患有肝癌和帕金森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女儿依靠打散工维持,收入不稳定。一家人对于“危房改造”有心无力。
最初,接手彬叔家危房改造项目的社工是新市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麦景刚。虽然彬叔的住房已列入危房改造名单,但改造工作却进展缓慢。他偶然发现,彬叔家的“危房改造”难点在于家庭矛盾。
于是,麦景刚梳理清楚“老祖屋”一家的各类诉求及利益关系后,即刻上报了详情。小榄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务局联合小榄镇慈善会随即上门探访,通过多次协商后,老祖屋的继承人们对房子的处理方向达成一致,促使危房改造得以动工。
“在这些危房改造项目中,社工实际上发挥粘连作用,理顺使用者与继承人的关系,破解老危房改造难题。”中山市小榄镇红十字会、小榄镇慈善会秘书长何圣棕说,“他们不仅解决家庭矛盾,在改造期间社工经常落户协调化解改造过程中的各种奇难杂症,如临时居住点安排、垃圾中转与清运、建材中转与存放、施工协调、邻里问题等”。
房屋装修改造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及受助者未来生活等多个方面。而社工在其中,正是“一对一帮扶”的关键枢纽,上传下达、协调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每户建档立案?民生工程与公益力量有机融合
何谓安得广厦千万间?拥有一套安全干净、功能齐全的住房,不仅是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更点燃了受助者对生活的希望。近年来,小榄镇积极推进旧房改造,继“美丽大变身——社区困难家庭家居改造计划”后,镇宣传办、民政等部门联合“築+公益计划”组委会和圆网基金会宏毅青年基金共同发起“汇爱筑家”旧房改造计划。去年起,该计划共完成13户家庭的危房改造项目。今年下半年还将完成5至7户家庭的危房改造项目。
为让更多困难家庭能住得更有尊严,小榄镇不仅面向有需要的双低家庭进行危房改造,更把帮扶对象扩展至边缘困难家庭。
自“汇爱筑家”旧房改造计划启动以来,每一户进行危房改造的家庭都实现了“建档立案“。在何圣棕手中,有一叠厚厚的“汇爱筑家”项目捐赠执行协议,里面记载了每一户家庭的家庭状况、装修工程预算表、工程施工进度表、旧房改造方案布置图,详细到每一天的施工进度、每一处的修改图纸都整齐划一地记录在案。
“"每户建档"一方面让项目进程更明晰,另一方面每一个危房改造都涉及多项资金,我们希望通过"每户建档"让大家看到每一分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慈善资金的去处。”何圣棕表示,“由于每户的房屋改造金额在8万—12万元不等,而政府专项资金一般仅能支付3万—5万,因此剩余的改造金额需要寻求社会慈善资金的支持。”
因此,“汇爱筑家”项目在结合市、镇财政资金基础上,还同时链接公益平台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根据不同受助者的具体需求,向社会有针对性地征集物资、家电,优化水电安装等服务内容。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伍杰
通讯员钟民轩
新闻推荐
在全省率先上线“粤商通”平台 中山市卫生许可证实现“指尖办理”
本报讯(记者周映夏通讯员黄海航)记者昨日从市卫健局了解到,为深入推进政务服务“简易办”改革,顺应当前企业、群众办事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