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答好时代之问考卷 三十而立,火炬高新区如何争创一流?
今年是中山火炬开发区建区30周年。当天,完成全市首个“拿地即动工”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后,火炬开发区建区30周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紧接着在开发区管委会大楼内举行。
在“三十而立”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国务院近期发布了《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借此机会,火炬开发区建区30周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邀请各方专家齐聚中山,为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建箴言、献良策,共同把脉和解答“高新区往哪里去”这一时代之问,发出了“努力建设国家级一流高新区”的强音。
文/本报记者 谭华健 郭锦润图/本报记者 夏升权
145分钟,跑出“火炬新速度”
自8月12日上午10:00摘牌,经过缴交地价款、签订土地合同、核收税费、出具土地证、规划报建、施工报建等多个环节,到当天中午12:24领取《施工许可证》——利诚总部项目仅仅用时145分钟,就走完了项目从拿地到动工的全部流程。
145分钟“新速度”的实现,背后是创新的审批机制在起作用,实质上则是“火炬精神”“火炬速度”的回归。
根据中山市相关规定,从项目拿地到动工的常规时限为182天。但火炬开发区提出“项目落地速度就是用来"破"的,今年要率先从"拿地即动工"的挑战干起”,将“拿地即动工”定为奋战2020攻坚克难的加码目标,成立了企业投资项目领导小组,专设项目动工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全程督办项目落地。
市政府前期办大力统筹推进,将该项目作为“拿地即动工”试点,火炬开发区和市相关部门、单位协同配合,在流程再造上付出了大量努力,特别是通过“容缺预审”打破了过去必须等待每一个环节走程序、所有证照必须齐全的限制,极大提升了审批速度;每个环节精确到用分钟计算,达到了理论上的极致。
“这个意义非同一般。该项目是中山市首个"拿地即开工"试点项目,虽然项目体量不算大,但对火炬开发区来说意义重大,在重振"火炬雄风"中要通过这样的"大练兵"来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水平和配合能力,以及加大市、区相关部门联动、整合资源,把时间节省到最短,以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动工。”火炬开发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市首个“拿地即开工”试点项目,也将为火炬开发区接下来的项目加速积累经验。
“从昨天摘牌到今天动工,比正常的时间快了近5个月,这个速度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动工现场上,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新文激动地说。据他介绍,在“双区驱动”的巨大利好发展机遇下,今年,利诚公司正式投资启动总部建设项目,并得到了火炬开发区和各级行政审批部门的大力支持,他对今后扎根火炬开发区、面向大湾区发展充满信心。
时光回到21年前。1999年8月15日,宏碁电脑(中山)有限公司(纬创资通公司前身)生产出首块主机板,从建厂到打桩到投产仅用了317天。当时的人们,惊叹于“宏碁速度”,也真切感受到火炬高新区理念、模式、机制所带来的巨变。
从“宏碁速度”到“利诚速度”,在“三十而立”之年,“火炬速度”又回来了。这一幕,足以让心系火炬、情牵火炬的人热泪盈眶!
