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轨道上的大湾区”蓝图,中山谋定而动乘势而上 交通建设上“轨道” 市民出行更便捷
面对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这张蓝图,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中山,交通建设将迎来一次腾飞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大湾区奠定轨道交通格局的关键机遇期。中山要以"五年定百年"的历史紧迫感,抢抓湾区发展机遇,引入更多铁路资源将中山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梁克表示,市委、市政府明确2020年是全市“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攻坚年”为“三个年”之首,必须确保交通攻坚首战告捷。
现场直击
深中通道陆域引桥箱梁
架设进入“快车道”
8月20日,台风过后的深中通道S07合同段施工现场恢复一片忙碌的场景,一片片箱梁的成品在智慧梁场的露天预制场沐浴着阳光,等待运输至陆域引桥进行架设。这座实施智能化管理的智慧梁场是深中通道项目预制梁的“供应商”,负责生产深中通道项目各个合同段所需的所有预制梁。
“箱梁模板可实现智能控制,外模自动走行、调整和定位,内模自动收缩、走行,方便模板作业,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模板安装效率和精度。”深中通道S07合同段工程部副部长刘佩斯介绍说,预制场装配了两套混凝土箱梁智能养护系统,通过在现场布设传感器,感应梁体温度和环境湿度,触发可伸缩喷头进行喷淋养护,而且还能通过手机APP远程发送指令进行喷淋养护,真正做到智能养护。
据介绍,深中通道S07标的合同金额达17.4亿元,主要工程内容包括1.6公里陆域段引桥,全线155片60米混凝土梁及636片40米小箱梁的预制与架设,全线110米、60米、40米钢箱梁架设。目前,陆域引桥段桩基已于今年5月15日全部完成,承台已于今年6月30日全部完成,墩身及盖梁预计在今年年底全部完成。“40米箱梁的预制生产、架设在同步进行中,其中箱梁架设已全面铺开,驶入"快车道"。”刘佩斯介绍说,按目前工程进度,预计明年春节前启动60米箱梁生产。
广中江高速三期
年底或通车
8月20日,广中江高速三期大魁河大桥右幅施工现场紧张而有序,建筑工人正在加紧完成8月底合龙的目标进度。据介绍,进入下半年以来,广中江高速三期工程各个工程节点按计划推进。例如:7月16日,在广中江高速三期大雁互通高架桥举行的桥面沥青中面层试验段顺利完成验收,标志广中江高速三期施工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8月14日广中江高速三期控制性工程——南头北主线高架桥顺利合龙,为大桥今年9月全线贯通和广中江高速2021年全线通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目前施工进度,除公铁共建段外,广中江高速三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具备通车条件。公铁共建段,预计明年建成。”广中江高速项目管理处工程部副经理王勋表示,目前小榄连接线路基施工、垫层水稳施工、房建绿化施工、桥面沥青铺装施工等三期工程全面铺开,标志着广中江高速三期施工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8月15日,广中江高速项目年度累计完成投资约5.3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2.94%;开工累计完成投资约184.63亿元,占调整后估算 195.88 亿元的94.26%。
综述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额创历史新高
2020年是全市“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年初,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奋战2020年”大会,对交通攻坚战做出具体部署。时至8月,中山市交通建设攻坚战况如何?8月20日,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在克服疫情、不利天气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交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119.8亿元,同比增长220%,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0.8%,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额创历史新高。
多个公路项目建成通车
在“交通大会战”中,公路项目建设是主战场。据介绍,截至目前,今年中山市已实现了3个公路项目通车。例如:深受市民关注,建设长达8年的沙港公路于7月1日通车。预计今年年底前,还将实现黄圃快线、岭栏路、纵四线终点段等多条公路通车。
“目前,市内各个交通建设项目正按节点快马加鞭推进。”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中通道项目各分项工程有序推进,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主塔承台施工全部完成,进入塔柱施工阶段;东人工岛正在进行岛壁抛填及岛内回填砂施工,西人工岛正在进行岛上暗埋段、敞开段隧道施工以及岛壁抛填作业;沉管隧道E1、E2管节完成沉放对接。
另外,坦洲快线(一期)工程目前主线桥墩基本完工,正在架梁,预计全线2021年8月建成通车;金字山互通立交工程现正进行路基、桥梁桩基施工,项目计划于2021年10月建成;西环高速按全力推进桥梁及桥面系施工,横琴大桥、石岐河大桥和联石湾大桥等控制性工程有序推进,项目计划于2022年6月建成通车。
交通规划“补短板”“强衔接”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目前中山市已开始"十四五"交通规划编写工作。”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科负责人胡琼虹表示,未来5年是中山交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避免深中通道由过江通道变过道,市交通运输局已启动《中山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在十四五期间,中山市将按照“补短板,强衔接”的思路,计划投入1500亿元用于交通项目建设,包含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干线公路、综合枢纽、农村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其中,“补短板”是指大力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中山将全力推进深茂铁路建设,同步启动南北向广中珠澳高铁,形成十字形高铁网。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中山市新增两条城际铁路,广州、中山珠海城际铁路和中南虎城际,属于近期实施的项目。未来将实现与每个周边邻近城市至少1条高速铁路和1条快速铁路的顺畅衔接。
