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孩子在“爱的旋律”中成长 市特殊学校音乐教师朱晓键探索用音乐治愈学生,点燃希望

中山日报 2020-09-02 06:32

朱晓键在指导学生吹葫芦丝。“把美好的音乐带给特殊孩子,让音乐渗透到孩子的灵魂里,促进孩子们潜能的开发,身心的和谐,这便是我这个音乐老师的初心。”8月25日,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音乐一级教师朱晓键如是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柯颂

■用爱“浇灌”特殊孩子

这个暑假快结束了,朱晓键老师又回到了中山。她表示,整个暑假的线上教学可以暂告一段落,她又可以进行线下教学了,并像往常一般,与她的学生们一起去公园等地方演出了。

“"教育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这是我在阅读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时摘录的一句话,特殊教育不仅仅是爱的事业,更是智慧的事业,是需要艺术升华的事业。”朱晓键深有感触。因而她无论身在学校,还是下班在外,都关注着她的学生,为她的学生倾注了无尽的爱。

据介绍,2014年,朱晓键老师组建了中山特校葫芦丝乐队,这些乐队成员,均由该校特殊孩子组成。因为乐队成员是有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多重障碍的特殊儿童,组建伊始,困难重重,无法像普通学校学生那样进行训练。为克服困难,朱晓键老师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开“小灶”,进行一对一的课下辅导,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适宜的个人教学计划,做到一生一案。每天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完饭后,他们就去教室练习葫芦丝半个小时,四点放学后再加练半个小时,以提高演奏技巧。

为了学生能多些舞台演出经历,朱晓键老师开始四处关注表演机会,艺术机构组织的比赛、超市组织的比赛、学校组织的表演……通过各种展示机会,慢慢教会自闭症的学生控制情绪,掌握舞台表演的技巧。

在一次年级活动中,朱晓键老师受到启发,与学生边俊熙的妈妈商量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在旁边打开音箱跟着音乐来吹奏葫芦丝。“啊!街头卖艺啊?”听完朱老师出的“馊主意”,边俊熙妈妈惊讶地说。“也不算,就是在那里吹着玩,人来人往的,让他习惯表演葫芦丝时有人看着他,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家都只有我们几个人,我们要模拟舞台周围人多的场景给他练练胆儿。”“那就试试吧!”。于是,周末、节假日里,朱晓键就带着边俊熙在公园里“卖艺”……经过数十次的反复训练与演出,边俊熙的台风越来越稳定,并开始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如在2018年获第五届香港国际音乐节音乐比赛三等奖,2019年获中国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展演银奖,2020年获中山市新时代好少年标兵称号。学生李铭杨也在2018年获得中山市吴桂显奖学金,2019年获得广东少儿春晚银奖、中国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展演银奖。

■用音乐“治愈”学生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特殊孩子也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进行舞台表演,可以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当我对音乐治疗这个学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之后,我惊讶地发现,我的葫芦丝乐队的组建、教学和舞台展示的整个过程中,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音乐治疗,这给我的职业生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于是,我决定自学音乐治疗,以葫芦丝为载体,面向特殊孩子开展音乐治疗方面的教学探索。”朱晓键介绍,这样的音乐治疗可以从客观上证实学生的认知功能得到改善,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尤其是沟通交际能力有了质的飞越,扩展了人际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提升了家长的自信,帮家长慢慢抹去那心头的阴影,不会再理会社会公众场合那异样的眼神,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莫大的幸福感,同时也让我体验到作为一名党员莫大的使命责任感。”朱晓键表示,舞台表演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媒介,她希望能发挥自己党员的先进性,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够帮助更多的特殊孩子、特殊家庭,让特殊的孩子能够通过学习葫芦丝来矫正特殊孩子的部分问题,提升特殊孩子的相关方面的能力,让家长们看到希望,让特殊孩子能够回归社会,感受到生命的尊严。

新闻推荐

中山老师用钉子作画两年来已创作20余幅钉子画

两年来已创作20余幅钉子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