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走进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ICU医生: “这里并非终点站而是生命起始站”
——中山一院重症一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吴健锋教授”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艳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今年新冠疫情暴发,医护人员顶风逆行,冲在一线救治病人,践行着他们从医的誓言“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是他们,用责任与担当换来了如今的平静生活。然而,在平静的生活下,医生的工作却从未“平静”,与死神较量是他们每天的日常。重症监护室(ICU)更是与死神较量最多的地方,当危重患者被推进ICU,往往是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医护人员如何协同病人一同战斗?病房内的“武器”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今天是我国第三个医师节。在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揭秘ICU医生的工作。
一班28小时
“对病人的判断要精确到分秒”
8月18日早上8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一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吴健锋教授来到医院,准备交接班和查房。从早到晚工作已经不足以形容他的工作时间了,一班的工作时间往往是28小时,即使遇到休息日,也是随时待命,因为一个电话响起可能就涉及一个人的生死。
这一天上午,交完班后,他从8点半开始查房。每个病人情况不一样,均是重症,一个病人查房的时间就要半小时,病房内18张床,要分组查,才能尽快掌握情况。病人来自各个科室,有术后病人、有内科病人,也有急诊送过来的。“虽然病症各不相同,但又有着共同点:病情严重。”有的是需要紧急抢救,有的是器官损害需要设备维持生命体征。超过60岁的病人居多,一般都伴随多种器官功能受损。每个病人的床边都配备着监测、治疗仪器、各种治疗管路,每个病人的生命体征都被严密地监测。一张病床往往配备着价值上百万的设备。病床上的病人,有些意识清醒,可以和医生交流;有些状态很不好,医疗器械在旁边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医生在给病人插管,观察病人的体征数据,随时预判可能的危险以及采取急救。这是看上去还算平静的病房。
很多时候病房是不平静的。“病人的病情是随时变化的,因此要求我们对病人的判断要精确到分秒,ICU医生的工作强度很高,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的病人上一分钟看上去病情已经稳定了,下一秒可能就需要急救了。”在这个病房,每天随时都可能出现紧急情况,医生要快速反应,紧急施救。
温暖ICU
“我们把ICU翻译成:我看着你”
吴健锋对ICU病房有另一种翻译。“ICU的医生将其翻译成:我看着你,谐音"I see you"。一方面是告诉患者,医生正看着你,你在这里是安全的;另一方面,我们的ICU病房从去年开始进行了改造,打造"温暖ICU",不再是完全封闭的病房。全落地的玻璃,家属在落地玻璃外可以看到病人,同时开放家属的探视,让家属和患者交流。”
不过,受疫情影响,今年该院ICU病房家属探视的功能暂未开放,因为ICU病房大多数是危重病人,免疫力低下。这种情况下,医生会将病人每天的情况、对病人的评估预判告诉家属,并回答家属的问题,每次一个小时。
无需恐惧
“ICU并非终点站而是生命起始站”
说起ICU,更多的人是心生恐惧的。曾经有病患治愈后在描述ICU时称,“只听到机器声,全身是管子,整个人无法动弹。尤其是在自己意识模糊的时候,总感觉有人在追,我拼命地挣扎,拼命地跑”。对于家属来说,看到满身管子的亲人躺在ICU病房,往往会有无助感。
在治疗病人的同时,医生亦要减少家属的恐惧。“我们科室每周给家属授课2次。家属的恐惧往往来源于不知道ICU内发生了什么,将进入ICU的概念等同于生命即将终结。并非如此。事实上,我们ICU病房90%以上的病人是可以救治并转移到普通病房或出院的。因此,我们要打消一个误解,ICU并非生命的终点站,而是生命的起始站。”
在这场生命重新起始的站台里,家属是共同作战的战友。家属充分的信任能让医生更放开手脚和“死神”奋力一搏。
5年前,吴健锋的病房来了一个48岁的女病人,因做过乳腺癌根治术,在常规化疗中,因免疫力低下,肺部感染进入ICU。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患者病情一度得到改善。但治疗的过程中,她的心脏突然停跳了。患者并没有基础性疾病,吴健锋判断其因急性应激造成停跳,决定给她上“人工肺”(ECMO)。“我预判上了人工肺她能得救,救回来后,能过上有质量的生活。”那个时候人工肺刚刚兴起,家属对吴健锋给予了充分信任。在取得家属信任并使用人工肺后,经过积极治疗,患者果然得到了救治,并逐渐恢复、最终出院。吴健锋回忆起来,觉得患者得救,源于医生的能力、设备的使用以及家人的充分信任,缺一不可。
敬畏未知
“不怕病重的病人,怕的是意想不到”
从事ICU工作20年来,吴健锋见过各种病人。他认为,ICU考验医生临床功底,更考验医生的预判能力。
在这里,病人有很多疑问。“为什么我的家人要插管,其他(患有)同样病的人不用?”“他进ICU之前手术很成功,为什么后来病情恶化了?”……吴健锋和ICU其他医生不怕家属的质疑,不怕病重的病人,他们怕的是“意想不到”。
在ICU病房,每分钟都要预判下一步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每一天都在战斗,如履薄冰。“家属需要知道,即使病人情况变差,在ICU发生远远要比在普通病房或者在患者家里发生,更安全。这里会有更及时、更专业的治疗和各种"武器"可以使用。”
曾经有个70多岁的老人,进行了腹主动脉瘤手术,手术很成功,术后各方面都很稳定。转入ICU病房前,吴健锋预判病人可能会有其他潜在病变,脑血管、冠状动脉、肾血管等都需要高度注意并警惕。病人当晚发生了急性心梗。因为有了预判,因为及时采取了适合的策略,老人病情最终稳定下来,康复出院。
但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会遇到未知的领域或不能预判的情况,这曾经给吴健锋带来无力感和遗憾。今年4月30日,刚从武汉抗疫归来的吴健锋遇到了一个病人的离开。“这个病人进行了一个脊椎方面的手术,术后突然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心功能障碍,血压低,病情迅速恶化。4月30日送达ICU,当晚使用人工肺抢救,病人情况稳定下来,所有人都觉得有希望了。”但病人突然病情恶化的原因没找到,各种能做的检查都做了,五一假期吴健锋都紧盯着病人的病情。遗憾的是,5月4日,病人情况再次恶化,不幸离开人世。
“能做的检查、能使用的救治方法我们都进行过了,尽力了。”在救治病人方面,他没有遗憾。遗憾的是,直至病人离开,还没能查明原因,为病人“破案”。他说,医学上对于人类疾病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医疗进步需要摸索,甚至需要用生命的代价来换。”
新闻推荐
本会地址:中山市中山三路26号(政府第二办公区706);电话:0760-88221000受送达人:根据《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