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址不旧 锈迹变“秀” 火炬开发区以秀美村庄建设为契机,复刻“活化”红色遗址,串珠成链讲好红色故事

中山日报 2020-08-05 07:25

在横门保卫战珊洲纪念广场,一批党员庄严重温入党誓词。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有女勿嫁珊洲坑,石仔零仃路难行,过完一坑又一坑……”一首民谣唱出了珊洲村曾经的贫穷与落后。

如今,作为横门保卫战战场遗址旁的珊洲,从昔日的贫困小山村彻底变了样。近几年,火炬开发区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区红色遗址充分“活化”,珊洲村则是其中之一。漫步珊洲村,蜿蜒的红色小道;保存完好的碉楼;古色生香的侨房,一条串珠成链的红色休闲旅游带,唤醒了横门保卫战上军民浴血的红色记忆。

见习记者 陈雪琴 实习生 杨晓雯

●两次横门保卫战获胜,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珊洲上村街靠山边,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层碉楼巍然屹立,青砖灰瓦、散乱的弹孔镶嵌在弧形窗户周边。两张出自《中山文史》的横门保卫战示意图,还原了当年横门保卫战的作战路线。记者发现,珊洲就在两次横门保卫战战场(火炬开发区大王头山至芙蓉山、百米山一带)旁边。

站在碉楼下,火炬开发区党史工作者欧锦强表示,了解横门保卫战,必须要先清楚它的战略地位。横门位于珠江口西南岸,是珠江出海口八大门之一,也是中山县水上交通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敌军一旦占领小隐河口或大王头山,就可直接沿公路直犯石岐,如果从水道突入,就可直接抵达大雁沙,沿水路直至石岐。

1939年7月24日上午8点,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日军在横门沿岸登陆。中山军民随即打响了横门保卫战。中山县委以抗先的名义,以县、区两级党组织的领导成员为骨干,成立横门前线抗日支前指挥部,在各区紧急动员了1000多名抗先、妇协会员,组成宣传队、救护队、担架队、运输队、慰劳队等开展紧张的支前工作。在全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8天的持续战斗,横门保卫战首战告捷。

“日寇在首次进攻遭到挫败后贼心不死。”欧锦强说,1939年9月7日至20日,日军出动1500多人,飞机10架,再犯横门,并在横门海面部署浅水舰5艘、汽艇30余只、飞机两架,经过一番侦查后向横门口的芙蓉山、大尖峰、珊洲等地发起猖狂进攻。

当时正值禾田夏收结束之际,日寇铁蹄所至,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激起群众愤慨,纷纷主动要求参战。当时守卫在张家边三仙娘山、星君庙山、小引一带的守备队第九中队英勇反击,连续击退日寇四次冲锋,守备队小队长徐德标英勇冲杀,在星君庙山阵亡。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抗战军民先后夺回大环、小引、黎村、二洲等据点,全县军民苦战14日,获得第二次横门战斗的胜利。欧锦强说,两次横门保卫战获胜,国共合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大大鼓舞了人民抗日的斗志和信心,拉开了中山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以秀美村庄建设为契机,“活化”红色遗址

漫步珊洲村里,一幢幢新洋房矗立在青山脚下,古朴的碉楼、旖旎的田园风光,处处可闻鸟鸣啁啾,碉楼顶部墙沿,“梅花开,野鹿欢”之类的灰雕壁画栩栩如生。

“这里是珊洲红色小道,总长4公里,山顶上修建简易的驿站,游客可站在驿站平台观光,享受珊洲的田园山水风光。山下则是结合珊洲村红色历史资源建设而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客可以在此了解与珊洲村有关的孙康、欧初等革命先烈的抗战故事。”火炬开发区宣传办文体教育旅游科科长温世权介绍,近年以来,珊洲村抓住秀美村庄建设为契机,“活化”村内红色遗址,以红色生态游带动村容村貌改善,建成了珊洲生态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原来已经搬出珊洲村的许多村民,现在又重新回来修缮旧房,在这里享受田园风光,重新做回"山里人"。”温世权表示,以往有女勿嫁珊洲坑的民谣也翻篇成为了历史。

“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成红色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活化"这些红色故事,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铭记历史、继续将红色故事讲下去。”欧锦强表示,为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今年5月份,他们还在珊洲红色小道,放置了显眼的标识,增强过往居民对抗日先烈和横门保卫战遗址的了解。此外,火炬开发区还把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成立旧址、大环抗战英雄纪念亭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革命遗址充分“活化”,也在火炬开发区内部分党史社科基地,开展红色书柜活动,书柜内放置各种红色书籍,以红色漂流——取阅一本,放回一本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新闻推荐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告

本局受理喻朝荣工伤认定申请并对其单位作出《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现因无法送达《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予中山市翰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