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市委副书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回顾了中山火炬区30年的奋斗历程。他说,30年征程,火炬开发区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在于孕育了宝贵的“中山火炬精神”——敢于勇立潮头、敢于先行先试、敢于实干创新。“"火炬精神""火炬速度"就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法宝,火炬人就是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闯劲。”
以“高”“新”为立身之本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及科技部火炬中心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作了详细解读,明确要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此次中山火炬区行动迅速,邀请国内各领域专家举办主题研讨会,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火炬速度”。
研讨会上,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军说,在建区30年之际、在《若干意见》颁布之后召开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对于火炬区来说意义深远,也在全省带了一个好头。他建议,希望中山火炬开发区坚持“高”“新”定位,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打造重大的基础创新平台来支撑高新区的发展。同时,要抢抓广东省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规划的机遇,在全省布局中找到中山自己的定位、特色、优势。最后是在体制机制改革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引领,着力优化创业生态,激发新一轮创新发展活力。
回望过去30年,火炬人敢于实干创新,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坚持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新”之路。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电子信息与光电三大产业引领全市,占该区总产值约80%,培育出了明阳智能、联合光电、康方生物等一批行业领军的高新技术企业。2015-2020年火炬区连续6年均有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全区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约占全市30%;私募股权基金公司32家,基金管理公司10家,是市私募股权投资类企业数量最为集中的地方,约为全市的50%。
作为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推动以“高”“新”为生命线的高质量发展,对“三十而立”后的火炬开发区来说尤为重要。火炬开发区制定了“一三五”的战略路径:“一”即以打造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为一条主线;“三”即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光电三大增长极,让优势更优;“五新”即坚持以“谋划新格局、培育新动能、建设新载体、激发新活力、形成新风尚”为具体抓手,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全力建设国家级一流高新区。
“金丝雀的笼子养不了天鹅”,国家一流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需要一流的城市载体。为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加快深中对接,火炬区今年计划整备1000亩非房地产用地、2021年整备3000亩、2022年整备5000亩连片产业发展用地,打造万亩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同时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向低效用地、闲置用地挖潜发展空间,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万亩产业总部带。
立足“双区驱动”的国家战略版图,才能登高望远。火炬开发区正大力建设大平台,全力推进鲤鱼工业园为核心的湾西智谷以及岐江新城轨道站场、科技新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主动对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打造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高品质产业承载区;大力破解土地碎片之困,为大项目落地做好资源支撑,并全面完善对外交通路网和轨道网,围绕深中通道、高铁中山站等重要交通路网,构建多层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种种这些举措,为的是以2024年深中通道“大桥时代”来临为界,初步实现与深圳等珠江东岸先进地市在创新融合、产业融合、交通融合、制度融合、环境融合等方面的初步匹配。陈文锋提出,火炬开发区要卯定下一个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以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格局破题发展。
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研讨会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那就是“激情”二字被反复提及——作为一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研讨,这绝不是“避实就虚”;火炬人深知,“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面对大时代、大挑战、大机遇、大困境,火炬人理应自信自重,也必须自信勇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回忆说,三十年前,中山开始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这对一个刚刚升格地级市的南方小城来说,非常不简单;1995年,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上市公司,为早年全国高新区建设输送了经验。这些,无不体现了当初中山市委、市政府的眼光和创业者的激情。
在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的当下,中山火炬开发区作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如何担起全市高质量发展“火车头”和创新发展“主引擎”的重任,开创高新区“二次创业”新征程,引领中山实现高质量崛起?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到169家,作为曾经创造火炬速度、火炬模式、火炬效益、火炬品牌的领域尖兵,中山火炬开发区能否在新时代再次屹立潮头、领潮争先?回答这些问题,中山火炬区的下一步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重燃当年的激情和干劲。
陈文锋认为,火炬人已经点燃再次重振雄风的火种,真抓实干就是最大的竞争力。他表示,市委、市政府发出了“重振中山虎威”的号召,我们要听从指挥、落到实处,强化考核的激励和约束惩戒作用,充分提振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千方百计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凝心聚力重振火炬雄风,把“火炬速度”的尝试转化为工作的常态。在其带领下,火炬开发区发出了作风号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开会+不落实=0,好思路+不行动=0,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抓住想要做的事+做出预期的成果=成功。”
火炬区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欧阳锦全表示,火炬区建区三十年来,高举火炬,摸着石头过河,砥砺前行,坚韧成长,取得过辉煌成就。比起以前背山靠海、一穷二白的张家边镇来说,可以说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欧阳锦全是土生土长的火炬区本地人,1992年毕业回到家乡,已工作28年,其中有20年在火炬区,参与了“火炬模式”,见证了“火炬效应”,也亲历过“火炬波折”。在他看来,火炬开发区的未来从来都不是等靠要,火炬区的未来永远都离不开一往无前的拼搏意志和火炬精神。
对于火炬人来说,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奋斗不在彼时,就在此时;答好“时代之问的考卷”,道路不在别处,就在脚下。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翎报道:8月12日从中山市文广旅局获悉,为方便大家绿色出行,首批中山全域旅游公交专线11日上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