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防洪两不误 蓄水坝成“致富泉” 中山驻荷木村扶贫队因地制宜建设水电站,给当地留下长效的脱贫内生动力
记者在广宁县荷木村联合扶贫点采访发现,中山扶贫工作队的经验是因地制宜,培育了适合实际情况的主导产业。为解决易返贫和易致贫问题,他们进驻三年多来,扶贫又扶志,深挖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8月28日,作为当地最大的扶贫项目,中荷水电站并网通电,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塌方隐患之余,还为荷木村搭建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文/本报记者 陈伟祺
图/本报记者 余兆宇
●旧水电站效益低、事故多
荷木村山高林茂,集雨面积广,水资源充沛,适宜发展水电。中荷水电站前身是治安水电站,上世纪70年代建成,镶嵌在荷木村西城坝下荷木石场下方,横跨村中心河段,装机容量100千瓦,为了利用落差发电,引水渠修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段。
今年72岁的村民廖炳瑞曾任治安水电站管理员三年。在他的记忆里,治安水电站没有库区,不能调节水量,每逢大雨,水流只能沿着环山的引水渠走,泥沙俱下很容易堵塞,渠道承受不了溢满的山洪就会塌方,常常威胁到下游村居,是村民的心腹大患。
村支书廖肇盛告诉记者,渠道堵塞、淹没山路的情况几乎年年有,所以每年雨季、台风季都很不放心,特别是2018年台风“山竹”吹袭时,半山腰的塌方已经威胁到了群众的安危,后续维修还涉及一大笔费用。
“我们想过要收回承租出去的水电站,但5年合约才进行不到一半,20万的转让费对我们村无疑是一笔大数目。”村委副支书邓仔发介绍,电站属村委会资产,近十几年连续转包私人经营,对方每年上缴1万元给村委会,“这点收益连维修费都交不起”。
●变废为宝升级水电站自我“造血”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水电站的承包者也放弃经营,水电站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是继续利用还是拆除?面对困窘,2018年8月下旬,廖肇盛代表村民提出意见,希望扶贫工作队设法解决水电站安全隐患问题。
“我们经过前期论证调研,想出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议技术改造变废为宝的方案,但施行起来困难重重。”中山驻村扶贫队队长李凯华说的困难主要是意见不统一和资金短缺。争论主要围绕成本、安全、性价比等问题,支持和反对声音各半,扶贫队费尽周折与广宁县各部门协商,但项目推进进度十分缓慢。期间,市工信局牵头积极主动谋划,通过中山市财政资金、帮扶单位自筹资金,并积极发动企业捐助,共筹集305万元,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
扶贫队的“执着”立足于实现荷木村可持续发展,目的是防止在通过扶贫验收、工作组撤离后因没有稳定主导产业支撑而重新返贫。直到2019年11月,尽管已经通过扶贫验收,但在中山扶贫队推动下,新水电站以扶贫重点项目动工建设。
“扶贫就是要干实事,不能满足脱贫线这条合格线,要以长远规划带动荷木村整体发展,在没有参考案例下,我们靠创新走出自己的特色。”李凯华说,扶贫队多次与广宁县南街街道分管领导及相关单位开现场协调会,在关键审批节点、关键施工环节上预审核、预施工,抢抓时间推进工程建设。新冠疫情期间,技术工人远在外地不能进场,扶贫队统筹安排发挥群众力量,组织本地村民做好工程的基础性工作,为后续工期赢得宝贵时间。
●实现一举多得的帮扶效果
脱胎换骨的中荷水电站采用自动化智能设备,昔日老旧的引水渠由输水管替代,在水库的调节下,可以充分发挥水能效益,实现错峰发电,不但消除了多年来的隐患,每年还能给贫困户和村集体带来可观收益。
“我们保守估计,这个项目每年可带来20万-25万元的收入。也有水利专家估计,如果雨水多,一年的收益最高有望达到35万元。”广宁县水电行业协会秘书长潘岐维向记者介绍,“中荷电站”新修了蓄水9000立方米的压力坝,埋下1380米输水管,扩容后的电站装机容量达250千瓦,落差最高达到39米,形成防洪、蓄水、发电等综合功能,解除了昔日的隐患,带来一举多得的帮扶效果。
“中荷水电站就是一支不走的扶贫队,将为荷木村扶贫工作的持续稳定和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李凯华介绍,新水电站的收益会以扶贫济困为主,荷木村一旦出现因病、因灾致贫,脱贫人口返贫,就可以发挥兜底作用,支持新增贫困户渡过难关,直到脱贫。其余收益,村委会将统一用来支持公益事业和辖区公共事务发展,以及给村两委提供办公经费等。
建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带动当地经济长远发展,实现“造血”式脱贫,是考验脱贫质量的关键。中山扶贫队因地制宜的创新举措,将中荷水电站综合效益实现最大化,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新闻推荐
常年在青浦工作的患者赵女士,在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成功使用上海的医保卡完成异地免备案门诊刷卡;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