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发布《您对中山创文工作满意度如何》问卷调查显示逾九成市民支持中山创文工作

南方都市报 2020-08-27 05:59

“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摆的情况改善了许多,道路通畅了许多”,“商户占道经营的情况好了很多,整个城市更加整洁有序”,“越来越多的车辆主动礼让行人,司机和行人的素质在不断提升”,“去政府部门办理业务,流程简化、效率更高、指引更加明晰,服务态度较以往也有很大的提升”……近日,南方都市报发布《您对中山创文工作满意度如何》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不少市民踊跃参与,逾九成市民了解并支持中山市创文工作。不少受访者表示,中山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且连续五次蝉联这一殊荣,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守护文明,而身边的种种变化,不仅仅是中山创文成果的体现,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最好佐证。

近八成受访者满意中山创文工作效果

早在1995年中山市就被省确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行点,1996年中山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1997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1999年被评选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4年,国家公布了文明城市评审标准的细则,这是国家以往从未采用过的评审方法。2005年10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出炉,全国仅有9个城市获此殊荣,中山是其中之一,并连续5次蝉联这块“金字招牌”。

在“创文”工作中,中山大力实施全民安居工程、农民减负增收工程、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教育扶贫工程、济困助残工程、外来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工程等,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创文”工作立足“惠民”,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创文”带来的诸多实惠,中山的创文工作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调查”显示,逾九成市民了解并支持中山创文工作。

不少受访者表示,创文工作开展以来,中山各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74%的受访者认为城市环境卫生改善较为明显,此外多数受访者认为公共秩序、道路通畅、政务服务、市民素质等也有明显改善和提升。近八成受访者满意中山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效果,其中近五成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

超六成人认同道德模范的激励作用

从2010年7月常态化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十年来,“身边好人方阵”不断壮大,累计566人获评“中山好人”,其中47人获评“广东好人”,41人获评“中国好人”,“中国好人”数量居全省第二。8月12日,在中山市大街小巷的300多块户外LED屏上,20组“中山好人”的笑脸点亮全城,有效发挥道德模范的激励示范作用。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杰出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礼敬有德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一个个‘中山好人’的形象和故事出现在大屏幕上,身为中山人都能感受到这份荣誉和责任,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去守护这份文明”。受访者市民项小姐表示,看到这些“中山好人”的笑脸和故事后深有感触,“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这座城市文明最真实的写照,道德榜样的激励,为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向善、守护文明注入动力,从日常的一言一行做起,用实际行动去守护城市文明”。

“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认为道德模范的评选、事迹宣传,对激励全民崇尚文明风尚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中逾六成受访者认为激励作用很大。受访者市民吴先生表示,“道德模范就像一盏明灯,他们身上散发的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或许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平凡的举动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他们的感染和激励之下,相信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也会去发扬、传承这些优良传统”。

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忠诚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时代需要航标,社会需要榜样。在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共建文明城市的背景下,用身边好人的温暖故事、优秀品质、精神力量再一次去感动人、启迪人、引领人,让道德力量成为助力文明城市建设、重振中山虎威的强大动力。

公共文化服务受到九成受访者肯定

公共文化场所既是广大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为市民提供了精神文明食粮,也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调查显示,九成受访者对中山的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不少受访者表示,越来越多的高水准表演、展览、主题活动走出剧场,来到社区、下到镇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中山市正全力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中打造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旨在实现城乡公益文艺服务优质均等。自2018年起,市文化馆陆续将多个品牌文化资源配送到多个镇区分馆,让更多镇村居民共享公共文化红利;多个全市性培训活动下移至分馆举行,提升镇区分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造血能力”。

此外中山创立共享型纵横结构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纵向结构为统筹市镇村三级公共阅读资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24个镇区图书馆为分馆,27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和走近百姓生活的32家“中山书房”街区自助图书馆为服务点;横向结构为联合社会力量拓展公共阅读阵地,以市图书馆为总馆,联合社会机构建设的18家共享阅读空间为分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组织设立的53家图书馆之友为服务点。

2019年全市24个镇(区)分馆和街区自助图书馆共完成36.8万册图书流转,在20个镇区开展流动图书服务70场次,为24个镇区配送阅读推广活动48场。此外中山积极拓展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包括联合社会力量建设共享阅读空间、创新设立“图书馆之友”项目、开展“邻里文化家”试点建设,并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城市阅读氛围。

新闻推荐

曾经阻挡他上场的不止是肥胖 本报记者专访“中山CBA第一人”何俊坚,了解他追逐职业篮球梦的艰辛历程

接受采访时的何俊坚。在8月21日的CBA(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选秀大会上,来自中山小榄镇的何俊坚被广州龙狮篮球俱乐部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