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我要飞,去月球》《看不见的朋友》上周末来中山演出 暖心童话为孩子造梦
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我要飞,去月球》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小女孩塔拉在爷爷的农场度过了一个夏天。爷爷给她讲述许多有关浩瀚星空的美妙故事,在她的心里种下了成为宇航员的心愿。有一天,爷爷突然消失(去世)了,塔拉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飞向月球寻找爷爷。怎么去月球呢?坐火箭?不,坐飞鹅!奇幻的旅程由此开启……《我要飞,去月球》通过投影动画将观众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孩子眼中的世界。
在舞台上,唯一的演员在多媒体的配合之下,还原了生活中的场景,执行“不可能的任务”,在轻松有趣的观演体验背后,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亲人的逝去。《我要飞,去月球》为这一平日难以对孩子讲述的生命命题提供了温暖的解释,让我们换一个童真的视角看待生死离别。
《看不见的朋友》则是西班牙Voilà工作室继《我要飞,去月球》之后的又一部出色作品,继承了Voilà工作室原创剧的特色:多媒体动画和演员相结合的新颖表现形式,用小朋友的眼光看世界,在剧中米娅身上,小朋友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小朋友总是会害怕打雷、害怕别离、害怕失去、也害怕未知,对于他们来说想象中的那个好朋友可能就是战胜恐惧的勇气来源。而米娅和红毛小怪兽的故事更是涵盖了我们和朋友的几种关系:认识朋友、信任朋友、成长之后慢慢遗忘、寻找老朋友。
把孩子当作“小大人”
在演出开始前,该剧的女主演王均好介绍说,来自西班牙的Voilà工作室一直致力于将舞台与视听技术进行融合,工作室汇聚了多位经验丰富的戏剧艺术家,这些音乐家、剧作家、导演、装置艺术家以及视听艺术家们为了同一个目标汇聚在一起,从全新的维度开拓戏剧的可能性,展现戏剧的多样魅力。
王均好介绍说,《我要飞,去月球》的西班牙原版已在欧洲巡演超过200场,并完成了多个国家的版本制作。西班牙主创团队非常重视这次与中国的合作,特地飞到中国,全程亲自指导排练,使得该中文版完全传承原版精髓。她说,这部剧的作者是一对夫妻,丈夫写剧本,妻子做导演并演绎,是写给他们自己孩子的作品,他们非常了解孩子,导演辛西娅·米兰达表示,他们将孩子当做一个小大人,而不仅仅是幼稚的孩子来对待,她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观众知道想象力是多么重要。
“在排练过程中,最困难的其实就是卡点,因为包括多媒体和音乐在内的东西都是先弄好的,所以我的每个动作,说话的每个节奏都要在这个点上,需要一遍遍地去磨合,最后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做到十分精准。”王均好说,这两个剧最让她心动的就是,艺术家们将孩子们的那些隐秘心事和奇思妙想完美融合,整个故事就像一个保存秘密的小玻璃瓶,温柔地保护着孩子们的纯真,又像一个悄悄串联一切情绪的链条,在他们内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出答案。“童话故事,最擅长的是为孩子造梦,其实这个梦,我小时候也做过,包括红毛小怪,我经常会梦到它,这个梦背后的温暖,相信会成为孩子童年时代的精神粮食,即使逐渐长大,他们也一定能记起这份小时候的美好经历。”
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 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闻推荐
五桂山“三创”宣传文艺晚会寓教于乐 创文有奖问答 学生娃频举手
孩子们参加创文有奖问答比大人还积极。今年是中山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关键之年,也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