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刺卡喉虽取出 捅出“大窟窿”几要人命 中山一院10多个学科专家再施高难度手术联手救命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黄艳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黄穗青 冯康倪) 48岁的覃女士误吞鱼刺后出现吞咽疼痛,到医院就诊并在内镜下将鱼刺拔除。本以为是小事一桩,不料2天后,她突发胸痛,再次检查发现原来小鱼刺竟捅出了“大窟窿”,不仅造成食管穿孔,更严重的是扎伤了主动脉弓并出血形成了一个大的假性动脉瘤,还引发了纵膈感染。危急之下,覃女士被紧急送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心脏外科,经过医院心脏外科、放射影像科、内镜中心、心胸外科ICU、胸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超声科、输血科等10多个学科团队的奋力协作抢救,终于将覃女士从死神的手中抢夺回来。
鱼刺取出仍“兴风作浪”
7月15日,覃女士晚餐吃了块鱼尾,当时感觉有鱼刺卡喉,她用了一些民间“土方法”,吞饭、喝醋等,以为鱼刺下去了。但到了第二天,她吞咽出现喉咙疼痛,便在当晚到广州一家医院急诊,医生在内镜下发现了这根鱼刺,并将“元凶”取出。鱼刺取出后,覃女士以为事情也就完结了,小事一桩,也没有多严重。回家后,她按照医生交代,吃流食,注意观察,接下来回院复查。
然而,在观察期,她出现胸痛的症状,到医院进行复查,发现小鱼刺居然捅出了“大窟窿”,不仅造成食管穿孔,更严重的是扎伤了主动脉弓并出血形成了一个大的假性动脉瘤,还引发了纵膈感染。7月31日,因多种症状引起了覃女士所就诊医院高度重视,建议她立即转中山一院进行急诊。
入院后,覃女士的病情再次加重,8月1日,开始出现头晕、口唇苍白、精神萎靡、意识淡漠、肛门间断排血便等状况,血压最低甚至下降至49/25mmHg。医生们考虑这是主动脉破口连接着食管破口不断失血所致,并紧急进行抢救,通过输血后病情才暂时稳定下来。
虽然暂时稳住了病情,但她的大动脉破口还在不断地向消化道内出血,血液在不停丢失,胸腔的感染在加重,命悬一线。
多学科团队联手“缉凶”
假性动脉瘤的手术到底做不做?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介绍,若不实施手术,覃女士病情可能瞬间恶化;若实施手术,由于患者病灶非常高,靠近主动脉弓位置,术中大出血风险极高,甚至有可能术中死亡。
据介绍,覃女士是因鱼刺从食道第二个狭窄区刺穿到主动脉弓降交界处留下的“窟窿”感染并形成假性动脉瘤,在清除病灶的过程中,随时会爆破,造成大出血。进行手术就如同在“雷区”作战,患者随时有血管爆炸的风险,可能在术中死亡。据国内文献报告,此类型手术死亡率高,国内某单个医疗中心23例手术病人仅3例存活。近日又有媒体报道,广州某男子误吞鱼骨后同样是刺穿食管又刺穿了胸主动脉,至某医院就诊后抢救无效死亡。手术风险度有多高,也由此可见一斑。
但如此棘手且高难度的手术,今年已是吴钟凯专家团队第二次遇见了。3个月前,中山一院10多个学科专家冒险一搏,成功抢救了一例鱼骨刺伤主动脉的患者。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吴钟凯立即联合多学科并肩作战。
8月4日,中山一院10多个专科组成顶级团队,为覃女士进行了急诊手术治疗。该院吴钟凯、陈光献两位教授在体外循环的保驾护航下,确保患者心、脑、脊髓,腹腔脏器等器官灌注完好,小心翼翼地进行了手术。
然而专家们担心的事还是在手术台发生了,“炸弹”爆炸了。吴钟凯回忆说,在手术中,他已十分细致地分离组织,但动脉瘤周边组织感染严重,假性动脉瘤还是发生了破裂大出血,血液甚至通过食管从病人口中“喷涌而出”,瞬间,患者胸腔、手术室地板满是鲜血。止血刻不容缓。专家们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在覃女士左侧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紧急阻断血管,将口腔、鼻腔涌出的鲜血止住。随后,快速切开血管,直接拆除了假性动脉瘤“炸弹”,并进行胸腹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转流术、纵膈感染清创引流术。随后,内镜中心崔毅教授在术中进行了食管支架植入术,让患者日后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几经波折,在10多位专家的奋力合作下,历经10多个小时,才结束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手术。术后,经过心胸外科ICU唐白云教授团队的不懈努力,患者顺利脱离了呼吸机。随后,覃女士转入心脏外科二区普通病房,进行术后康复治疗。
新闻推荐
中山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联席会议召开 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工作
全域旅游公交专线成为城市移动的风景线。刘捷摄本报记者闫莹莹通讯员李凯8月11日,首批中山全域旅游公交专线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