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沙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效明显 乡村劲吹文明风 提振村民精气神
去年,阜沙镇丰联村成立了该镇第一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短短一年时间,目前该镇已建成村级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所,在建11所,实现覆盖全村居。近年来,该镇积极发挥志愿服务作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潜移默化中把新思想、新风尚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
文/图 本报记者 夏亮红
●文化下乡暖民心
7月22日晚上8点,在近200名自发赶来的群众一片整齐的掌声中,一场主题为“你点我送 共享文化”的文化汇演活动在丰联村文化广场拉开序幕。两个小时的表演,阜沙春涛艺术团就乡村振兴、抗疫等主题,带来了折子戏《十绣香囊》、粤曲对唱《孔雀东南飞之惜别》、舞蹈《水墨漓江美》、独唱《抗疫歌》等7个精彩节目。
66岁的冯银珍是曲艺团团长,据她介绍,演员都是歌舞曲艺方面有特长的当地老百姓,年纪最大的80岁,最小的也40多岁了,虽然每次演出都是无偿的志愿服务,甚至还要自掏腰包购买服装、化妆等,但大家能从“配角”变为“主角”,从幕后走到台前,由听众变为接地气的表演者,所以都心甘情愿,也非常乐意为所有的老百姓带去正能量和欢乐。
记者了解到,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今年内,阜沙镇将在全镇8村一社区的组织开展多达43场的文化下乡活动。阜沙镇政府宣传办有关工作人员梁生华表示,给老百姓带去一场精彩纷呈、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将正能量、好声音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送到基层,这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积极作用。
“以前,虽然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村里,但除了几个熟悉的,其他很少有来往,但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村民欢快地聚在一起,彼此之间除了欢笑之外,更是增加了沟通,汇聚了民心。”吴见文称,在他看来,这是文化下乡活动带来的最直观的效果。
●“村民精气神不一样了”
相比两年前,记者再一次走访,发现以农业为主的阜沙镇丰联村最大的不同,就是村里多了一个偌大的露天文化广场,夜间灯火通明,村民齐聚在这里打篮球、乒乓球、跳舞健身,并能隔三差五欣赏一场地地道道的粤剧折子戏等文化表演活动。
“以前,这里是一块荒废的闲置地,两年前在镇、村两级财政的支持下,改造成现在的健身文化广场,在阜沙村一级的文化广场,这里应该是最大的,有2600平方米。”在丰联村工作了20多年的该村党委副书记吴见文说,“过去村民空闲时,不是打麻将,就是说三道四制造矛盾,现在有了文化广场,散步、跳广场舞、健身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依附文化广场,在文化广场的舞台一侧,建了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间数十平方米的房里,配有会议桌、空调、WiFi网络等,里面设有电子、图书阅览区,书报阅读区,接访区,未成年人活动区等功能区域。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将文明新风尚带入村子。7月22日晚上,记者走访时,不少成年人和孩子正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图书阅览区翻看图书。村民何丽娥说,村里的文化广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她在暑假期间带孙子孙女的最佳“课外辅导学堂”,可以带着孩子们“一条龙”学习、健身、娱乐,“来村里就和进了城一样,可能比他们在城里生活学习还要方便呢。”
据了解,村里还每天安排党员、人大代表志愿者在实践站值班,为村民提供政策宣传、理论学习、需求记录、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公共文体卫生、党员群众教育等服务。
丰联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只是阜沙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冰山一角。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镇已建成村级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所,在建11所,将实现村居全覆盖。
●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既帮助群众拓展了视野、转变了观念,也激发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阜沙镇各村支“两委”纷纷以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
自阜沙镇推行“网格党建”以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效增强,形成了“头雁带领,雁阵合力,党群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
作为沙田水乡地区,阜沙过去有较多河涌存在乱搭乱建治理难、根除难,漂浮垃圾清理难、保洁难;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道路两旁杂草丛生,文化健身场地和设施不足等问题。通过近两年的整治,阜沙各村焕然一新,河涌水体清澈、道路干净、房前屋后杂物不见踪影。镇容整洁、村庄美丽、人水相亲,阜沙人民追求多年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
在阜沙镇党委委员梁向阳看来,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闫莹莹)中山文旅融合发展再结硕果。7月中旬,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广东省173个首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