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读与功利之心

中山日报 2020-08-24 07:04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新闻学系 罗誉

前不久,我到书店去买语文课标必读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售货员告诉我完整版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本店已不销售了,现只有青少年课标精读本。在售货员的热情推荐下我购买了这本书。

与其说这是一本名著,不如说这是本“名师导读+精练”。翻开封面,名师们对从原著中精选来的十来篇文章进行了多元化的加工:首先,在全篇故事开始叙述前,书上已为我们梳理好了故事情节,列出了故事的梗概,把人物性格进行了一个详尽的分析和概括。其次,名师们早已将重点的词句划线,进行了重点提炼和精心批注,为我们扫除了阅读障碍。最后,在每一章故事后还有链接拓展、考点提炼、精选历年真题。

这样将原著改造成一本学习工具书的后果是什么呢?我认为一来这样会令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厌恶感甚至恐惧感,学生们可能会产生这样错觉:读书=做阅读题。二来,名著以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出现,会束缚学生们的思想。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林黛玉”,每个人对书中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人物甚至每个故事的看法和感想都是不一致的,所以才有了今天众文学家对《红楼梦》的争论不休。而今,名师们已替我们品读赏析了故事,归纳概括了人物品格。我们无需有太多自己的思想,只需记住别人所研究这部名著的成果,只需在试卷上毫无保留地写上所记住的千篇一律的答案,阅读题便可得满分。毋庸讳言,这种阅读方式只有助于学生的升学考试,而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更不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古至今,不少人读书是为了“千钟粟”,为了“黄金屋”,为了“颜如玉”。所以读书就得“头悬梁,锥刺股”,就得“凿壁偷光”,就得“三更灯火五更鸡”,不然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如果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装璜罢了。时至今日,同学们还会通过看名师导读,做相关阅读题等方式来阅读名著,我觉得两者好像是如出一辙。

如果我们带着一颗功利的心,以这种自我折磨的方式,如何能把原著读进心里?我们应带着一颗真诚而淡泊的心,以尊敬而谦虚的态度去接近作者,以一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心态去探究一本书,学会从细节上认识作者,体会作品的整体思想。甚至有些重要著作还需反复阅读,做到倒背如流,烂熟于心。蒋方舟曾说,读书的时候最好是脑子一片空白,不要带上“有色眼镜”去看书。

在众多的读书方式中,可选的有很多,像杨绛先生所说的“串门”式、像蒋方舟的“素读”式、又如鲁迅先生的“泛读”式、如三毛的“游玩”式……阅读是极个人化的,看“名师导读”来阅读一本作品相当于让别人替自己阅读,不见得是一种好的读书方式。

新闻推荐

翠亨新区首个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开工 计划2022年8月23日完工,将打造成为马鞍岛上绿色、智能、科研、办公一体化的标杆项目

8月23日上午,中山银辉湖科技有限公司银海产业化项目在翠亨新区动工。本报记者夏升权摄本报讯(记者谭华健)8月23日上午,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