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区:中山创新“主引擎”三十而立再出发
30年前,乘着市场经济和思想解放的浩荡东风,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在一片荒地滩涂上,一座充满创新活力、产业兴旺、人才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拔地而起。30年来,火炬区坚守初心,紧紧围绕“高”“新”两个字做文章,成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是引领全市高质量崛起的“火车头”。
30年后,“双区驱动”为火炬区提供了“二次创业”的黄金窗口期,“重振中山虎威”的号角为火炬区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火炬区的下一个10年、30年乃至百年,凭借“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破局开路、克难前行,正以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格局再次奋起、再铸辉煌。
30年风雨兼程从荒地滩涂中建起一座产业新城
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以设立,一个有利条件是这里有对外开放的港口——中山港。1979年开始,以“三来一补”为主要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呈爆发式增长;1983年,为纪念孙中山及经济建设的需要,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横门作业区”改名为“中山港”。此后随着中山港货运码头开放、客运航班通航,中山从珠江西岸一个普通农业县一跃成为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而火炬区正是在这一轮转变中,确立了外商投资带动及外向型经济,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1990年3月,经过多方努力,由原国家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在全国首批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中,中山是当时仅有的两个地级市之一。
当时中山才刚刚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并无科技力量优势。对此,中山人首先想到的对策是“借脑”。比如由北京高新区负责选项目、招人才,中山方面负责出土地、厂房,并负责解决资金问题;一批部属高校也把科研成果项目落户中山,由中山提供起步资金和厂房宿舍,分别办起了公司。
就这样,有国家的重视,加上中山独特的地理优势与灵活机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成立直接吸引了大批的专家、学者、教授来到中山,带来了大量项目、技术和人才,成为火炬区甚至整个中山不断发展的“助推器”。
30年来,火炬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管委会—总公司—企业”的体制机制,坚持“政策+平台+项目”的科技创新主线,形成“企业+集群+园区”的产业格局,闯出了一条体制创新、园区建设、产业转型的特色路子。火炬区也从30年前的一片荒地滩涂,建成如今一座充满创新活力、产业兴旺、人才集聚、环境优美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形成了健康科技、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和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体系。
30年坚守如一做好“高新”文章发挥主引擎力量
大胆探索、开拓进取,创新火炬速度,创造火炬效益,打造火炬品牌……牢牢抓住“高”和“新”,是火炬开发区建设国家级一流高新区的重要章法。近年来,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健康基地先后成立,孕育出珠江西岸上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今年以来,火炬区从年初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黄金四条”政策,到“3·28”引进高含金量产业直投项目、与国字号四大行推出政银战略合作协议获授1400亿元联合授信,再到主动出击,频繁跨城考察健康医药、光电产业等重大项目……一系列“组合拳”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做好、做实“高”“新”文章。
“不‘高’不‘新’,项目一个不要”——在今年“3·28”招商洽谈会上,火炬区喊出这样一句口号。今年火炬开发区上台签约的项目中,绝大部分的亩产税收超过200万元,远远高于中山市平均水平。其中康海泰晟生物医药CDMO平台项目、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新诺无掩模光刻设备增资扩产项目等签约项目,在行业内都具有领先技术水平。这体现出火炬区沉下心来布局高技术产业的决心:一心“重本”发展高科技企业,忍痛“割肉”过渡加工类、污染类、限制类企业。
有一组数据耐人寻味:在近年中山市新冠肺炎防治科技攻关预立项项目名单中,火炬区的企业占了75%,其中大部分为生物医药企业,也有智能制造企业。在疫情考验下突围而出,不仅需要善于抓住机遇的市场嗅觉,更需要扎实的科研攻关能力。仅看今年上半年成绩单,火炬区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二季度实现正增长,特别在健康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技术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领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从7月中旬开始,火炬区党政班子开启了疫情发生以来,行程最为紧凑密集、跨越范围最大的考察调研活动:从广州到北京再到成都、东莞、深圳和厦门,足迹遍布省药品监管局、省科技厅、科技部火炬中心、北京市跨区域产业协作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研究院检定所、电子科大科技园、松山湖、前海、厦门高新区等,考察近20个高精尖平台或项目。
“‘十四五’期间,1万亩产业总部带不够,我们就打造2万亩、3万亩,目标就是要把高质量产业链完完整整地落户下来,在火炬开发区生根成长。”当前,火炬区正大力建设大平台,全力推进鲤鱼工业园为核心的湾西智谷以及岐江新城轨道站场、科技新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主动对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打造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高品质产业承载区。
上述各项动作都体现出火炬区深层次的发展逻辑:重塑创新动力、再造营商环境、升级产业版图。
30而立再出发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破局开路
今年初召开的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努力把火炬开发区打造成“创新发展的主引擎”“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先行示范区”“一流国家级高新区”。7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30年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火炬区“二次创业”的号角已吹响。今年3月,火炬区反复审视当前的困难,梳理出“发展七问”,并开出了“药方”。这是火炬开发区作为中山“当家人”、必须要回答好的“未来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的时代考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在8月13日,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建设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从利诚检测土地成交到项目施工许可证签发,正式打桩动工,前后只花费了“145分钟”,火炬区各部门通过流程再造,创下了中山项目建设“拿地到开工”的新纪录。
火炬新速度正在拉开火炬建设新序幕。当前,火炬区各级各部门拿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干劲,以改革破难题,以改革促发展,把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把发展潜能释放出来,不断在改革中破局开路、克难前行。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一目标,火炬区的下一个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以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格局破题发展。具体路径是“一三五”战略:“一”即以打造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为一条主线;“三”即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光电三大增长极,让优势更优;“五新”即坚持以“谋划新格局、培育新动能、建设新载体、激发新活力、形成新风尚”为具体抓手,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全力建设国家级一流高新区。
展望未来,“双区驱动”为火炬开发区提供了“再次腾飞”的黄金窗口期;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磅出台为火炬开发区送来扬帆远航的东风;“重振中山虎威”的号角为火炬开发区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火炬开发区必将再次奋起、再铸辉煌。
文:吕婧 图:吴进
制版:黄亚岚 邓诗君 林华
新闻推荐
“银发经济”崛起养老护理行业渴求人才 业内人士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护理队伍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今年,中山市把织密养老服务网络,建成127个城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