“强衔接”主要指路网衔接。高速公路方面,计划将东部外环高速公路向北延至佛山接广珠西线,西环高速公路向南延至港珠澳大桥西延线,加强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计划在十二条快线的基础上,新增北部快线(暂名,西接古镇与小榄镇交界的菊城大道、经小榄镇、东凤镇、阜沙镇、港口镇和民众镇阳光大道)作为主干线,加强中山北部镇区(民众至古镇)干线联系,缓解北部镇区交通压力;计划启动世纪快线,西接起湾道,串联东区、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最终接翠城道,加强中心组团(岐江新城)、东部组团(翠亨新区)快速联系,支撑和引导环湾布局向东发展;计划优化整合坦洲快线、三角快线、起湾道为起湾快线,形成中山市南北纵向通道。
积极谋划做好“轨道”文章
7月30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山要以"五年定百年"的历史紧迫感,抢抓湾区发展机遇,引入更多铁路资源将中山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梁克在赴深圳东莞佛山江门四市学习考察之后有感而发。他表示,“十四五”期间是中山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是中山融入湾区、对接湾区、共建共享轨道上大湾区的大好时机。
《规划》中,中山市新增的轨道交通项目有南中珠、中南虎两条城际铁路,深茂铁路、广中珠澳两条高铁,以及中山北、中山站综合枢纽。其中,南中珠城际铁路即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目前正在开展线站位研究,按地铁模式运营;深茂铁路计划年内动工,设计时250公里/小时;广中珠澳高铁设计350公里/小时,对接京港澳第二通道,“十四五”完工。中南虎际利用广中珠澳城际,实现虎门、南沙、中山对接,在虎门对接赣深铁路,中山站始发。
据介绍,目前中山市还在谋划深大城际轨道(深圳地铁33号线)跨珠江西延至中山,规划对接佛山地铁11号线,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改造提升中山站、中山北站综合枢纽,提升中山市承载湾区要素流通能力。
访谈
蓝图绘就 谋定而动 ——专访市政协委员钟国平
《规划》绘就的蓝图,对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流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中山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思路和省的战略部署,答好“融入湾区、对接湾区、共建共享轨道上的大湾区”的考题。8月20日,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中山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市政协委员钟国平,针对中山市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现状、优势、短板等问题进行分析,为加快中山轨道交通建设建言献策。
◎记者: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释放出哪些对中山交通发展的利好信号?
●钟国平:批复分别列出了大湾区轨道近期建设项目与重点枢纽场站线路衔接方案。其中有两个项目与中山关系密切的。一个是大家关注已久的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轨道项目(即广州地铁18号线中山珠海延长线),主要途经南沙、中山、珠海;另一个是中南虎城际中山至塘厦段,主要途经站点包括中山、南沙、虎门、塘厦等,是大湾区一条非常重要的东西走向城际轨道。这样,中山在东西、南北方向都有城际轨道覆盖,对于打造轨道交通枢纽、提升中山市的区域地位非常有帮助。
另外,在重点枢纽场站方面,规划提出把中山北站打造成为珠西地区轨道交通主枢纽之一。我留意到,这个站场定位与目前我们中山自己的定位有所不同。按中山的设想,未来要把广中珠澳高铁引入中山站,将中山站打造成中山的主枢纽站,展望未来城市轨道、城际轨道以及高铁通过中山站衔接,并连接成网。目前中山市城市轨道线网规划仍在修编过程中,建议充分结合“双区建设”及岐江新城、翠亨新区、东部滨海区的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轨道线网及站场规划布局。建议线网规划尽快定案并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记者:规划尘埃落定,一批城际铁路项目将有序实施。中山当务之急要做好哪些对接准备工作?
●钟国平: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城市轨道线网规划和轨道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争取一两条城市轨道尽早立项,动工建设。“四标四实”人口统计显示中山的常住人口已超过五百万,这样的人口规模已够得上地铁立项门槛。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之下,我们也急需启动能够有效拉动经济的大项目;另外,国家和省层面对轨道交通的立项、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空前。因此可以说,目前是中山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
1公里地铁的造价高达10多亿元,考虑到成本投入因素,我建议中山采用多制式的建设模式。例如:在中心城区、岐江新城、翠亨新区以及东部滨海区,采用地铁制式;其余区域可参考途经镇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可以轻轨乃至单轨制式。这种多制式协调发展的模式,在重庆、长沙等城市已有成功的先例。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划定城际铁路项目的大方向,但在具体的线位、站场选址等方面还有争取的空间,应该积极谋划,争取对中山更有利的方案,并落实正在修编过程中的中山市城市轨道线网规划中去。
◎记者:近期,中山党政代表团赴深圳、东莞、佛山、江门等城市学习考察。你认为这些城市在轨道交通发展方向,有什么经验值得中山学习借鉴?
●钟国平:我们常说谋定而后动,其实也包含了谋定了就要马上行动的意思,不能只谋不动。城市轨道规划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研究论证、专家评审、规委审议、人大审议以及国家、省、市政府审批等多个复杂流程,这个过程会遇到各种困难且耗时长久。因此建议,中山市的轨道线网规划、建设规划方案要尽快定下来,并且启动往省和国家的报批程序。在此基础上加快启动具体线路、站场的立项工作,尽早投入建设。东莞的城市轨道建设动作迅速,其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早在2005年左右就提交国家发改委审批,2010年左右启动建设,目前第一条地铁线已运营了4年多。江门的轨道规划建设启动工作比中山晚,但目前已后来居上,在轨道线及枢纽站场的规划建设、轨道产业发展等方面已经远远地走在了中山的前面。珠海近年来积极主动到国家、省层面争取南昆高铁登陆珠海,并在珠海设置枢纽站,提升珠海在国家及湾区轨道交通网络的地位,这些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值得中山学习借鉴。
文/本报记者 何淼 通讯员 郭焯元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新闻推荐
8辆“豪华版”出租车今日上路 为纯电动车,能监控司机是否抽烟打电话等,预计下一阶段陆续投放
新型纯电动出租车接受上路前检验。本报记者缪晓剑摄本报讯(记者何淼)今日会有8辆纯电动出租车投放市场试运营,预计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